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最无益的心理——抱怨(1)
- 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 张琳 程秋平 刘娟
- 5315字
- 2014-01-21 15:02:59
抱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行为。但大多数人的抱怨都是啰嗦、无聊的唠叨,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危害他们身心的健康。大多数的抱怨都没有实质性意义,因为人们抱怨的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或者是不需要改变的事实,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使情况越变越复杂。有些人的抱怨不是为了使事情发生变化,而是为了推卸责任,这种抱怨比较自私。难道说所有的抱怨都是无益的吗?那也不见得。抱怨是门艺术,通过抱怨是否能够改变现实中一些不满意的地方,这需要很娴熟的处事技巧。想要让事情变得更好的人一般不会选择抱怨,而是积极地寻找改变的策略与方法。
你抱怨生活了吗?
某天看到朋友的网络空间中有几幅非常精彩的漫画,欣喜之余就把之转载了过来。在与周围朋友玩笑过后,再对之细细品味,我发现漫画中蕴藏的道理值得每个人借鉴与欣赏,尤其是对生活在复杂浮躁不安的年代中的我们来说更是如此。
漫画的故事我用语言的形式将之描述,讲的是一群上帝的信仰者,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荒凉的沙漠中一路前行迈向远方。沉重的十字架让人们大汗淋漓,步履艰难,人们佝偻着腰,用尽全身的力气一步一步往前挪。这时,一位年轻人实在受不了过重的负荷了,于是乞求上帝,“可不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部分啊?”在得到上帝的默许之后,年轻人扛着比别人少一截的十字架,满怀激情、异常轻松地继续着他的征程。可是不久之后,年轻人感觉肩上的重量更胜于之前,他气喘吁吁地不得不停了下来。他看了看周围,无奈地向上帝抱怨:“这太重了,岂是我这弱小的肩膀所能扛起的啊,上帝我可不可以把它再砍掉一截呢?”上帝无奈地摇了摇头,算是答应了这位年轻人的请求。之后,年轻人带着轻松惬意的笑容走在人群中继续旅途。
就这样,年轻人不停地走走停停,每次停下来他就向上帝抱怨他的十字架太重,他扛不动,他要砍掉一截。最后,疲惫不堪的人们终于看到了幸福的彼岸,闪着明媚阳光的对岸温暖得让人恨不得立即跳入感受她的抚摸与安慰。然而,想要跃入温暖的彼岸海洋必须先要跨过一个巨大的无底鸿沟。面对深不见底的临渊,人们没有想象中的恐惧与慌乱,他们卸下肩上沉重的十字架搭成横跨两岸的桥梁,轻松走过。但是一路砍掉十字架的年轻人却不能顺利到达光芒闪耀的黄金彼岸,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十字架太短了,无法够到对岸,无法做成桥梁。年轻人只能暗自遗憾,暗自后悔,默默流着眼泪,跪倒在十字架面前深深忏悔……
如果你也是旅途中背着沉重十字架的其中一个,你会怎么做?如果这份沉重已经重到你无力承载,你会向上帝抱怨它太重了,并乞求把它砍掉一截,轻松上路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每个人心中酝酿,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回答。生活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看似平坦无崎岖的走向,未必就不会经受大风大浪的侵袭。生活给我们的重重考验不是我们通过计算就能够预料得到的,生活是个未知数,可能让你轻松,也可能使你感到喉头哽噎,也可能让你窒息而亡,面对生活如果你如漫画中的年轻人一样不停向上帝抱怨,你会感觉生活越来越重,越来越超出你能力承担范围,你会毫不犹豫地砍掉上帝给予你磨炼的十字架,到最后,在你需要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在很早以前就把它丢掉了。因为惯性使然,谁不想选择既轻松又有趣的生活过呢,关键是你如何选择面对。
如果肩上的十字架是负重不堪的生活的话,那么上帝就是游走在生活中的人们心中不灭的信仰,她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行。在这个看不到阳光彼岸的漫长旅程中,如果没有信仰的存在,不是每个人都能坚定执著地往前迈进的;扛着沉重不堪的重压坚持到底的人,看到耀眼的希望就在眼前的时候,如果没有之前的艰难困苦与沉重不堪,又如何能够品味到拥有她的快乐呢,又怎么能够感受到绝处逢生的珍贵呢!生活与信念两者缺一不可。面对生活,不能动摇信念,以自私的理由向生活、向上帝抱怨自己的不坚持,最后向上帝忏悔的绝对不是遵守信念、认真生活的人。
抱怨是对自己信仰的不尊重,也是一种不信任,是对自己意志不够坚定找合理的理由与借口。作业太多时,你有没有在心底无数次地臭骂昼夜不息为你批改作业,熬红了双眼、累垮了身躯的老师?工作做不完,加班加点地赶工时,你有没有心不甘情不愿地坐在办公室故意拖拉时间?当老师、老板严厉批评你时,你有没有抱怨他们多此一举却又为自己日后犯同样错误而付出惨重代价深深自责呢?向生活抱怨的人会想尽一切方法给自己找合理的理由与借口让自己过得尽可能舒服、惬意。做不完作业,那是因为作业太多;做不完工作,那是因为老板太过苛刻。抱怨的人很少会想到失败,做不到恰恰是因为自己先砍掉了通向成功彼岸的强大翅膀。仔细想想,你有没有向生活抱怨过,或正在抱怨着呢?
你抱怨的事情真的很严重吗?
当小雨与楠重新握手言和,重新紧紧拥抱,重新奋力击掌的时候,她们以一种只有她们自己才能感受才能了然的淡然相视而笑了……是啊,回首不久之前发生的事情,如今的小雨才深刻感知她的抱怨是多么的滑稽可笑,多么的伤神伤气,多么的软弱无力;她抱怨的事情只不过是她想要敞开的心怀忽然受挫,忽然被人误解,忽然词不达意的变相抵抗,她抱怨的事情只不过是她热情的期望暂时遇上了凝结的冰山,骤然僵化的脆弱;她抱怨的事情只不过是她执著地想要被理解却陷入了难以理解对方的混乱困境中不自觉地衍生出的敌视……这是抱怨的本质吗?
回忆过去,无奈只剩尴尬……
楠是小雨非常要好的朋友,当楠提议一起去做新发型的时候,小雨实在是难以拒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女孩们,换个发型换种心情。但一想到要在美发店呆四五个小时,小雨就痛苦难耐。小雨是一个个性比较急躁的女孩,一般情况下无法忍受剪个头发要花一下午的时间。而且,楠剪个刘海只需要一个小时,那么剩下的时间小雨就要一个人度过,这更让小雨无法忍受。楠一再向小雨保证,只要小雨陪她去,无论多么长的时间她都会陪着她。小雨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容易把对朋友的信赖看成是维系她们之间亲密关系的纽带。
那天,小雨与楠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走进了发廊,期待着她们美丽的转变。她们喋喋不休地谈论着生活的点滴,时间不着痕迹地从她们指尖穿过。当小雨还在感叹婀娜温柔的女子在华丽转身蜕变之前要经受怎样的痛苦与无奈时,青春靓丽的楠已经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小雨的眼前,真的很美……小雨的赞美还没有结束,楠却告诉小雨她有事要先走一步了,要小雨耐心等待做完头发……楠没有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她如此急迫,此刻她完全忘记了小雨即将要被放弃的恐惧与不安。忽然之间,信任被撕裂的痛楚溢满了小雨全身上下的每一根神经,每一颗细胞。小雨直直地盯着楠的眼睛,希望她能感受到她脆弱不堪的感觉,然而什么都没有,楠潇洒地转身,干净利落地挥手……
在发廊最后的三个小时,无论工作人员怎样逗小雨开心,泪水还是无法抑制地倾泻而出。伤心远远弥补不了小雨受挫的不平,这种不平衡感眼泪无法带走,愤怒也无济于事,小雨想了很多种能够让自己安静的方法,但都没有用。思维被撕毁的信任占据得不剩一丝空隙:“如果现在你能够给我一通电话告诉我,你必须离开的理由;如果现在你能够给我一则短信告诉我,我让你为难了,那么我就原谅你!”小雨思绪混乱得如缠绕的发丝。头发做完了,完全不是小雨想要的效果。看着乱糟糟的头发,小雨心情烦躁,固执地拿起橡皮圈扎成她以往率性的马尾,尴尬地逃离。
浑浑噩噩地回到住的地方,小雨把所有的委屈全部指向了楠的忽然离开:楠让小雨又一次体验到被人抛离的痛苦,众人怜悯的目光;好好的一头飘逸长发被造型师弄得面目全非,花钱不说,原先的美感也荡然无存了。小雨感觉她今天真是倒霉到了顶级。
室友回来了,小雨把一切苦恼统统倾倒出来,抱怨造型师的烂技术,抱怨楠的无故背叛,抱怨众人不解的目光,任凭室友怎么劝说,小雨倔强地向室友抱怨全世界的不公平此刻都压倒在她的身上。之后心情不好的小雨早早上床休息了。快到凌晨的时候,楠哼着轻快的歌曲回来了。“今天真不好意思,本来说好等你的,对不起了”。小雨沉默以对,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答案,小雨认为她最好的朋友在她受伤之后,冷漠地递给了她一杯并不解渴的冰水,还想当然地认为一杯水疗伤已足够。
第二天,小雨依旧沉默以对……
第三天,第四天,一个月,小雨依旧无言以对,楠依旧缄默其口……
事实上,小雨十分明白那天楠为什么会突然离开,楠已经为她的失误向小雨说了抱歉,小雨无法释怀的是因为楠无意犯的过错让她体验了她最不想体验的感伤与痛苦,楠赤裸裸地揭开了遮盖小雨伤疤的面纱,所以愤怒的情绪体验让小雨暂时忘了理性是什么,宽容、理解是什么。
风和日丽,太阳普照的艳阳天,当小雨看见楠与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孩手牵手向她迎面走来的时候,小雨忽然明白之前内心衍生的诸多抱怨,对楠故意的不理不睬是如此的狭隘与幼稚。与心爱的人迫不及待地见面收获一份幸福与美满,小雨又怎能忍心用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来责怪、束缚朋友在寻找安全庇护的过程中无意所犯的过失呢!在爱情面前犯傻,是楠的生存哲学,小雨是楠最要好的朋友,学会谅解才是她们友谊长存的保鲜剂。这也是小雨长时间抱怨纠缠之后突然悟出的最简单也最直接的人生哲学。
看完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我们也许会纠结小雨会不会太小气了,这么点小事也值得她这样大动干戈?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没有让我们大声指责、用力抱怨的小事呢?在我们大声抱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容易忘记“这其实是小事一桩”的思考?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有的人被人狠狠地踩了一脚,推了一把,就破口大骂:“没长眼睛啊,怎么这么不小心啊?”尖锐的声音顿时划过整个车厢,吸引了全车数百双眼睛的直视……知名学者、教授的演讲报告会上,瞌睡虫的光顾让不少人喃喃自语,“怎么这么无聊啊,连现场气氛都调动不起来,还知名学者呢?”“简直就是催眠曲嘛”……
殊不知,在拥挤的场合,长眼睛的我们也会偶尔不小心冒犯他人,如果在我们后悔的同时得到的却是恶狠狠的羞辱,那么再怎么懊悔的心也会变得不再懊悔,反而会变成理直气壮的态度;精彩的演讲需要我们用心地思考、接纳与吸收,如果思维发生惰性,习惯占据优势,却把责任推卸于演讲的人,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注定是要感叹别人,艳羡别人或嫉妒别人,而终究不会成为被感叹、被艳羡、被嫉妒的“催眠曲”演讲者,所以说抱怨无济于事。
抱怨真的可以让事情更好吗?
生活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与人之间交叉错乱的情感纠葛发生。面对这些杂乱纷扰的磕撞与碰触,人们难免会心情烦躁,产生诸多抱怨。生活之事有大有小,可大也可小,如亲密的朋友中途突然离去,公交车上的拥挤磕碰,知名教授的重大演讲等。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之事,有的人积极面对,有的人抱怨不堪;有的人一笑了之,有的人斤斤计较;有的人就事论事,有的人对人不对事。生活有多大,人的差异就有多大。
小雨认为楠是她要好的朋友,朋友之言重千斤,说好等就不能不等,这是小雨的处事原则,常规情况下违背不得,破坏不得。楠固然是做错了,小雨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室友,她应该了解小雨为人的准则与处事的原则。特殊情况下要打破小雨的处事原则,首先要尊重小雨内心的这根准绳,之后提出自己的两难境地——离开是迫不得已的,但事先的承诺也是必须要遵守的。小雨绝对不是毫不讲理的人,也不是任性而为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此牢固坚守信诺的人绝对是一个替他人着想、为他人甘愿付出的人,所以楠的困境根本就不是困境。遗憾的是楠没有遵守事先的承诺,也没有意识到不遵守信诺对小雨来说是种严重的伤害,所以小雨随后产生的抱怨情绪也是合情合理,可以理解的。
任何事情都存在度的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矛盾就会发生,伴随而来的不满情绪就会困扰我们的心智。
小雨也做错了。对朋友的失误或者错误,小雨采用了一种消极的回避态度。不满的情绪在心里堆积越来越多,渴望被人理解的愿望就越来越浓,所以选择向周围的人抱怨自己的委屈,抱怨朋友的不忠就成了小雨缓解内心焦虑的方式与手段。但是,抱怨真的能够使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吗?小雨无声的抗议、唠叨地指责是否真的让小雨心里舒服、心情快乐吗?小雨采取的抱怨方式达到她最初的目的了吗?一个月的冷战,“此地无声胜有声”,现实明白地告诉我们:抱怨没有使事情变得更好。
小雨的沉默让楠开始反思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楠带着和解的心情想要与小雨好好地谈一谈,化解她们之间的矛盾。但小雨的抱怨激起了楠更强的不满与抗议,“本来是我有错在先,但你的态度让我感觉已经不存在化解的必要了”。于是,楠选择缄默其口。这就是抱怨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糟的源头。矛盾的化解在于一种积极的态度,有化解的渴望才会有和解的结果。抱怨是一种回避问题的消极态度。不管小雨最初抱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抱怨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这里面就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矛盾的产生,一个是和解的态度,而抱怨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介变量。也就是说,生活的摩擦直接导致抱怨的产生,有了抱怨人们就有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这里最为关键的还在于抱怨的性质与强度。如果人的抱怨是为了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抱怨太轻,起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抱怨过重,又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中度的抱怨是最为理想的水平。如何抱怨适中,这是哲学的艺术,更是生活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