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罗烽白朗研究
更新时间:2020-10-27 15:28:27 最新章节:第12章 注释
书籍简介
《罗烽白朗研究》是评论家巫晓燕近年来创作的一部有关东北流亡作家罗烽、白朗夫妇的学术研究著作,也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包括《上编:创作与研究综述》《中编:白朗创作研究》以及《下编:罗烽创作研究》。上编主要讲述罗烽、白朗的创作经历及学术界目前对他们作品的研究;中编主要分析了白朗的中短篇小说、散文以及报告文学的创作特点,并把她置于女性写作群体中进行纵向考察;下编主要研究罗烽小说的特质以及罗烽对鲁迅乡土书写与知识分子精神的双重延续,并深入分析了罗烽作品中的精神意识。
上架时间:2019-11-01 00:00:00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巫晓燕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在幽灵批评的理论视域下,从四个方面阐释当代英国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特征。首先,在语言上,新维多利亚小说采用腹语术,挪用维多利亚时代的词与物,在与前辈幽灵的对话与磋商中努力再现历史真相。其次,在文本上,新维多利亚小说打破线性叙事,使文本成为幽灵游荡的空间性场所,以表征幽灵超越在场与缺场的悖论。再次,在主题上,新维多利亚小说着重再现“另一类维多利亚人”的创伤,揭示这些创伤如何以幽灵的形式对后代造成文学15.1万字
- 会员文学是有它特殊的语言结构的,在语言内部,在语音、语形、语义、语蕴,以及词语与词语、词语与句子、句子与句子之间,在这些层面或构成之间,含寓着对立又维持着平衡。同时不应忽视的另一方面是,在语言外部:语境、体裁、现实、人生、历史、文化等等,它们会形成某种“压力”,强化语言结构的张力,即便是普通的语言结构,也会因此产生特殊的艺术功能。这本书前半部分,探讨的是文学的特殊的语言结构,后半部分所探讨的,是语言结文学20.7万字
- 会员从“讲故事”的主题意蕴、情节结构的铺排、独创“莫氏”语言的先锋和本土风格等方面,对莫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的小说创作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以连续性为关捩点,对他的小说采用的历时态的叙事策略和表现的审美特色作发生学和谱系学的寻踪。文学33.2万字
- 会员本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长期以来遭到文学史忽略的晚清翻新小说进行了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书复原了翻新小说的创作面貌,分析了翻新小说的创作动因,重新评价了翻新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上工作,均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本书的基本思路,是将翻新小说置于晚清小说变革与社会文化变革这一特定时代语境中来加以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翻新小说是因应晚清“新小说”运动而出现的一股创作思潮,翻新文学17.2万字
- 会员本书集合王兆胜、李琳等多位学者研究新时期文学的相关论文。它立足于中国立场,以历史性态度、世界性视野、前瞻性眼光,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现状、理论与方法进行辨析,寻找其内在规律,评估其功过得失,为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启示。这里既有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整体探讨,也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文论学科发展现状的宏观描述,还有对热点和前沿问题的追踪反思。理论与实践结合,微观与文学16.9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研究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具体历史和文化语境下,通过文本细读晚清重要作家的代表作,梳理和分析了不同小说中的西方形象及其特点以及西方形象形成的原因与自我形象的内在关系。文学19.7万字
- 会员本书以美国城市小说发展历史为纵线,以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大都市为横线,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美国城市小说发展历史做了详尽的梳理。全书分为三篇:纽约篇、芝加哥篇和洛杉矶篇。文学中的纽约呈现出多种样态:老纽约、底层纽约、现代纽约和多群族纽约。芝加哥文学经历了三次文学浪潮,从亨利·富勒到纳尔森·艾尔格伦,芝加哥文学由盛而衰,由中心走向边缘。直到20世纪20年代,洛杉矶文学才真正开始。在好莱坞小说文学23.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