封面
讲学社丛书:现代世界的诞生
推荐语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总 序
鸣 谢
致中国读者
01怎样提问
02战争、贸易和帝国
03现代技术
04资本主义的起源
05物质生活
06种姓和阶级
07文 化
08家庭、友谊和人口
09公民社会
10权力和官僚制度
11法律和暴力
12教育、语言和艺术
13知 识
14统一之神话
15宗教和伦理
16民族性
17英格兰道路
参考书目
评 议 (刘北成)
印象记01 牛仔麦克法兰 方 麟
印象记 02 麦氏讲座的诞生 余婉卉
插图
引言
版权信息
讲学社丛书:后革命时代的中国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第一讲 导论现代性,全球性,历史——方法论的反思
现代性
全球现代性
多种现代性
多元历史
【课后讨论】
第二讲 我们的认识途径全球化——普遍主义的终结?
多元现代性
全球化与人文科学
多元现代性:全球性的文化多元主义
将当下历史化:日常斗争与认知途径
第三讲 现代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览
结论性意见:遗产
第四讲 边地上的孔夫子全球化、发展的国家与儒学重构
儒学的死亡与复活
东亚、资本主义与儒学
“美国的孔子”:杜维明与儒学复兴
“制造儒学”
“边地上的儒学”
第五讲 时间空间、社会空间与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的文化形成:当下和过去
China/中国——为无名国度命名
历史的负担:文化与多元决定
流动中的文化:跨民族主义与文化栖居空间
第六讲 中国化将中国世界化——20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
社会学和人类学:起源与本土化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本土化:社会科学中的政治
中国化:一种批判性评价
第七讲 全球现代性时代的国学
全球现代性与知识扩散
遗产
国学/全球现代性
第八讲 全球现代性的再反思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性
全球性的概念领域
全球现代性
全球现代性的过去与未来(?)
参考书目
评议:国学院里的德里克
一、怎样阅读“这一位”作者
二、滑得像泥鳅的“现代性”
三、当发展也成了一种“主义”
四、国学院里的德里克
印象记01 从“德老”到“老德”——青年学子眼中的阿里夫·德里克教授
印象记02 德里克——从中国革命史学者到“后革命”理论家
差点参与军事政变
在台湾学汉语,淘旧书
“六十年代的经验”
第一个把全球化概念介绍到中国
专访:“历史学不是反革命的”
注释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第一讲 东亚近代文明史的时段划分——世界史的近代与东亚
一、就讲座题目的若干说明
二、东亚近代史的“文明史”时段划分
三、日本对于逃亡前的梁启超的意义
第二讲 身为康有为的弟子——以接受西方为目的的“康学”与“西学”
一、梁启超的学识——抑或是传统学术的基础
二、康有为的学生
三、逃亡之后的在日活动
四、日本支持者
第三讲 梁启超思想的独立——《清议报》时期
一、康有为的来日与梁启超
二、《清议报》的改编
三、《仁学》与《谭嗣同传》——康梁与谭嗣同的关系
第四讲 梁启超的“辉煌期”——《新民说》等
一、《新民丛报》的发行
二、梁启超掌握的新学理
三、关于“新民说”
四、“新民说”的立论基础和轴心的转移
第五讲 “预备立宪”时代的梁启超
一、清朝的“预备立宪”与梁启超的宪政视察报告
二、关于《请定国是折》
三、梁启超移居须磨
第六讲 民国初年的梁启超
一、回国后的政治地位
二、对日态度的变化
三、日本人的对华态度——吉野作造
第七讲 梁启超与历史学——1920年代东亚人文科学形成史的一个横断面
一、《中国历史研究法》
二、对桑原骘藏的评价
三、作为“科学”的历史学
第八讲 《梁启超年谱长编》的编辑与翻译——梁启超年谱在近代东亚文明圈中的意义
附录
清朝的立宪准备与梁启超的代作上奏
“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启超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他
《新民说》略论
评议
印象记
注释
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
版权信息
插图
总序
第一讲 导言
第二讲 施政权力
第三讲 政体
第四讲 人民(上)
第五讲 人民(下)
第六讲 平等在中国
第七讲 平等在英国
第八讲 自然(上)
第九讲 自然(下)
第十讲 言论(上)
第十一讲 言论(下)
评议 为中国人民声辩
印象记 清华园里的包华石
更新时间:2021-12-24 10: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