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灸

施灸材料制作

现代常用的圆锥形艾炷的制作方法:一般是把适量的艾绒放在桌面上,用拇、示、中三指—边捏一边旋转,把艾绒捏紧即成规格大小不同的艾炷。如捻成半截橄榄大者为大炷,搓成半截枣核大者为中炷。总之,艾炷越结实越好,如果松散,则燃烧不均匀。

操作技术

施行艾炷灸法,常用的有两种操作方法:一种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古代称这种灸法为“着肉灸”。另一种是在艾炷底下隔垫上某种物品,通常,隔着什么物品就叫“隔什么灸”,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隔物灸”。艾灸时,用火柴或燃着的线香点燃艾炷顶部即可。艾炷燃烧1个,称为1壮。施灸的壮数,艾炷的大小,以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治疗的部位,以及是否化脓而定。概括说来,大凡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肌肉浅薄的头、面、颈、项、四肢末端宜小壮少灸;肌肉深厚的腰、背、腹、股、肩宜大壮多灸。以往文献中有灸数十壮,以至百壮者,是属于分次灸治的累积总数。

直接灸

瘢痕灸

【概念】瘢痕灸法,又称化脓灸、着肤灸、打脓灸。系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肤,渐致化脓,最后形成瘢痕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小艾炷,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灸疮膏药,75%乙醇溶液,棉球等。

【施灸法】

取穴: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首先审定穴位,暴露灸穴,取准穴点,用75%乙醇溶液消毒,然后用甲紫溶液点个小点,作一记号。标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

置炷:找来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放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

燃艾:先用火柴点燃线香,再用点燃的线香从艾炷顶尖轻轻接触点燃,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一壮燃至一半,感到热量即用镊子快速捏起艾炷更换;第二壮仍在原处,燃至大半,感到十分灼热时即用镊子快速捏起艾炷更换,第三壮燃至将尽,感到十分灼痛时即速按灭,同时施术者可用左手拇、示、中三指按摩或轻叩穴位周围,可以减轻痛苦。灸数次后再灸就不太痛了。如忍耐灸至十余次后,感觉一热即过,无甚痛苦了。

封护:于完成所灸壮数后,用上述方法拭去艾灰后,灸区多形成一焦痂。在灸穴上涂抹灸疮膏药,然后根据灸口大小剪1块橡皮膏,敷帖封口。护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疮,并促使其溃烂化脓。化脓后,每日换1次膏药或橡皮膏。脓水多时可每日2次。经1~2周,脓水渐少,最后结痂,脱落后留有瘢痕。

本法—般每次灸3~5壮,小儿及体弱者灸1~3壮。

小贴士

用火燃着艾炷后,施术者应守护在旁边,以免受者烫伤。连续施灸,灸治完毕,局部往往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可用一般药膏贴于创面,1周左右即可化脓。如不化脓,可吃些羊肉、鱼、虾等发物促使化脓,不出数日即能士达到化脓之目的。化脓时每日换药膏1次,大约4~5周疮口结痂、脱落而形成瘢痕。

【适应证】临床上体质虚弱、发育不良、高血压、动脉硬化、癫痫、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妇产科疾病、其他慢性病、溃疡病、脉管炎、瘰疬、痞块等病症均可使用,也可以用于癌症,本法对预防脑卒中及防病健身也有较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糖尿病、皮肤病患者,及面部、关节部穴位不宜用瘢痕灸法。

2.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经过5~6周,灸疮自然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本法。

3.敷贴灸疮:不可使用护疮膏类治疗疮伤的药物及药纱布。也不可以一见到脓液用清疮消毒之法而后敷贴橡皮膏,只需采用棉球擦干脓液后敷贴橡皮膏即可。

4.护理灸疮:化脓灸要求灸后局部溃烂化脓,这是无菌性化脓反应,脓色较淡,多为白色。灸疮如护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脓色可由白色转为黄绿色,并可出现疼痛及渗血等,此时则须用抗感染药膏或玉红膏涂敷。若疮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较差所致,应到医院作系统治疗。

5.注意调养:为了促使灸疮发生无菌性化脓反应,要注意调养。

6.施灸时谨防晕灸,如有发生,则应积极对症治疗。

无瘢痕灸

【概念】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系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肤,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疱为度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中、小艾炷,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等。

【施灸法】

取穴:施灸之前先要选定穴位。施术者嘱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姿势。让患者暴露灸穴,取准穴点,作一记号。标定穴点后,嘱患者不要随意变动体位。

置炷:找来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待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放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多用中、小艾炷。(近年来也有用新型产品如贴敷艾炷,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

燃艾:用火点燃线香,再用点燃的线香从艾炷顶尖接触点燃。如为中等艾炷,待烧至患者稍觉烫时,即用镊子夹去,另换一壮;如用小艾炷灸,至患者有温热感时,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即持移去,再在其上放一艾炷,继续按上法施灸。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临床上多用无瘢痕灸治疗哮喘、眩晕、急慢性腹泻、肱骨外上髁炎、急性乳腺炎、皮肤疣、虚寒性疾患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无瘢痕灸艾炷的大小最好介于隔物灸与瘢痕灸之间,一般以花生米至绿豆大为宜。具体治疗时须因人因病而宜。

2.一般情况下,无瘢痕灸后,灸处仅出现红晕,如出现小水疱,不须挑破,禁止抓挠,应令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注射针具吸去疱液,用甲紫溶液(紫药水)药水涂抹,均不遗留瘢痕。

3.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轻揉敷之,使其汗孔闭合,利于恢复。

压灸

【概念】压灸,是指艾炷或艾制物在直接灸的过程中采用反复压灭的方法来达到治病目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艾绒,竹质弯舌板,弯剪,线香,凡士林膏,火柴,大艾炷,镊子,灰盒等。

【施灸法】以艾炷压灸法为例。

百会穴压灸法:用甲紫溶液(紫药水)标出百会穴,将百会穴上头发剪去1块,如拇指或中指甲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暴露穴位,涂少许凡士林膏。嘱患者坐矮凳,施术者坐在其正后方较高的椅子上。取艾绒制作成锥形如黄豆大小的艾炷。首次2壮直接放在百会穴上,用线香从炷顶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患者感到皮肤稍微烧灼痛时(约燃至二分之一),或者患者感到灼痛,当施术者诉痛时,立即用压舌板或镊子由轻到重将艾火熄灭,将艾灰取掉,仅仅留有一层薄的未燃的艾绒,在其上继续放置艾炷点燃。灸到25~50壮时,患者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病情好转。每次根据病症情况,灸30~50壮,多可至100壮(约2小时左右)。病情轻,病程短者灸1次,反之可连灸2~3日,每日1次。

痛点压灸法:指某一局部深处疼痛,范围小如针尖,大如指腹,呈酸、钝、胀痛,不伴全身症状时使用的灸法。取麦粒至半粒蚕豆大小艾炷点燃,待艾炷燃至2/3或患者感烫时用压舌板将艾炷压灭,每次3~5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艾炷压灸法主要适用于内耳眩晕病、颈椎性眩晕及某些痛证等。

【注意事项】

要注意操作上的熟练,避免照成Ⅱ度烧伤甚至Ⅲ度烧伤。灸后穴区局部可起小水疱,无须挑破,宜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令其自然吸收。如灸百会穴,半月内禁止洗头,以防感染。少数患者可形成灸疮,此时要注意疮面清洁,不需特殊处理,一般1个月左右灸痂自行脱落,不留瘢痕,新发自生。

间接灸

隔姜灸

【概念】隔姜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姜片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灸前准备】大艾炷,新鲜老姜,镊子,粗针,火柴,线香,灰盒,三棱针,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选取新鲜老姜1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把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选取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者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隔姜灸法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所以一般对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症疗效显著。

【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症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症,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4.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轻揉敷之,使其汗孔闭合,利于恢复。

隔蒜灸

【概念】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灸前准备】大艾炷,鲜独头蒜,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细针,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3~4壮后可换去蒜片,继续灸治。将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觉为宜。为了防止灼痛起疱,可在蒜片下面再垫上一片。一般病症可在穴位上施灸,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对痈、疽、疮、疖等病症,若不知痛,灸至知痛为止,而知痛者则灸至不知痛为止。换艾炷不换蒜片,每日灸1~2次。初发者可消,化脓者亦能使其速溃,促使其早日愈合。

2.隔蒜泥灸:取新鲜大蒜适量,捣成泥状,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则换艾炷再灸,不换蒜泥,将预定的壮数(3~7壮)灸完为止。一般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为度,患者即感觉舒适。

另一种隔蒜泥灸称长蛇灸,即用大蒜泥适量,平铺于脊柱上(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宽约2厘米,厚约0.5厘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灸大椎穴,腰俞穴数壮,以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多用于治疗虚劳。

【适应证】隔蒜灸具有消肿解毒、定痛、散结的功能。治瘰疠、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多用于治疗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对疮疔疖毒、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蜇伤,可以解毒止痛。(临床上也有治肺痨者)【注意事项】

1.大蒜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因而皮肤过敏者慎用。

2.隔蒜灸要求治疗过程出现皮肤起疱现象,因而要做到局部清洁,以防止感染。

3.本疗法一般不用于头面等部位,因治疗后可能遗留灸痕,影响容貌。

隔盐灸

【概念】隔盐灸,是一种传统的针灸疗法,即把纯净干燥的食盐敷于脐(神阙穴),上置艾炷,施灸三次。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灸前准备】大艾炷,食盐(以青盐为佳),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令患者仰卧屈膝,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食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神阙穴),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在脐周围放置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灼热,即更换艾炷。一般灸3~5壮,患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度,本法只用于灸神阙穴,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但对急性病症则可多灸,不拘壮数。临床一般施灸5~9壮。

【适应证】隔盐灸法具有回阳救逆、升阳举陷、温中散寒之功,多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痛经、淋病、中风脱证、四肢厥冷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穴区觉烫时,应告知施术者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对小儿患者,更应核格外注意。

2.在施灸时要严禁灼伤,同时盐遇明火易爆,注意防止烫伤皮肤和衣物。

3.若脐部灼伤,要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并用消毒敷覆盖固定,以免感染。

隔附子灸

【概念】隔附子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附子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

【灸前准备】大艾炷,熟附子,黄酒,生附子,肉桂,丁香,蜂蜜,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细针,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隔附子饼灸,将熟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4厘米,直径约2厘米,中间用针刺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亦可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细末,以炼蜜调和制成0.5厘米厚的药饼,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灸之;或用熟附子研成细粉,加白芨粉或面粉少许(用其黏性),再以水调和捏成薄饼,约0.4厘米厚,待稍干,用针刺许多孔,放在局部灸之。一饼灸完,再换一饼,以内部温热,局部皮肤红晕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小贴士

若附子饼被艾炷烧焦,可以更换新的附子饼后再灸,直至穴区皮肤出现红晕停灸。

【适应证】隔附子灸法用于治疗各种阳虚病症,阴疽、疮毒、窦道盲管久不收口,痈疽初起,指端麻木,痛经,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阳痿,早泄,遗精等病症效果显著。亦可治外科术后,形成的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及腑疮等,频频施灸能去腐生肌,促使愈合。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

2.附子饼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症而定。附子饼灸须在医务人员指导监视下进行。

3.应选择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处施灸,灸饼灼烫时可用薄纸衬垫灸饼下,以防灼伤皮肤。

4.对阴虚火旺者、过敏体质者、孕妇均禁用附子饼灸。

隔胡椒灸

【概念】隔胡椒灸是将白胡椒研为细末,加少许面粉和水调作药饼。施灸时,将胡椒药饼铺垫于施灸部位,药饼中心凹陷内一般放置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以加强疗效,上置艾炷灸之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大艾炷,白胡椒,白面粉,水,丁香,肉桂,麝香,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将白胡椒研为细末,加少许面粉和水调作药饼,厚0.5厘米、直径2厘米,中央按成凹陷。施灸时,将胡椒药饼铺垫于施灸部位,药饼中心凹陷,内一般放置适量的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以加强疗效,上置艾炷,用线香点燃施灸,换艾炷不换胡椒饼,灸7~9壮,以患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小贴士

我们还可以用白胡椒适量,研为细末,敷于穴位上,橡皮膏固定,敷贴穴位上。如敷贴大椎能治疗疟疾。

【适应证】隔胡椒灸法有温中散寒、活血、通经止痛的作用。故本灸法主要用于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风湿痹痛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1.胡椒饼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症而制作。

2.如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疱时,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

3.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敷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以利恢复。

隔葱灸

【概念】隔葱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葱而施灸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大艾炷,葱白,食盐,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1.隔葱白灸:取葱白一束(约10余根),用线在中间捆扎,在相距用线处1~1.5厘米的两头,用小刀切去,做成葱段。施灸时,将葱段竖立于穴区上,上置大艾炷,用线香点燃艾炷进行施灸。据病情需要一般需灸7~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

2.隔葱泥灸:选葱白若干,剥去老皮,再捣烂成泥状。平摊于穴区,0.3~0.5厘米厚,直径2~3厘米,上安放艾炷,用线香点燃施灸。患者觉烫时马上更换艾炷,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

3.隔葱盐灸:用葱白两根,食盐20克。先将食盐炒黄待凉备用。葱白洗净捣成泥,用手压成0.3厘米厚,直径2~3厘米的葱饼1块,备用。先将食盐铺于所选穴区(多取神阙穴,以填平脐眼为度),将葱饼置于盐上,再将艾炷放在葱饼上,尖朝上,用线香点燃,使火力由小到大,缓缓燃烧。每次灸7~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

【适应证】隔葱灸法临床上对于治疗虚脱、腹痛、癃闭、疝气及乳痈、肠胀气、阴寒腹痛、小便不通、伤风感冒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2.隔葱灸的具体操作方法较多,可根据不同的病症或施灸的部位选取适合的方法。

3.隔葱灸用的葱应选用新鲜的葱白,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葱或嫩葱。

4.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以利恢复。

隔韭菜灸

【概念】隔韭菜灸又称隔韭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韭菜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灸前准备】大艾炷、韭菜(连根适量,洗净)、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取半嫩韭菜适量洗净,切碎捣烂如泥状,用洁净纱布1块,将捣烂的韭菜放入,挤去多余的水分,并压制成韭饼备用。韭饼厚约0.5厘米,直径3厘米左右。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用线香点燃施灸,每次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隔韭菜灸法适用于疮疡、痈疽等病症,主治疮毒肿痛。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2.隔韭菜灸用的韭菜应选用新鲜的嫩韭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老韭菜。

3.韭菜饼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症而定。

4.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发生事故。

隔面饼灸

【概念】隔面饼灸是在皮肤和大艾炷之间隔上面粉饼而施灸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大艾炷,面粉适量,陈醋,嫩生姜,大蒜,粗针,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有两种方法。

1.取白面粉适量,用陈醋和成直径3厘米,厚约0.5厘米的薄饼,艾炷取拇指大小的。用粗针将面饼穿数个小洞,把面饼置于穴上,再把艾炷放在面饼上。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当患者感觉烫时更换艾炷,每次灸4~5壮。多取阿是穴(患处)和神阙穴。

2.取嫩生姜或大蒜适量,将其切成碎块,再放入研钵中尽量捣烂,将捣碎的生姜末或大蒜末连同汁液加入白面和成厚0.5~0.8厘米,直径3~5厘米的面饼。施灸时,可先在穴区铺一厚纸,在纸上放面饼。可用特大壮艾炷(重25~30克)点燃灸治。每次1~2壮,隔3~5日1次。

【适应证】上述第一种灸法多用于痈疽、痢疾等,第二种灸法临床上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腹中冷痛等病症。

【注意事项】

1.用第一种方法时,应多准备若干新鲜面饼,以备灸至饼干时更换。

2.用第二种方法时,由于艾炷较大,要注意避免灼伤,如患者觉热不可忍耐,可将面饼略抬高。

3.在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及衣物的烧损。灸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掌握灸疗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过,而引起灸伤。灸后若局部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疱过大,可用消毒针从疱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若有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

隔川椒饼灸

【概念】隔川椒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川椒饼施灸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大艾炷,川椒,新鲜的老姜,陈醋,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有两种方法。

1.隔川椒饼灸法:取川椒适量,研为细末,用陈醋调制如糊膏状,摊成圆饼,厚约0.3厘米,敷于患处,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施灸,病人感觉施灸处灼热,即可随即更换艾炷再灸,每次5~10壮。

2.隔川椒灸法:多取神阙穴。川椒20粒左右,置于穴区,另切取新鲜老姜一片,厚约0.3厘米,盖在川椒之上,上置艾炷灸,用线香火点燃施灸,病人感觉施灸处灼热,即可更换艾炷再灸,每次7~10壮。

【适应证】本法适于治疗一切肿毒疼痛、跌仆扭伤所致的伤筋瘀血,毒肿疼痛不可忍者,腹胀痞满,不孕等症。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惧怕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3.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

隔纸灸

【概念】隔纸灸是用白纸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大艾炷,面纸,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取面纸半张,折叠五次成2.5厘米见方之折纸,以清水浸透,略压干。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每次灸5~7壮。如纸烘干,可用清水湿润后再灸。一般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患者又有舒适感为佳。

【适应证】隔纸灸法主要用于治疗哮喘、咯脓血、咳嗽、咯血、带状疱疹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2.如施灸过程中面纸被烘干,可用清水湿润后再灸。

3.如施灸过量或时间过长,致使局部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甲紫溶液。

隔陈皮(膏)灸

【概念】隔陈皮(膏)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陈皮膏施灸的一种灸法,一般多选用腹部的中脘、神阙等穴施灸。

【灸前准备】大艾炷,陈皮,生姜汁,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取陈皮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如糊膏状制成陈皮膏,用陈皮膏敷于中脘、神阙穴上,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则换艾炷再灸,不换陈皮膏,将预定的壮数(3~7壮)灸完为止。一般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而患者又有舒适感为度。

【适应证】因本法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所以一般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症均可采用,如胃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等。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2.陈皮膏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症而定。一般而言,急性或疼痛性病症,陈皮膏可做得薄一些;反之,可做得厚些。

3.在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及衣物的烧损。灸疗过程中,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掌握灸疗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过,引起灸伤。灸后若局部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疱过大,可用消毒针从疱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

4.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以利恢复。

隔鸡子灸

【概念】隔鸡子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鸡蛋施灸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大艾炷,鸡蛋1个(煮熟,对半切开,取半个,去蛋黄),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把半个鸡蛋盖于患处,在蛋壳上放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施灸,以病人感觉局部热痒或起疱为度,不限壮数。

【适应证】隔鸡子灸法适于治疗痈疽初起诸证。

【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

2.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3.如果施灸过量,或施灸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

隔碗灸

【概念】隔碗灸法,又称碗灸。是一种直接将碗覆于患乳治疗急性乳房炎的疗法。

【灸前准备】大艾炷,碗1个,灯草4根,面纸数张,生理盐水,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等。

【施灸法】本法一般仅取用阿是穴,即患侧乳房。取能覆盖住乳房的大口碗一只,嘱患者仰卧位,碗口上,十字形放四根灯草,头各露半寸许,将碗覆于患处,内以用生理盐水浸透的5~7张面纸衬垫,覆于患乳之上,注意应留出一定空隙,不可扣之过紧。将大艾炷置于碗底施灸,患者觉烫,可易炷再灸,不论壮数,至患乳疼痛明显减轻后停灸。每日1~2次。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乳腺炎。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温度,以免烫伤患者。

2.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3.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以利恢复。

蒸脐治病法

【概念】蒸脐治病法又称熏脐法或炼脐法。是在脐中和艾炷之间隔上药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

【灸前准备】大艾炷,水和莜面或水和白面(调和做成圈),槐皮数片,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等。

药物处方:①预防疾病:五灵脂40克生用,青盐25克生用,乳香5克,没药5克,夜明砂10克微炒,地鼠粪15克微炒,葱头干者5克,木通15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备用。②治疗劳疾:麝香25克,丁香15克,青盐20克,夜明砂25克,乳香、木香各15克,小茴香20克,没药、虎骨、蛇骨、龙骨、朱砂各25克、雄黄15克、白附子25克、人参、附子、胡椒各35克,共为细末备用。

【施灸法】预防疾病时,先把水和莜面调和做圈,置脐上,将前述预防疾病之药末约10克放入脐内,把槐皮一片剪成直径为2厘米的圆形,放于药上,再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施灸,每日可灸1壮。治疗劳疾,先把水和白面调和,作圈围脐周,将前述治疗劳疾药末10克放入面圈内按紧,中插数孔,槐皮一片置药上,放置艾炷,用线香点燃施灸,灸至遍身大汗为度。

【适应证】本法适于治疗劳伤、失血、气虚体倦、阳痿、遗精、阴虚、痰火、妇人赤白带下、血虚积滞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患者仰卧位,保持体位,不要随意翻转身体,以免烫伤。

2.施灸时应注意室内通风。

3.在灸治过程中,要经常观察隔离物的颜色或移动隔离物,防止施灸过度,发生水疱。若起水疱,小者可待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刺破引流,外涂甲紫溶液(紫药水),以防感染。

4.本方法中有麝香,孕妇、欲怀孕者忌用。

隔醋灸

【概念】隔醋灸是一种先在穴区涂以醋再置艾炷的隔物灸法。近年来有人用此灸法治疗白癜风、骨质增生。

【灸前准备】小或中壮艾炷、脱脂棉、白醋或米醋、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选好穴区后(一般多为阿是穴),用脱脂棉蘸适量白醋或米醋,在穴区反复涂抹数遍,然后以小或中壮艾炷置于穴区,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则换艾炷再灸,每次灸4~7壮。本法用于症状较轻者。若症状较重者当灸至患者觉烫,可用镊子向前后左右移动艾炷,如感到灼痛,再换另一艾炷。每次灸4~7壮,以局部皮肤润湿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适应证】隔醋灸法多用于治疗白癜风、骨质增生等病症。

【注意事项】

1.隔醋灸治骨质增生时,宜灸1壮涂1次醋,反复进行。

2.如初学针灸操作不熟练者,可改为用艾条隔醋作温和灸。要求同隔艾炷灸。

3.对于症状较重者易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隔鸡蛋壳灸

【概念】隔鸡蛋壳灸法是一种以空鸡蛋壳作为间隔物的艾炷间接灸法。该灸法临床上一般多用于小儿疾病的灸治。

【灸前准备】艾叶、生鸡蛋、麝香、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等。

【施灸法】灸前先取生鸡蛋1个,将其尖的一端打一小口,然后扩大小口,以保留2/3的蛋壳为宜,去尽蛋汁备用。然后取一较厚之纸,剪一比蛋壳略小之洞套于蛋壳上。这样做是因为施灸时蛋壳覆盖于患儿脐上,纸盖住肚腹,以防掉艾火烫伤。同时将艾叶揉成艾绒,再拌入少麝香,捏成宝塔糖样大小,即成麝香艾绒。治疗时将准备好的套纸蛋壳敷盖在患者脐上,并将所需之艾绒置于蛋壳上,用线香点燃施灸,至艾绒烧完为1壮,再置艾绒施灸,一日3次,1次3壮。施灸时,多取神阙穴。

【适应证】隔鸡蛋壳灸法适用于婴儿腹痛、泄泻、呕吐、脐风(需用麝香艾绒)等疾病。

【注意事项】

1.选取鸡蛋时,应挑壳较厚的、个儿较小的,每次须多准备用1~2个,以备在壳烧裂时换用。

2.隔蛋壳灸要求用新鲜鸡蛋,现制现用。

3.施术的诊室,应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