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1)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 程晋富
- 5581字
- 2015-01-26 17:26:52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党内民主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这是2007年胡锦涛“6.25”讲话、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中关于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表述。党内民主是政党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党内民主的发展动力和衡量标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重凝聚党员的力量、发挥党员的作用,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发展党的事业。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深化党内民主的理论研究、强化党员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党内民主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意义。
一、问题的由来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由来
民主,在当今世界所有国家的政治发展中,都是作为一个“热词”来使用的。民主作为反对专制的产物,毫无疑问,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其价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宣扬,甚至作为一种“普照的光”而被几乎所有的人认同和接受。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所使用的“民主”,其内涵、其目的千差万别。民主与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便有了国家制度层面的民主;民主与政党政治相结合,便有了政党制度层面的民主。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世界就是政党政治的世界,因此,党内民主便会受到政治家、学者以及社会民众,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内外的高度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报告做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判断之后,胡锦涛在十七大召开前的“6.25讲话”、十七大报告以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相继提出“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等重要命题。由“坚持”到“尊重”再到“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和愈发清晰。与此同时,理论界也对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党内民主问题展开了比较广泛地讨论与研究。从总的情况看,党内民主问题研究多,但从党员主体地位的角度来研究党内民主问题很少,尤其是把党员主体地位作为一种动力要素来架构以及推动党内民主发展的研究成果则更少。
推进党内民主,就有一个路径选择的问题。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以制度来保障民主,是比较普遍的观点。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的思路。党内民主的发展路径一般来说有三种:先进理念培育民主;完善制度规范民主;加强监督保障民主。三种基本路径,虽然角度不同,但其根本落脚点均是“党员”。先进理念“灌输”的对象是党员,制度规范的对象有“组织活动”更有“党员行为”,监督的重点对象则是党员领导干部。因此,“党员主体地位”是渗透并贯穿于三种基本路径的核心要素。
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战略部署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被放置于“根本”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论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时,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举措:“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票决制”,“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公推直选”的民主实现形式等。其原文如下: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党员主体地位”被放置于八项举措的首位,不难看出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党内民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二)研究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员主体地位问题愈益成为党建的理论热点问题,实质上也提出了一种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思路,即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立足于“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党员民主权利”基础之上。换个角度看,前述三种党内民主的发展路经,即“先进理念培育民主,完善制度规范民主,加强监督保障民主”,其中,以先进理念培育党内民主,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实践中,科学理论与先进理念“灌输”与“武装”的对象必然是广大党员;以制度规范和推动党内民主发展,这表明制度设计、运行、完善的指导理念已经发生了转移,由过去的“组织本位”向“人本位”、由“组织主体”向“党员主体”的转移;若以监督手段保障民主健康运行,则保障的对象并不是“民主”本身,而是拥有公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因为,公权力的公开、公平、公正地有效运行,需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主体与党员个体的“主体作用”。总之,党员主体地位,既是一种理念、原则,也是一种动力;党员主体地位既是党内民主制度设计的指导理念、是党内民主制度运行和完善的基本原则,又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动力源泉。由此可见,以党员主体地位为视角,毫无疑问,是党建理论研究尤其是党内民主发展研究新的视域。
以党员主体地位为重要切入点加强党内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认识。
1.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从世界角度看,政治民主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体现,也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由于国家层面的政治民主、保障人权与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党员主体地位之间,具有逻辑的、现实的互动关系,在民主、法治、人权等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政治追求的背景下,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发展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本内容的党内民主,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并促进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国家政党及政治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2.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实行党内民主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
20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潮,曾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又迫使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们进行深度的反思与总结。在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的原因时,一般认为党员主体地位缺乏、党内权力集中、党政权力腐败等是重要因素,由此执政党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甚至丧失政权。基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挫折的原因分析和教训汲取,执政的共产党内部必须建立和运行一种力避权力高度集中、合理配置权力、有效监督权力的体制与机制。这种体制与机制,迫切需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以激发和凝聚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良好党内民主局面,如此,方能利于拓宽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增强执政合法性,提高执政能力。
3.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法宝
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看,中共党内民主的状况同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什么时候党内有着高质量的民主,什么时候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就发展顺利。这既是经验总结,更是一条“重要法宝”。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领导核心,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并以党内民主的示范作用和表率行为来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发展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本内容的党内民主有利于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4.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如果从历史方位来看,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历史性的“三大历史性转变”,但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无论从党的自身建设还是国家建设来讲,这“三大历史性转变”和“三大历史任务”,既是成就更是挑战。经受与化解新时期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既是全党的任务,也要依靠全党的力量。因此,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以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力量为基点,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提升党内民主水平,是时代发展与人民事业对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党员主体地位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党建理论界的特别重视,从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民主理念、民主原则以及发展动力这个角度来架构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和民主运行方式的相关研究,则更为少见。随着十六大以来“党员主体地位”命题的提出,国内学术界关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展党内民主等方面的论文与论著逐步增多,呈现出“热闹非凡”的研究局面。从“党员主体地位”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来看,整体上还处于“单一内容研究”为主的研究局面,成果则以论文为主。这些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研究,二是党内民主的制度与机制研究,三是党内基层民主研究,四是党员权利与党内民主的研究。这四个方面,前三者都是以党内民主作为研究主题,没有涉及或较少涉及党员主体地位问题;第四个方面把党员权利与党内民主联系起来进行关联性研究,创新了党内民主的研究视角,拓宽了党内民主的研究范围,但是党员权利并不等于党员主体地位,党员权利只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部分内容。因此,以党员主体地位为党内民主发展的指导理念、基本原则和发展动力,对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进行关联性、整体性、发展性的深化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1.关于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就党内民主的概念、理论范畴、基本原则,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容,影响党内民主发展的因素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尤其是把党内民主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观念性因素、理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四块,很有启发意义。关于这一方面内容研究的著作主要有: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刘川生,《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肖立辉,《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徐勇,《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基层民主发展为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许耀桐,《加快发展和落实基层党内民主》(《民主与科学》2008年第4期);余金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力在改革中演进的三种趋势》(《学习论坛》2010年第6期)。
2.关于党内民主制度与机制研究。主要就党内民主的结构要素、制度体系,功能目标、党内权力架构、党内民主运作机制等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阐释,特别是关于党内的民主制度体系与民主运作机制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杨郧生,《党内民主机制论纲》,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年;李颖,《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与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代表性论文主要有:王长江,《在比较借鉴中探索执政规律的几个问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王贵秀,《民主建设的大视野:党权、政权、民权的消长与互动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肖立辉,《中国民主化改革的困境与路经选择--“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理论与实践”学术座谈会综述》(《开放时代》2006年第6期);李锡炎的《发展党内民主的运作方式选择与创新》(《理论前沿》2007年第3期)。
3.关于党内基层民主研究。党内民主,基层先行。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党内民主发展的基本思路。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内基层民主已经由乡镇党内直选发展到“县权公开”(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新阶段。由于基层民主更贴近实际,理论界关于党内基层民主的研究多以实证性研究为主,主要是关于基层“公推直选”个案的实证与理论提升(四川、湖北最为典型),其中关于“落实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基层民主的核心,实行党务公开是党内基层民主的逻辑起点,改革选举制度是党内基层民主的重要环节,完善党代会制度是党内基层民主的主要渠道,健全制度体系是党内基层民主的根本保证,培育民主动力是党内基层民主的基础所在”的观点很有理论价值与现实针对性。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一个基层党委班子“公推直选”的案例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王勇兵,《党内民主的制度创新与路经选择--基于基层和地方党内民主试点的实证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朱伟,《有序--党内基层民主科学发展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代表性论文主要有:王长江,《党内基层民主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2期);李禄俊,《党内基层民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肖立辉,《中国民主化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理论与实践”学术座谈会综述》(《开放时代》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