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燕国和蓟国

从历史文献记载得知,在夏、商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及以北地区同时有几个部族存在,包括孤竹、燕亳、山戎、肃慎等,其中孤竹、燕亳等部族后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成为商王朝北方的附属国,这中间的燕国可算是北京地区最早形成的国家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燕国与后来西周分封的燕国并不是同一政权,它是一个在本地自然发展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古燕国”。

关于古燕国的历史情况,甲骨文和文献资料都有所记载。商代甲骨文中“燕”字写作“妟”,并有“妟来”、“妇妟”等卜辞。所谓“妟来”,意思是指妟国人到商王朝来。而“妇妟”则应指嫁给商朝人的妟国女子。可见,妟与商王朝不但常有往来,而且还有婚姻关系。文献资料中出现这个古燕国始于西周初年,《史记·周本纪》云:“封召公奭于燕”,这说明召公受封之地,原来就叫“燕”,这里应该就是古燕国的所在地。这个古燕国可能由于是商朝北方比较重要的附属国,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也被西周的武装力量灭亡了,因而史书上有“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的说法。取而代之的就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燕国。

另外,在商代我国北方还有一个由帝尧的后裔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名叫蓟国,当时也是臣属于商王朝的一个小方国,西周建立后又臣属于周王朝。“蓟”和“燕”是两个邻近的诸侯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燕国强盛,蓟国弱小,于是燕国兼并了蓟国,时间大约在春秋初期。

依上所述,西周的燕是召公奭的封国。召公,本名姬奭,文献中又称君奭,文王之子,官至周王朝太保,位居三公,又因其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史称召公。由于召公本人及其家族在周王室中占有重要地位,周初遂将召公封于燕。因为燕地处于北方边远地区,这里是北方民族南下的交通要道,对于周王朝来说,这是一个镇抚边疆、藩屏王室的重要区域。召公封燕这一事件,标志着今北京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

召公虽受封燕地,但由于他在周王朝里是与周公一样重要的辅臣,故仍留在宗周处理王朝政务,实际到燕地就封的是他的长子克。这件事在北京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上和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1986年,在房山区琉璃河黄土坡西周墓地遗址M1193号大墓中出土的青铜罍和青铜盉上都刻有“令克侯于匽”的铭文,“匽”与“燕”的音义在古代相通假。《史记·燕召公世家》索隐也说:召公封燕后“以元子就封”,“元子”就是嫡长子,他的名字应该就叫“克”。按照《史记·燕召公世家》“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的说法,召公虽然没有实际到燕国做封君,但也是名义上的第一代燕侯。那么,克就是第二代燕侯。第三代燕侯,据青铜器铭文记载,名字叫旨,是克的三弟。第四代至第八代燕侯情况不详,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从第九代燕惠侯起,燕国的历史才开始有了较明确的纪年。《史记·燕召公世家》载:“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共和之时。”西周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这一年正值燕惠侯二十四年。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惠侯在位三十八年,时至公元前827年,已经到了西周的末期。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因国力较弱,不被中原诸侯重视,正如司马迁所言:“燕外迫蛮貉,内错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在与其他诸侯列国争雄的同时,国内的政治斗争也颇为激烈,这一切给燕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他幻想通过非常手段达到使燕国迅速强大的目的。公元前318年(燕王哙三年),他任用一个叫子之的人为相国。史书记载,子之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深得燕王哙赏识。但子之同时也是一个精于以权谋私、权力欲望极强的野心家。他利用燕王哙希望改革的时机,诱使燕王哙“禅让”,最终取得了燕国的王位,还劝说燕王哙把朝中俸禄在三百石以上官吏的玺印收回,交给子之调遣,使子之完全掌握了燕国大权。这一举动在燕国造成人心混乱,特别是遭到太子平和大将军市被等人的反对。公元前314年,在齐国的支持下,太子平和市被发动兵变,率军围攻燕王宫,但一时未能攻克。将军市被反戈,与子之联兵反攻太子平,结果太子平和市被都在战乱中丧生。

正当燕国内乱之时,齐宣王乘机起兵,大举攻燕。此时燕国的军队已毫无斗志,不战而退,都城城门大开。齐军进入城中,不但杀了燕王哙和子之,还把燕国的宗庙、王宫毁坏,其中的珍宝重器被抢掠一空,并且在城中肆意屠戮。

齐军攻占燕都,占据燕国大半疆土,燕国差不多已名存实亡了。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前312年,在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反对下,齐国才被迫撤出燕国。流亡在中原的燕国公子职,在赵、魏等国的扶持下返燕,并继承了王位,这就是燕国历史上负有盛名的燕昭王。

燕昭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国君,早在他做韩国人质的时候,就受到一些中原诸侯国改革举动的影响,怀有改革燕国的远大抱负。返国后,面对燕王哙“禅让”事件给燕国带来的政治、经济上的巨大破坏,为了收拾残破局面,使燕国重新回到与列国争雄的地位,特别是要伐齐以“雪先王之耻”,他励精图治,可谓不遗余力。

他把原来燕国的军事重镇武阳城(今河北易县境内)营建成陪都,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燕下都”。燕下都的建立,对于巩固燕国南部疆土,遏止中原诸侯国北进起到了很好作用。

他还态度谦恭地向燕国贤士郭隗问计,郭隗建议他广揽良才,并且说:“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燕昭王特意为郭隗建造宫殿,正式拜他为师。还在易水旁修筑一座招贤台,上置千金以延揽天下豪俊,这座招贤台就叫“黄金台”。燕昭王这一举动,很快就在列国贤士中引起反应。此后,“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皆为昭王之臣。“黄金台”也成为君王能招贤纳士的一个象征,受到后世万代的赞咏。大诗人李白曾写《燕昭延郭隗》古风一首,诗曰: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燕昭王不仅“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他还深入民间,“弔死问孤”,并且简朴自奉,亲自参加劳作,与燕国百姓同甘共苦。这样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燕国逐渐恢复了国力,日益富强起来,士卒也群情激昂,愿意为国家而战。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军,合力伐齐,在济西一战中大败齐师。随后乐毅又独率燕军,深入齐境,攻破齐都临淄,焚掠齐国宫室宗庙,将所获珍宝、祭器等全部运回燕国。燕昭王甚为高兴,他亲自来到济上慰劳军队,犒赏将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同时命乐毅留在齐国,攻取其他齐城。在随后的五年间,除了莒和即墨二城外,乐毅率燕军共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并将它们归入燕国版图。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影响很大的一次诸侯国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但使燕昭王洗雪了“先王之耻”,燕国还占据了齐国大片土地;而且赵、韩、魏、秦、楚五国也都得到了各自的利益,强盛一时的齐国则几乎亡国。

公元前283年(燕昭王二十九年),昭王命大将秦开领兵攻打北方的东胡,追迫东胡退却千余里。燕国版图进一步扩展,遂在边地自西向东,设置上谷(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村)、渔阳(治所渔阳,今北京怀柔区梨园庄)、右北平(治所无终,今天津蓟县)、辽西(治所阳乐,今辽宁义县西)、辽东(治所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五郡。同时,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族南下,沿着燕国北疆修筑了一条西起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东抵辽东的千余里长城,通称“北长城”;为了防范南方齐、赵等国的侵袭,沿着燕南疆易水一线修建了长数百里的长城,通称“易水长城”。

据《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这一时期燕国控制的地域:“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滹沱)、易水。地方两千余里。”这就是说,燕国东境到辽东乃至朝鲜半岛北部,北边与林胡、楼烦等部族杂处,南境抵呼沱、易水与齐、赵交界,西部隔云中、九原二郡,与赵国为邻。以今北京地区为中心,天津市、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辽宁省大部、内蒙古东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等广大区域,都曾是燕国的疆土。燕国的国势到昭王晚期,终于达到了鼎盛。

但好景不长,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后,其子素继位,即燕惠王。惠王早在做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和。执政后,先误中齐将田单的反间计,不但用骑劫取代乐毅,还显露出要诛杀乐毅的意思,乐毅被迫出走赵国。不久,燕军败于田单的“火牛阵”,损失惨重,大败而逃。田单率齐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被占领数年的七十余城,将燕军赶出齐国,骑劫也在战乱中被杀。随后,田单将齐襄王迎回都城临淄听政。齐国得以光复,而燕国自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燕国伐赵,被赵将廉颇击败。赵军乘势追击,直达燕都,围困蓟城长达三年之久,后燕割让五城给赵国,赵军始退。以后燕、赵之间又发生数次战争,燕国屡战屡败,国势日益衰弱下去。而此时强盛的秦国,开始了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

秦军在灭掉赵国之后进逼燕国,燕太子丹派壮士荆轲以献上秦王嬴政仇恨的旧将樊於期的首级,还有燕国最富庶的区域——“督亢”地图为名,企图刺杀秦王,未遂,荆轲反遭杀戮。

公元前227年(燕王喜二十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灭燕。秦军在易水以西击败燕军,占领燕下都武阳城。第二年(公元前226年)十月,秦军攻陷燕都蓟城,燕王喜逃亡辽东,派人斩太子丹首级献于秦,希冀秦王“解兵而去”。这一愚蠢的举动,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公元前222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秦将王贲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自召公奭建国,历经八百余年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