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现代教育的缺陷

我们对教育的需求突然膨胀,我们曾经对教育的期望值,也从来没有这么高过。现在的学校和教育方法,其实并不比以前的学校和教育方法差,但我们总是觉得目前这种方法远远不是它应有的样子和水平。

20世纪的生活有个十分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人们对儿童教育的方式普遍感到不满。在世界其他一些发达的地区,人们同样幼稚地认为,当地的教育问题根本无法解决,而其他地方的情形则要好很多。在美国,每个人都在谴责本国的儿童教育普遍存在质量肤浅、低下的缺陷,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毒瘤,并将目光盯着德国和英国的教育方法,觉得它们系统而全面。在英国,人们又哀叹本国的教育死板、散漫、保守,并羡慕美国人在教育问题上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到了法国,人们震惊于当地小学生的思维惰性,而在德国,又抱怨当地教育死盯着文字不放的做法扼杀了孩子的心灵。

事实似乎是这样的:我们对教育的需求突然膨胀,我们曾经对教育的期望值,也从来没有这么高过。现在的学校和教育方法,其实并不比以前的学校和教育方法差,但我们总是觉得目前这种方法远远不是它应有的样子和水平。有一个事实始终困扰着每个人,让我们寝食难安,那就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每个孩子本应受到的教育方式,都应当有助于尽可能挖掘他自身的、区别于世界上所有其他人的个体潜力。

所有人都悲叹当前的教育没有让上述情况成为现实,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潜能都由于缺乏合理培养和发掘而浪费,认为花在学校里的时间相当一部分都不幸投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实际上,对那些无助的孩子来说,他们过于短暂的人生由于置身于这样一种低效的教育体制中而遭到了玷污。

纽约一所公立高中某部门的一位杰出负责人曾对我说,在经历了对现代教育的毕生奉献之后,他对某些怀疑论者的想法已经相当厌烦。因为这些人认为,整个现代教育体制其实并没有造成多大危害,因为用一些死记硬背的方法灌输给孩子的“知识”,仍然有助于弥补孩子由于开发不当而损失的禀赋。他忧心忡忡地说:“我们破坏了孩子们活生生的、丰富的、永恒的创造过程和逻辑思维过程,而用大量事实性的知识取而代之,殊不知这些知识的替代作用并不长久,因为它们将会整个被未来五十年的研究否定和摒弃。”

这句警言,我们从文明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清晰无误、异口同声地听到。但对于出现这种糟糕情况的原因,人们的解释却五花八门;至于可能采取的解决办法,来自各处的繁杂的建议同样数不胜数。

时间被不合理地浪费

到目前为止,针对眼下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弊病,有一两种一致的或者说比较认可的说法。各地人们都抱怨说,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校时间只有一小部分花在自我教育上。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多数时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而出现这种现象多半是由于我们一直以来过于强调在校教育要有秩序、有纪律、有规范,而这些理想化的秩序、纪律和规范尽管都让学生不舒服,却被他们毫不犹豫地接受,就像接受自然界的公理一样。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每个班的学生最少有30个孩子,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在校教育方法,在大部分时间里,有29个孩子要被动地坐在那里等着轮到自己,而仅有1个孩子在获得简短的教育训练机会;或者说,必须将设置的课程降到与30个孩子中程度较低的那个孩子智力相当的水平上,而这样一来,剩下29个孩子在完成作业之后,仍然不得不熬完空虚而无益的时间。当然,浪费的时间是与孩子的天赋成正比的。

当前教育体制不适合聪明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记住这位资深教育家在谈及她伟大的教育发明时发出的那句意味深长的呼吁,“我们的确拥有针对愚钝孩子的教育方法和针对智障孩子的教育体系,但聪明孩子同样能得到上帝庇佑!”

为了使30个孩子学习保持一致(我们总是认为,这是避免智力不平衡、道德滑坡和秩序紊乱的唯一途径),需要在学习时间和课程安排上做足文章。例如,某个男孩有数学天赋,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掌握了所在班级旨在为全年设计的数学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多给他提供一点他所渴望的并能很好消化的“精神食粮”呢?是否允许他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往下学习他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更深内容呢?根本不可能。因为他的记忆力还没有快到足以迅速掌握让人发疯的英文语法的程度,所以按照我们的逻辑思维,他必须先耐心等上一年,才能获准继续深入学习他钟爱的数学。他必须浪费短暂一生中的一年(这甚至比已经浪费掉一年还要糟糕),而用这一年时间不停地、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完全掌握了的知识,这种煎熬不仅使他本来敏锐的思维变得迟钝,而且使他对所有学科都更加腻烦。这样下去,当最终获准继续学他喜欢的数学时,他对10个月之后可能学到的数学知识已经索然无味了。

武断而不恰当的分类

我们的教育专家承认这一点很遗憾,却坚持认为不可避免。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他们告诉我,一个偌大的校舍,里面有600个孩子,倘若这些孩子可以在不同班级不断窜来窜去,那整个课堂秩序就乱了。谁来决定每个孩子每天甚至每周到哪个班级上课?这么一问,就好像要想孩子们受到令人满意的教育,就必须首先确定每个孩子必须归到哪个特定班级!当布拉道克a将军的战士们在18世纪队形严整地冲上前线,与印第安人英勇作战时,当时没有人会问:“如果士兵们由于整齐的队形所限,杀敌效果还没有分散作战的效果好,那么他们身穿那些鲜艳的红色军大衣又有什么用处?”同样,身处21世纪,我们每个人可能也不会这样问:“如果武断地将孩子分门别类,学习效果还没有让他们自由学习的效果好,那么这种整齐划一的分类又有什么意义呢?”在秩序井然的校园里整齐行进的那些学生方阵,的确让人赏心悦目,但却很少有人看到这种外在的有序与每个孩子的个体教育存在关联,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针对每个孩子自身发展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孩子变得特别温顺。在对当前教育体制的集体口诛笔伐当中,我觉察到了另一种声音,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地区和各阶层人民的呼声。不知什么原因(我们扪心自问),由于我们的教育措施失当,在校学习的孩子始终处在一种很奇怪的温顺状态中,而没有迸发出天生的“敢说敢当”的活力,这一点在操场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正如不久前一位老师一时气愤朝我喊的那样,“他们到我这里来的时候,早就没有了足够的探索欲,甚至表现得像榆木疙瘩!我倒想激发他们,可是他们所做的却只是坐在那里,看着我一点点地教。”老师不遗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用启发式的、培养感官能力的教具做游戏余力地希望引导孩子探索未知,但在课堂上却似乎营造了一种死气沉沉的气氛,在那里,能驱使他们用脑的动力和引导力太少太少。那些安静而被动地坐在那里的孩子,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称赞他们是“好”孩子。对他们这样的现实表现,老师的鼓励和赞许太多,却没有让他们不断自发地参与和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和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