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经脉担负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和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重要功能,《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在《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说明经络的联络功能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等这些人体的组成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络“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等作用保证了人体各部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了全身各部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黄帝内经》成书标志着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在这部巨著中,有关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脏腑属络、走向衔接、循环流注、各经病候及标本、根结已有详尽论述,而且对经别、经筋、皮部、十五络脉和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等均有阐述。这些论述已形成了经络学说的轮廓和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络的组成与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本书将介绍十二经脉与督、任二脉,共十四条经脉上的腧穴(外加经外奇穴)。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如此构成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系统。(如下图所示)

腧穴的基础知识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故《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腧穴的论述也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总括起来可分成三类,即: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其特点是均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归经和相对固定的主治功用,而且多具有主治本经病候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

是指未列入十四经脉系统的有固定名称和定位的腧穴。其特点是:有固定的名称、定位和主治,但无归经。它们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有些穴位命名和取穴方法较为奇特,故名经外奇穴。有一些奇穴在发展过程中被划归为经穴。

3.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是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针灸皆验,故曰阿是穴也。”故阿是穴无一定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