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学编竹盒

得到肯定答案的冬至,兴奋不已。回了西屋后,就将李小柱的话告诉了二郎和三郎。二郎三郎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晚上睡不着,拉着柳氏聊着,一家人很晚才睡。

李小柱见几个孩子这个样子,不知道是该斥责他们,还是该心疼他们。这是他的孩子,这些年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心里苦涩的李小柱,翻来覆去,半夜才睡着。

第二天三个孩子起床,神清气爽。因为前一天的收获,三郎还想上山去掏鸟窝和吃刺萢,可惜李小柱这次没让他们上山,而是抓着他们两个蹲在他身旁,教他们写字。

李小柱最先教的就是他们两个各自的名字,在地上写出来后,他就继续编着簸箕和篓子,留下二郎和三郎两个人蹲在地上,拿着小树枝一笔一划地模仿着画着。

李冬至站在旁边跟着看了会儿,拿了个树枝就在地面上写了出来,悟性之高,让李小柱连连称赞,弄得二郎三郎涨红了脸,憋着一口气,将自己的名字写了出来。最终结果,自然是冬至完胜。

这个时代的文字,有些像古代的繁体字,冬至半蒙半猜,还是认得一些的。此时在地上,她看两遍就会了,再写也简单。李小柱夸她是最有悟性的,弄得她都不好意思了。她原本就认识这些字,现在只是换种写法,一个奔三的人了,还和两个小孩子争悟性,说出去还真丢人呢。

冬至抛下正练习写字的二郎三郎,跑到李小柱身旁,盯着李小柱翻飞的手指好一会儿。不得不说,李小柱编竹篓子,速度简直是快得不可思议,冬至看了好一会儿,都没看到他是怎么编的。

“爹,你教我编个竹盒子吧,就是那种方形的,一掌大,带盖子的。”冬至边说,边比划了一个盒子的大小。

“你要编这干啥?要是好玩,爹给你编一个就是了。这竹篾伤手,时间长了手都糙了,你个姑娘家别学这。”李小柱说着,将手里编了一半的篓子放到旁边,拿起一根竹篾,照着冬至比的大小,手指翻飞,不一会儿就将竹盒子编好了,还有一个精致的盖子,看得冬至爱不释手。

冬至拿着那盒子左看看右瞧瞧,嘴都合不拢了。自己这个爹,放到现代,那可是一个艺术家啊!

“爹,你教教我吧,我保证不会经常编的!”冬至伸出一只手,抓着李小柱的袖子,摇着撒娇,脸上还堆着讨好的笑。一边撒娇着,心里一边吐槽。自己一个奔三的人了,竟然像个十岁的小姑娘一样跟自己老爹撒娇,真是可耻!

李小柱扛不住自己闺女的撒娇战术,无奈之下,只好缴械投降。

拿起一根竹篾,一步一步交着冬至编着。冬至拿着竹篾,跟着李小柱一步一步认真学着。这盒子,看着李小柱编着容易,自己动手时,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啊!

等冬至终于编完时,那小盒子都是歪的。

冬至看着自己好不容易完成的第一件竹制品,禁不住热泪盈眶。自己编的简直拿不出手,特别是自己爹编的就在一旁放着,这一对比,冬至更是拿不出手了。

李小柱看了冬至编的盒子,忍着笑,指点了一番,然后再安慰一番后,拿起自己之前没编完的篓子,继续编了起来。

昨天冬至和他说,让他给她编个小点的篓子,趁着现在有时间,赶紧帮自己几个孩子都编一个,过段时间可就没空了。

冬至将自己编的盒子放到地上,拿起一个竹篾,继续编起了盒子。

等第二个编完,放到第一个旁边一对比,明显比第一个要好些了。这一发现,让冬至斗志昂扬。只要有进步,她联系一段时间,一定可以也编出精致的盒子!

心里暗暗给自己鼓气后,再次拿了一根竹篾,继续练习着。

地上的二郎和三郎,还在联系写自己的名字。虽然他们现在会写了,可是那东倒西歪的字体,李小柱看了很不满意。旁边冬至写的端着漂亮的字还没擦掉,这就像是时刻在提醒两个孩子没有冬至厉害,不服气的两人拿着棍子继续在地上画着。

炕上的柳氏,拿着针绣着帕子,时不时抬头看看地上正认真的三个孩子,脸上的笑容止都止不住。

不一会儿。李小柱就将三个小号的篓子编完了。目光先转到二郎三郎的身上,不错,字写得比之前好了些。再看看冬至编的盒子,虽然这盒子简单,不过第一次能编到这个样子,也不错了。

“他娘,你歇会儿,不要绣了,这小月子也不能刺绣,伤眼珠子。”李小柱将目光转到柳氏身上,发现她还在绣帕子,忍不住开口说道。

“没事,大哥过两日就回来了,这几日赶几张帕子出来,他好带到镇上卖。”柳氏换了个颜色的绣线,继续绣着。

柳氏的话,让冬至只想长叹口气。娘啊,亲娘啊,你这拼死拼活地绣帕子,那卖的钱都被大房存成了私房钱,又不会给你几个孩子一顿好的吃,干啥子这拼命啊?这难得的修养时光,就这么被浪费了!

心里默默吐槽的冬至,到底没将这些话讲出口。不过大伯要回来了,这倒提醒了冬至,之前说要去镇上看看的,结果因为娘的事给耽搁了,这几天得找机会去看看了。

来到这个世界三个多月了,除了知道这是一个叫大越的王朝外,其余的一无所知,连物价都不知道。还有人们的审美观都不知道,家里除了少量的面粉,是给大郎和冬芬吃的之外,其余的就是玉米粉和干红薯了,这个朝代还有哪些农作物她也不知道。这种两眼一抹黑的情况,可不能这么一直持续下去。

可是这乡下的人,不到非去不可,一般是不到镇上去的。这不仅是因为李家庄离镇上远,还有乡下人对镇上人天生的敬畏。再有一点,就是去了镇上,难免会花钱,这年头,大家都在地里刨食,可没那个闲钱买这买那的。

怎么找个借口去镇上,这也是个难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