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

人坐错了位置就是庸才

我们对事物的价值都有一个大致的评价,知道什么珍贵,什么微不足道。那么,我们自身的价值何在?热门话题,流行时尚,理想职业,最新潮流……在社会的喧嚣中,在别人的影响下,许多人迷失了自我,看不清自己真正的价值,总是按照别人的看法设计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生活在别处”。

一般人总是相信,当他们投身于时下最为热门的行业时,就会认为自己已经处于社会光环的中心,会得到权力、地位和财富,实现自我的价值。不过,等他们花尽毕生的力气去追求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自己所追求的很多热门根本不适合自己,或者根本就没有意义,只是炫目的泡沫。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钢琴。说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认真倾听他的弹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对那个小伙子说:“我每天来听你弹奏都是这些曲子,你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这位顾客的提议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大家纷纷要求小伙子唱歌。

然而,那个小伙子面对大家的请求却变得腼腆起来,他抱歉地对大家说:“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弹奏乐器,从来没有学习过唱歌。我长年累月地坐在这里弹琴,恐怕会唱得很难听。”那位中年顾客鼓励他说:“小伙子,正因为你从来没有唱过歌,或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个歌唱天才呢!”此时酒吧的经理也出来鼓励他,免得他扫了大家的兴。

小伙子认为大家想看他出丑,于是坚持说只会弹琴,不会唱歌。酒吧老板说:“你要么选择唱歌,要么另谋出路。”小伙子被逼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哪知道他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大家都被他那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歌声迷住了。最后在大家的鼓励下,那个小伙子放弃了弹奏乐器的艺人生涯,开始向流行歌坛进军。这个小伙子后来居然成为了美国著名的爵士歌王,他就是著名的歌手Nat King Cole。要不是那被逼无奈的开口一唱,他可能永远坐在酒吧里做一个三流的演奏者。

“人摆错了位置就永远是庸才。”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垃圾随地乱扔,荒废了自己的才能。我们现在身处市场经济的时代,市场经济的运作十分强调把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效率的地方,我们自身也是一种资源,应该寻找最适合我们的岗位,并对自己的兴趣保持一份坚定与执著。

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这块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告诉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甚至竟被传为稀世珍宝。孩子,你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

的确,如果你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就别指望别人的器重。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珍惜独一无二的你自己,珍惜这短暂的几十年光阴,然后再去不断拓展自己,别人才会认同你的价值。

印象派大师凡·高的画,许多人看过后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那黄色炽热的色彩和充满动感的线条,给予我们强烈的感受。凡·高有着坎坷的境遇,他从26岁才正式开始学画,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我学习绘画很晚,而且我的生命很可能也只剩下10年的时间了,因此要加紧创作。果然,他36岁就过世了,但是仅仅10年间却留给我们许多不朽的作品。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并不比活了90多岁的毕加索逊色。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自然生命的长短,而在于你是否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

做你最擅长的事

今天,人们开始比以往更多地考虑从为数众多的可能性中为自己选择职业。职业选择的过程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将个人特点与工作需求最大限度地相匹配的过程。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也总存在着一些更适于他做的工作。

我们不赞成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在任何工作上获得成功,每种工作都可能由任何人做好。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很显然,一个有色盲的人就不能胜任从画家到化验员的许多种工作;许多人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的局限,不能成为一名高速战斗机的驾驶员。另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种最佳职业,对于每一种工作来说,都存在着一类最佳人选。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对于具有某种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来说,他都可能在若干职业上获得成功。这些职业对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相似的要求。例如,对于一个思维敏捷、长于言谈、性格外向、喜好与人交往、有感染力的人来说,他既可能在政治领域中获得成功,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也可能在经济领域中获得成功,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对于某一种特定职业来说,也可能由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来完成。例如,一个成功的军事家,既可能像苏沃洛夫那样具有暴躁、外向的性格,也可能像库图佐夫那样具有稳重、内向的性格。

我们认为,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几乎一切工作岗位上都能胜任,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只有很少的工作(如马路清扫工作)是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即使是马路清扫工作这种几乎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工作,也并不能给所有的人(甚至不能给多数人)带来满足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有一些工作更适合他的特点;对于大多数工作来说,也总有一些更适于承担它的人。为了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为了生活得更好,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和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更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演技派电影明星达斯丁·霍夫曼在“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讲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30年前,有一次,他为了《毕业生》那部电影做宣传,碰巧与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在同处接受访问。主持人问史氏,何时是他一生当中最感到骄傲的时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声四起?史氏都加以一一否认,最后,他说:“我坐在这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这之间,我一直不断地在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1’比较好?还是‘3’好?在我最后找到‘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那一个音符的那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刻!”霍夫曼说,他被大师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

如同伟大的作曲家心无旁骛、孜孜不息地寻找一个最能感动他的音符一样,不管是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必须认识自己的潜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你很可能会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在科学界,也有许多人才自我埋没的现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也许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了。

科学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要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某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5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而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的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回避了自己的短处,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珍妮·古多尔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走进非洲森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取得研究成果,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和自己的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条件;拿出成果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事情就会好办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学会放弃不熟悉的行业

世间行业千千万万,哪行做好了都能赚钱。每天都有企业关闭、破产,每天同样也有新的企业诞生。任何一个商人,应经营自己熟悉的行业,把它研究深、透,方能成为该行业的领头者。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人,你要学会放弃那些你不熟悉的行业,千万不要轻易进入,别人在赚钱,不要眼红心动,否则,你将自食苦果。

很多人梦想能拥有一份好工作,这份工作最好是能带来财富、名声、地位,并为人称羡的。但事实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没有哪一种工作是真正的热门行业,无论何种工作,都无法提供完全的保障。那么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取得一份较为实际同时又富含理想色彩的工作呢?以下建议,您不妨一试:

放长线钓大鱼。求职就业,你不必总是盯着“热门”。过去是360行,现在的行当更多,但没有一种是永远的热门职业。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行业在不断消失,新的行业又不断产生。近10年来,就业市场中冒出不少新兴行业,像投资顾问、房屋中介经纪人、自由工作者等等,都吸引了大批就业人口。而一种新兴的职业之所以能在就业市场中独领风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的。一开始,它也许并不是热门,只是追求的人多了,才成了时尚。如果这时你想介入该行业,就应当充分考虑你的兴趣、能力、你的就业磨合期以及这一职业的未来前景。

其实,如今整个社会对于“职业贵贱”的观念愈来愈淡,那些过去被人视为“下等人”干的工作,现在反而更能锻炼人的本领,发挥出个人的潜力。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毕业生,一开始没有多少是按专业对口找工作的,很多人是从推销员、收银员乃至在餐厅打工起步,然后一步步走上新的岗位。比起“抢短线”的激进行为,在择业中搞“长线投资”似乎更为理智、更具个性。

以智能求生存。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也在不断变化,如何让自己成为就业市场的“常胜将军”呢?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断“充电”。除了本行工作,你还应当熟知一些专业以外的东西。不仅要成为专门人才,还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适合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你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为了求得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有不少人放弃了个人的兴趣追求。工作时往往超负荷运转,个人空间极小。从社会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来看,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这往往并不是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选择。赚钱当然是必要的,但人们除了工作之外,对其他事物也有追求,如自由的时间、健康的身体、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幸福的家庭等等。因此,一份相对自由的、能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工作将越来越成为人们择业的首选目标。这样,人们就可能拥有更多灵活的时间,弹性安排自己的生活。

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

如果一个人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结果会怎样?必然会有所建树!

渥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师,后来退休了。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5分钟的时间(与五个钟头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伦说过,在生活中,人们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里基本都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工作。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一点一点地流逝。

成大事者与不成大事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是一条巨大的鸿沟。成大事者与没成大事者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对某个细节和小事的态度和做法不同: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

在实践理想时,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看看自己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更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

只要再多一点能力;

只要再多敏捷一点;

只要再多准备一点;

只要再多注意一点;

只要再多培养一点精力;

只要再多一点创造力。

通常只有遇到实际的问题时,才能分辨你的能力足不足以胜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外科医生,动手术时却手脚笨拙,就说明你医术不佳;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人们无法知道你厨艺好不好,除非你准备了一顿餐点,人们才能做出判断。

评断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师、消费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你可以想尽办法掩饰你的无能,并祈祷没有人会发现你知道得很少,动作多么不熟练。但终究你还是得面对自己的无能,也必须自己想办法修正。

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仍然无法胜任一项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点什么。第一次尝试一份工作,你可能没办法表现得很完美,但经过一两天的练习,你应该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别人可能无法真正断言你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实际的表现之前。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动机或企图;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做事诚不诚实、值不值得信赖;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

这就需要认真了解、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认真地研读、仔细地观看、专心地聆听这一行中顶尖的人的言行举止,并效法他们的作为。

勤加练习、勤加练习,最后还是勤加练习,决不放弃学习,而且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保持与这一领域的最新发明、最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的资讯渠道畅通。参加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布会、展示会、讨论会或其他各种集会。敏锐地观察相关的新趋势、新发现,你会为从中发现新的可能而感到兴奋,这表示你可能已基于过去的努力而为未来发现了新的方向,你将会越来越杰出。

找准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

有些人并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而是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和想法来选择职业,结果就会发生失误。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路原本有很多条,但并不是任何一条路都是最适合自己的。通常,一次选择就能获得成功的人当然很幸运,因为这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毅力,并且具有“自知之明”的能力。贝多芬、莫里哀、梅兰芳等人,就属于这类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但是,更多的人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认清自己的本质、选准努力的方向的。人们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炼之后,才能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

古今中外,经过重新给自己定位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名人有很多。

著名诗人艾青本来在法国学的是绘画,他偶尔在速写本上记下几句闪光的诗句,又偶尔被一位诗人看到了,自作主张地寄给一家杂志,那首诗竟被发表了。这才使艾青认识到了自己的诗才,从而登上文坛;

作家冯骥才在步入文坛之前,曾是一名专业球队的职业球员,球艺一般;后又去学画,也没有成功。但他在学画时偶尔也写些东西,终于发现自己擅长文学创作。此后,他一气呵成,写出了成名作《义和拳》;

阿西莫夫是一位科普作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他的成功同样得益于对自己的再认识、再发现。一天上午,当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普创作上,终于使自己成为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伦琴原来是学工程科学的,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由此他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职业。后来,他果然成了一位很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更是在尝试过多种职业后才开始进入科学领域的。他本来准备当牧师,后来步入军界,走出军界后又做了银行职员,这期间他又研究了音乐和医学。就在一次植物园的散步中,他幸运地碰到了卢梭。从此,他才进入了大有用武之地的生物科学界。

现在许多人都在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岗位上工作,干着自己并不愿意干的事情。与其折磨自己,空耗人生,倒不如早做决断,另起炉灶。这样你也许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所投身的行业具有优势

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想必永远不会过时。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深得精髓,那么你肯定就是此行业的一代宗师了。

《庄子》一书中描述了两个技艺超群的人。

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二人的共同之处,就是技艺超群,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为梁惠王宰杀一头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几下,一个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时,手触、肩依、脚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19年,所宰的牛已经几千头,而那刀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你看他宰完牛提刀而立,悠然自得,仔细地把刀擦净、收好。那神气,就如同优雅的西班牙斗牛士。

再看匠石,也许是木匠,也许是石匠,也许是木石活儿都做。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蝉翼,匠人挥斧生风,削灰而不伤郢人的鼻子。

古人讲,凡是掌握了一门技艺,无论是做什么的,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的确是如此。过去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的真理。

一个残疾青年,学会电脑打字,便办起了小打字社。他交活儿及时,打字的质量又高,连一些著名作家也慕名而来,让他打文稿。

几个下岗大嫂,都是做饭行家,一合计,总不能老靠一点儿救济金度日,于是办起了“嫂子饺子馆”,卖的饺子薄皮大馅,服务热情,生意很快就兴隆起来。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没有真本领,很难在世上立足。有些人瞧不起基础技能,总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当总经理,从政做官,做科学家、理论家等等。但,一是你要真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机遇;二是一个人做大事,常常也是以做小事为基础的。这个基础包括锻炼你的实践能力、锻炼你的意志,包括对基层实际的体察。有时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业。

不要小瞧这些基础技能:理发、给死者整容、烹饪、园艺、茶道……只要技艺精深,在当今世界,同样大有可为,同样可创出辉煌事业。聂卫平是围棋大师,杨小燕是桥牌皇后,侯宝林是相声泰斗,梅兰芳是京剧巨擘,乔丹是篮球巨星,皮尔·卡丹是时装大腕……

许多原被人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今天却有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变成一种产业。有为青年应当注意这种情况,并主动在其中寻找成功的机遇。

人生在世,能有一技在身,就起码有了安身吃饭的本领了;如果技艺精湛,就会更有作为;能多掌握几手更好。虽说多技者多劳,但多劳多得,也不是什么坏事。一个人吹拉弹唱都会,就会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