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思考尺度在线阅读
会员

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思考尺度

(美)巫鸿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艺术艺术理论17.2万字

更新时间:2025-06-30 17:58:53 最新章节:本卷所收论文出处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本书是巫鸿美术史文集的第七卷,收录作者2019年至2021年的12篇论文与讲稿,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墓葬美术、宗教美术、摄影等方面,从尺度、空间、媒材、作品细读、身份认同等角度展开对雕塑、山水画、莫高窟、肖像画等内容的探讨,见解独到且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启发性。
品牌:世纪文景
译者:郑岩编
上架时间:2024-04-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世纪文景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美术馆内的“物”承载了其所处时代的艺术意义。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美术馆的功能从艺术品收藏转向更多元的文化交流。本书系统研究了美术馆功能的核心意义——从对艺术的存储转变为对文化的传播。本书聚焦在数字时代多学科介入实现美术馆现场体验和艺术体验的现场感,提出美术馆需要主动将其符号意义通过现代设计进行诠释,避免过度商业化,应建构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商业合作模式。本书的研究证明了美术馆的数字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不是
    岳继平 李丽珍艺术14.1万字
  • 会员
    《夏衍电影剧本创作论》主要探讨了夏衍的电影创作之路、电影创作观念的嬗变、电影的改编特色,夏衍修改电影剧本的心态、动因、策略,以及他对父亲形象、女性/母亲形象塑造的意义几个方面。作为中国电影的开山鼻祖与中国电影的实际领导者,夏衍的电影剧本创作一直引领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当下的电影研究者、创作者都有着启发借鉴意义。
    王侠艺术22.8万字
  • 会员
    传统的品特戏剧审美将目光聚焦于剧作家品特本人或者品特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或者只关注品特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在发掘品特戏剧的艺术价值、帮助观众或读者更好地了解品特的戏剧艺术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不能缺少作品与其接受者的互动认知,品特戏剧的成功离不开他对接受者审美期待心理的合理利用。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品特戏剧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本书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从品特戏剧的房间形象
    刘明录艺术22.1万字
  • 会员
    本书旨在从艺术设计理论与视觉风格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新媒体,内容涵盖新媒体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常用软件,以及典型网站、人物与事件等多个方面,同时对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和发展脉络,特别是元宇宙时代的加密数字艺术进行了介绍。全书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媒体特征出发,逐步阐述了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主流新媒体类别的发展状况、视觉特征与代表性作品。虽然新媒体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仍然经历了多次技术与设备革新,
    刘立伟 魏晓东主编艺术8.7万字
  • 会员
    本书以研究自然为起点,直接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强调主观感受与表现,着重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交叉转换的训练;围绕设计学科的特点,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组织教学:让学生多方位地接近自然,多角度地思考造型和空间,培养符合设计需要的思维方式和“造形”“造物”的创造力。在造型训练中注重画面形态的处理与主观表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链接点,使这种训练成为设计教育中具有专业性的基础教
    蔡忆龙编著艺术4.3万字
  • 会员
    本书从近100幅世界名画中总结出可以被轻松理解,或者说易于参考的配色方法,通过鉴赏、分析,提取色值等方法,让这些配色方法能够直接被读者运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之中。本书主要分为“色彩的组合搭配”和“色彩的应用技法”两大部分,分别从配色方案和配色技法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概括了不同类型的配色方法,比如同类色配色、互补色配色、对比色配色等,以及35个实用的色彩应用技法,让读者会看名画、懂名画,学会将名画的色彩搭
    王盈智 樊岩绯编著艺术4.1万字
  • 会员
    艺术创造方法是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艺术理论的基础。本书以艺术创造的“模仿”与“虚拟”为基点,在技术现象学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下,梳理原始仪式艺术的“模仿”与“虚拟”及其艺术创造系统;考察东、西方艺术对“模仿”与“虚拟”的差异性选择所形成的审美偏好;探究技术变革对艺术类型演变的推动作用,以及各类艺术中的“模仿”与“虚拟”;反思数字技术的“模仿”与“虚拟”对艺术活动以及当代美学的重构,以期深化
    王妍 张大勇艺术19.9万字
  • 会员
    相较于美学,诗学者,更侧重于结构学与创作论的研究。“戏曲诗学”的提出,并不出于概念上的为新求新,而是试图更近一步接近戏曲本体的研究。全书主要考察戏曲叙述结构与创作观念、创作技巧以及戏曲美学形态和范畴方面的问题,并在具体展开中将这种研究置入古今戏曲两个视野中进行,观照由传统而至当代的诗学转型并考察其间的得与失,以呼唤戏曲本体的回归,或者说重新确立戏曲本位。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批评手法,还试图化用
    方李珍艺术18.7万字
  • 会员
    本书运用新材料和新方法,以当代视角对易卜生晚期戏剧进行“新探”与“新论”。作者基于中国文化立场和自身审美经验,与国内外众多易卜生研究专家进行学术对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本书用力之处主要有三:第一,发现并着重论述了易卜生晚期八剧贯穿始终的主轴,即“双重自审”(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由此阐释了易卜生晚期八剧的互文性与现代性;第二,提炼、抽绎出易卜生晚期戏剧隐含的“复象诗学”,由此阐释了易卜生晚期戏剧
    汪余礼艺术22.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