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幼鹅一样的大脑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猫、一只狗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在它的后面。这是因为: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能改变的,也就是说小鹅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

后来这种现象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定型效应”,也称社会刻板印象或印刻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他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来进行归类,并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如知识分子就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则是粗手大脚、质朴安分的形象等等。

有个笑话说: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扬”。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还有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与某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我们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然后“由部分推知全部”,借助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全体”。

这种定型效应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定型效应的影响。例如,在市场调查公司招聘入户调查的访问员中,我们可以看见,招聘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女性,而不是男性。这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攻击性较小、力量也比较单薄,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是很容易被拒绝的。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件,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但是,定型效应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它的观点有时会失之偏颇。人们在接纳新事物时,为保险起见,往往都是依照经验,那我们也不妨审时度势,变换自己的角色定位,强化对自己有利的定型形象,避免不利的定型效应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