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何谓《周易》

§§§第一节《周易》的由来

从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卜用书。其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这一称呼,最晚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了。

关于《周易》之名,历来众说纷纭。其“周”字,自汉唐以来,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以东汉郑玄为代表,认为“周”字为“周普”之意,即“《易》道周普,犹天地之无所不备”,周而复始之意;另一种说法以唐朝孔颖达为代表,认为“周”是岐阳地名,代指周朝,其后朱熹从孔颖达之说,认为“周,代名也;易,书名也”。

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下面择其要者简介之:

易经的智慧大全集 易经的智慧大全集 易经的智慧大全集 易经的智慧大全集

一、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易”是壁虎类动物“蜥蜴”的名称,是个象形字。篆文“易”字写作:

此字横过来看,正像一只头、身、足、尾俱全的蜥蜴。这种蜥蜴,据说能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变幻十二种颜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周易》这本书,说的就是阴阳运行、万物变化的道理,所以取“易”字为名。

二、《周易乾凿度》认为,“易”字含有“简易”、“变易”、“不易”三层意义。简易,指《周易》的阴阳之理在人类社会、大自然之间处处可见,毫不繁杂;变易,指《周易》之道,尽在于“变”,如四季更替,事物运动、变化之类均是;不易,指《周易》又把某些事理看成是不可变易的,如天在上、地在下,父尊子卑之类均是。

三、《说文解字》又引“秘书说”,认为“易”字的部首由上“日”下“月”构成,谓“日月为易”,即取日月更迭、交相变易为说。

四、吴汝纶《易说》认为,“易”字本指“占卜”,古代掌管占卜之官亦称为“易”;《周易》为占卜之书,遂取“易”为书名。

五、余永梁著《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①一文(载《历史语言硏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1931年出版),认为筮法是周人所创,以代替或辅助卜法,较龟卜为简易,以其简易,故名其书曰《易》。

六、黄振华著《论日出为易》②一文(载《哲学年刊》第五辑,1968年11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认为殷代甲骨文“易”字写作:

这一字形象征“日出”,上半部尖顶表示初出的太阳,中间弧线表示海的水平线或山的轮廓线,下半部三斜劈线表示太阳的光彩。并谓“日出”体现阴阳变化,故取“易”字为书名,大义亦主于“变易”。

《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之理。

§§§第二节《周易》是谁写的

春秋时代即已存在的《周易》究竟出自何人的手笔?

一、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关于《周易》的历史,《汉书·艺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这是说,《周易》一书,经历了上古的八卦阶段,中古的六十四卦阶段,下古的《易传》阶段。

由于《周易》特殊的神秘色彩,谈正史之前我们先介绍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三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有关《周易》经传作者的故事。

其一,龙马负图,伏羲画八卦。

相传上古时代,黄河上通天界,河中出现了一条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氏见到龙马背上的图案,至为惊奇,就将之临摹下来,便成为后人所熟知的“八卦”。这是伏羲作八卦的一种传说。

【插图】伏羲孔子

其二,周文王演卦并撰定卦爻辞。

商末纣王时代,周伯姬昌(即西周建立时追号的“周文王”)被纣拘囚于羑里。身处忧患之中的姬昌,结合自身的坎坷遭遇,推究八卦之理,钻研大自然、人类社会的阴阳消长规律,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并撰定卦辞、爻辞附于诸卦、诸爻之下,借以表达对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吉凶祸福的看法。这就是“文王拘而演《周易》”,撰写卦爻辞的传说。

【插图】周文王

其三,孔子喜《易》,作《易传》十篇。

春秋末年,孔子感叹“礼崩乐坏”,以为是“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于是修订《六经》,以“克己复礼”为任。他对《周易》颇为重视,曾经读《易》“韦编三绝”,即在长期硏读中把编结《周易》简册的牛皮线绳都磨断了三次,足见读《易》用力之勤。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③(见《论语》)因此,孔子在晚年撰写了《易传》十篇,传于后世。这就是孔子作《十翼》的说法。

以上三说,囊括了《周易》经传的作者。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均在自己所撰的史书中采用了以上说法。所谓“三圣”、“三古”之义,颜师古注说:“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二、不同的看法及北宋以后的疑古之说

然而,关于《周易》的作者,也并非没有不同看法。自汉至唐,对伏羲作八卦、孔子撰《十翼》之说,人们多信而不疑。而对重卦者及卦爻辞的作者,却有异议。其中,对重卦者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三种观点:一是,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是,郑玄认为神农重卦;三是,孙盛认为夏禹重卦。至于卦爻辞的作者,有人认为卦辞是文王所作,但爻辞为周公所作。

关于孔子作《易传》的说法,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才第一次提出疑问。欧阳修考辨《易传》,认为其前后有相互抵牾之处,不是出自孔子一人之手。

【插图】欧阳修

(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撰写的《易童子问》,第一次提出疑问考辨《易传》,认为其前后有相互抵牾之处,不是出自孔子一人之手。

自欧阳修以后,疑古学风渐启。以至清人姚际恒《易传通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均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后来的学者如顾颉刚、余永梁、郭沫若、钱玄同、李镜池等人也参与讨论,但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其中较为通行的看法是:《周易》作于西周初年,《易传》作于春秋战国时期,均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历经多人多时陆续编纂而成的作品。

总之,《周易》经传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春秋战国之间的漫长过程,是“人更多手,时历多世”的集体撰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