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创建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结束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夕,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重要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的驻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腹心。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是主战场之一,战争转入反攻阶段,又成为支援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反攻的后方基地。

晋冀鲁豫边区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行政区,22个专区,193个县,总面积最大时达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47年上半年达2800万人。晋冀鲁豫边区于1941年7月成立,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时撤销,是抗战时期我党我军在华北创建的一块最大的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它以太行山为依托,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五省,地处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的结合部。它北起正太、石德铁路,与晋察冀边区接壤,可直指京津塞外;南过黄河并陇海铁路,与苏北、鄂豫皖根据地呼应,能直扼江汉宁沪;东抵津浦铁路,连接山东解放区,直出渤海、黄海;西迄汾河及同蒲铁路,策应陕甘宁边区。不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是处于枢轴位置的战略重地。

一、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华北敌后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抗日根据地,并分别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民意机关(参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为边区、县、乡参议会,参议会选举各级行政机关。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前身是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1938年4月,日军分九路围攻晋东南,八路军主力在晋东南军民的大力配合下,一举粉碎敌人“九路围攻”。1938年8月,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游击队和宋任穷率领的一二九师骑兵团会合后,成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1939年7月,日寇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九路围攻”,并控制了邯(郸)长(治)大道,修筑了白晋铁路①,将当时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分割为两大片,即以沁河②为中心形成了太岳抗日区,以白晋铁路以东部分连同晋中和原河北省的冀西及原河南省的豫北一带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太行抗日区。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山西黎城县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的三大任务,决定成立“冀太联办”,并逐步筹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5月,由杨秀峰负责成立了“冀太联办”筹备处。6月,八路军一二九师由辽县桐峪镇迁驻涉县常乐村后,对军队进行了整训整编,遂成立了太行、太岳、冀南3个军区,下辖13个军分区。8月1日,“冀太联办”在涉县东辽城成立,主任杨秀峰,副主任薄一波、戎伍胜,辖冀南、太行、太岳三个行政区,计115个县,并在东辽城公布了《施政纲领》(二十条),重申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抗日的政治主张,制定了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标志着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1941年3月18日,“冀太联办”在涉县靳家会村举行第二次行政委员会议,会议接受了中共北方局代表邓小平关于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建议。4月5日,“晋冀豫临参会筹委会”在辽县桐峪镇成立,确定了实行“三三制”的建政原则。7月7日,“晋冀豫边区临参会”于抗战四周年纪念日在桐峪镇召开,出席会议的参议员133名。7月9日,大会主席团根据八路军总部给“冀太联办”的函商,通过决议,将鲁西33个县划归“冀太联办”管辖。至此,晋冀鲁豫边区基本形成。随即,大会将“晋冀豫临时参议会”更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成为边区最高权力机关。7月18日,临参会通过了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决议。7月23日,临参会通过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这为建立边区政府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1941年9月1日,“冀太联办”完成历史使命,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村宣布成立,启用关防,开始办公。9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布《施政纲领》,提出了“保卫边区,坚持华北抗战,坚持团结进步,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而奋斗”和进行军事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改造、民族关系等15项主张。在此之后,晋冀鲁豫①1941年日寇将1937年建起的东观至子洪的一段线路,展修至潞安,称东潞铁路。因为它代替了1926年建成的由祁县白圭到晋城的白晋公路,故东潞铁路亦称白晋铁路。窄轨,抗日战争末期被毁。

②黄河下游的支流,发源于山西沁源县的霍山,沁源县的中心集镇郭道镇以下经沁源、阳城等县进入河南境,在河南沁阳接纳丹河后转向正东,在武陟附近汇入黄河。

边区政府又陆续颁发了《组织条例》、《土地使用暂行条例》、《劳工保护暂行条例》、《婚姻暂行条例》、《军事支差条令》、《区村政权组织暂行条例》、《村民代表选举暂行条例》、《贸易暂行条例》、《强迫儿童入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文件,领导全边区人民开始了抗日救国和边区建设的斗争。本届政府主席为杨秀峰,副主席为薄一波、戎伍胜。政府委员15人,候补委员4人。政府下设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公安总局、高等法院、粮食总局、农林局、冀南银行、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机构,下辖冀南、太行、太岳、冀鲁豫四大行政区,设冀南、太岳、冀鲁豫三个行政公署和直辖太行区。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为了减轻人民负担,边区政府在三年内曾三次精兵简政,工作机构合并为一处(秘书处)和两厅(民政、教育合并为第一厅,财政、建设合并为第二厅)。1942年2月,边区政府迁驻涉县弹音村。1945年春,边区政府又迁驻下温村。1945年5月10日,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下温村召开,选出边区政府委员521人,候补委员10人。杨秀峰当选本届政府主席,薄一波、戎伍胜当选副主席,孙文淑为政府秘书长。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初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为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戎伍胜,下设秘书处(秘书长孙文淑,副秘书长平杰三)、民政厅(厅长袁致和,副厅长夏振秋)、财政厅(厅长戎伍胜兼)、建设厅(厅长李一清,副厅长刘雨辰)、教育厅(厅长晁哲甫,副厅长崔斗辰)、高等法院(院长王乃堂兼,副院长贾潜)。

1945年8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的决定,统一领导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四个区党委和军区。8月20日,中共中央撤销中共北方局,成立了以邓小平、刘伯承为主要领导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滕代远、王宏坤、张际春、王从吾、李达、杨立三、王新亭、李大章、杨秀峰、陈赓、李雪峰、宋任穷、陈再道、杨勇、李菁玉、张霖之、杨得志、苏振华等21人。中央局常委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滕代远、王宏坤、张际春、王从吾、杨秀峰等8人。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副书记薄一波,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国军工作部、社会部、保卫部、经济部、研究室、秘书处等。8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宣告成立,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员滕代远、王宏坤,副政委薄一波、张际春(兼政治部主任),参谋长李达,政治部副主任王新亭,下辖冀鲁豫军区、冀南军区、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及晋冀鲁豫野战军。

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广泛发动群众,积极进行根据地建设,灵活而坚决地打击敌人。

当日寇大举进攻,国家存亡危在旦夕的情况下,晋冀鲁豫各地的党组织和部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动人民群众,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进行政权建设,开辟广阔的革命根据地。同时在对敌斗争中,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同日寇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歼灭日伪军四十二万余人,收复国土十八万多平方公里,县城一百零五座,解放人口两千四百万,对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二)在过渡阶段,首当其冲地抗击了国民党军的进犯,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阴谋。

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国民党军的挑衅,坚决地进行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配合了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的内战阴谋,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战胜国民党军进攻的信心,对堵住华北南大门,掩护我军向东北的战略展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贯彻党中央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从全局需要出发,抽调力量支援东北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三)在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是战略进攻的出发和补给基地,为加快战争胜利步伐尽了最大努力。

解放战争初期,晋冀鲁豫解放区认真贯彻党中央、毛主席制订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定陶、同蒲、巨(野)金(乡)鱼(台)、豫皖边等十三个战役,粉碎了敌人打通平汉路、津浦路,歼灭我军主力的企图,配合了山东、苏北战场的作战,初步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随着战略形势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起,晋冀鲁豫野战军先后以十个纵队(军)共约二十八万人,分两大集团,分别由刘伯承、邓小平和陈赓指挥,向大别山和豫西挺进,在敌人心脏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之间插上一把利剑,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促进了全国各个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加快了战争的进程。同时,晋冀鲁豫解放区后留部队,在人民群众大力协助下,继续在内线作战,进行了运城、临汾、晋中等战役,歼敌约十五万人,解放晋南、晋中广大地区,逼近和包围太原,为解放山西全省创造了很好的形势。

晋冀鲁豫根据地在十一年内,在本地区共歼敌约一百万人,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