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先生指出:“每次当某个‘准’客户想礼貌地拒绝我、表示不愿买保险的时候,我都会看到那个小女孩站在那间破旧的磨坊门口,一双大眼睛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于是我就对自己说,‘我必须将这笔保险卖出去。’我做成的所有保险推销业务中,比较大的单子都是在别人说‘不’之后才订下的。”他还想起那次离金矿仅三英尺便放弃努力时所犯的错误。“不过”,他说,“那次经历其实是一件塞翁失马的好事。它让我懂得,无论前进的路是多么艰难,都一定要坚持不懈。这是我在做成任何事之前都必须首先吸取的教训。”今后还会有许多以推销人寿保险为生的人,读到达比先生和他叔叔以及佃农的女儿和金矿的故事。作者希望提醒所有这些人:达比认为,这两件事的发生是他每年能够推销超过100万美元寿险的主要原因。
人生是奇特的,往往还难以预计!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从简单的人生经历中找到根源。达比先生的经历平凡而简单,却蕴含着对他命运归宿的解答,因此对于达比而言,这两次经历和生命本身一样重要。这两次戏剧性的事件之所以让他获益,是因为他分析它们,并汲取其中的教训。但是,那些没有时间或不喜欢向失败学习,不能从失败中寻找成功或制胜真谛的人,又该怎么办呢?他们到哪里去学习,他们怎样学习反败为胜的艺术,将失败变成获得机遇的跳板?
为回答这些问题,作者写了这本书。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描述13条原则。不过请记住,阅读时,那些使你深思生命奇特之处的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在你自己的脑海里出现,其形式可能是你阅读时突然蹦出的某个想法、计划或目的。
人要想获得成功,只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想法就足够。本书描写的原则包含了我们所知道的最有效、最实用的成功方法,它们都与形成有益想法的方式和手段有关。
在进一步描述这些原则之前,相信你有权听到这样一条重要提示:财富开始降临时,前来的速度是那样快、数量那样多,以至于我们想不通在过去那些落魄的日子里,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呢?这种说法让人吃惊,尤其当我们思考“财富只降临给那些努力工作、不懈奋斗的人身上”这种流行看法时更是如此。
开始思考致富时,你将发现,财富最初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的精神状态,根本不需要你付出多少艰辛劳动即可获得。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你肯定也想知道怎样才能进入能吸引财富的精神状态。我花了25年时间用于研究致富的根源,分析了25000多名成功人士,因为我也希望知道“有钱人是怎样变得如此有钱的”。
没有这样的研究,本书就无法写成。
在这里,请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大萧条始于1929年,之后持续发展,成为一场空前的浩劫,直到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之后才得以结束。之后,萧条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一名电工在剧院依次打开一盏盏电灯,在你发现之前黑暗便变成光明一样,“恐惧”这个单词的拼写,在人的头脑里也是逐渐消退并变成信念的。
不妨仔细观察:一旦你掌握了这些哲学原则,开始按照指示运用这些原则,你的经济地位就开始上升,你接触到的每一种事物都开始直接变成一笔能为你所用的财产。不可能吗?完全可能!
人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普通人对“不可能”这个词太熟悉。我们了解所有“不管用”的原则,知道一切“办不成”的事。那些寻求成功原则、愿意拿所拥有的一切换取这些原则的人,最适合读这本书。
多年前,我买了一本精美的字典。拿到手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到“不可能”这个词所在页面,将它从字典里整齐地剪下来。对你来说,做这种事应该算不上不明智吧!
成功只会降临在那些具有成功意念的人身上。失败降临到那些听任自己拥有失败意念却无动于衷的人身上。本书旨在帮助所有寻求成功意念、希望掌握一门伟大的转换艺术、将自身思维从失败意念转变到成功意念上去的人。
形形色色的人身上都能找到另一个弱点。这一弱点是一种坏习惯,即按照自身印象和看法来衡量每件事、每个人。本书的读者中,有些人坚信谁也无法通过思考而致富。他们无法按照致富的标准来思考,因为他们的思考习惯始终都浸泡在贫穷、匮乏、悲惨、失败和挫折当中。
许多目睹亨利·福特发迹的人都妒忌他,并将福特的成名归因于有福气、有运气、有天赋。也许每10万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了解福特成功的真正奥秘,而这些真正知晓这一奥秘的人却非常谦逊,或者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他们觉得它太简单。一件简单的事就能完美地阐释这条“秘诀”。
福特决心制造如今闻名遐迩的V8发动机时,决心设计一个引擎,将全部八个汽缸模块全部放在一个机组当中。于是,他命令工程师为这种引擎设计一套方案。方案设计在纸上,但是工程师却坚信根本不可能将八个汽缸内燃机组全部放到一个引擎里。
福特说:“不管怎么说,都要把它造出来。”工程师们回答:“但是,这根本不可能!”“继续努力,”福特命令道,“不要停止尝试,直到取得成功,不要考虑花多长时间。”
工程师们只好继续努力。如果还想继续在福特的公司做事,他们除了勇往直前别无选择。六个月过去了,工作毫无进展。又过去了六个月,仍然一事无成。工程师们尝试了一切能够想出的办法贯彻福特的指示,但是似乎还是应了那句话:“不可能!”
这年年底,福特与工程师们共商大计。和以前一样,大家告诉他说,根本没办法将他的命令落到实处。
“径直前进吧,”福特说,“我想要得到它,我会得到它的。”他们只好继续努力,随后,就像突然间变戏法似的,奥秘出现了。福特的决心再次获胜!
对这则故事的描绘也许并不百分百准确,但是对它要旨和实质的描述是准确的。只要愿意,任何希望思考致富的人都可以从中推断出福特数百万美元财富的来源之谜。你根本不用绞尽脑汁。
亨利·福特是一位成功者,因为他理解并运用了成功原则。成功原则之一是欲望: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读本书时,请记住福特的这个故事,挑出描写他瞩目成就之奥秘的语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能准确指出使亨利·福特致富的具体原则,那么你就能在适合自己的几乎所有事业中,都能取得与他媲美的成就。
20世纪末的“亨利·福特”是比尔·盖茨。正如福特通过制造出一种多数人都买得起、开得上的汽车,从而使交通业发生革命性变化一样,比尔·盖茨通过开发出使每个人(不只是计算机技术专家)都能用上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也使计算机工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革后来使个人计算机成为每间办公室、每所学校和多数家庭的必需品,也给比尔·盖茨带去数十亿美元的财富,使他成为全世界的首富。
盖茨最早接触计算机并开始为计算机编程时只有13岁。1973年,他作为新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在那里,他与如今微软公司的CEO史蒂夫·巴尔默相识并结交。在哈佛读书期间,盖茨为第一台微机设计了一种叫做BASIC的程序语言。
上大二时,盖茨过于沉迷于开一家软件公司的梦想,以至于离开哈佛大学,势单力孤地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奋斗。几年前他就和儿时的朋友保罗·艾伦合伙成立了微软公司,这也成为这次奋斗的基础和平台。他们认为,计算机应该放在每间办公室的桌面上和每个家庭中,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他们开始为个人电脑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和他对于个人计算的深谋远虑,成为微软公司和整个软件业成功和繁荣的关键。
实现这一重大目标之后,比尔·盖茨继续追求新的目标。他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制造不断改进的计算机程序,二是发展慈善事业。后来,他和妻子梅琳达设立了世界上数额最大的慈善基金。
你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和灵魂的舵手
英国诗人W·C·亨里写下诗句“我是自身命运的主宰,我是自身灵魂的舵手”时,他应该在告诉我们:人之所以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自身灵魂的舵手,是因为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思想。
他应该在告诉我们:这个小小星球赖以在宇宙中漂浮、我们赖以移动和存在的大气,其实是一种飞速振动的能量形式,其速度超乎人的想象;大气中充斥着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形式,它对我们头脑中存有的想法的本质具有自适应性;它会以自然的方式影响我们,使我们能将自身想法变成与其对等的客观现实。
如果这位伟大诗人告诉我们这个伟大真理,我们就应该懂得为什么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自身灵魂的舵手。他应该在告诉我们并且着重强调一个道理:这种力量根本不指望对破坏性想法和建设性想法加以区分;它会像指点我们按照富足的想法行事一样,迅速敦促我们将贫穷的想法也变成现实。
他还应该在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会受到其中存有的支配性想法的磁化;这些“磁体”通过任何人都不了解的手段,为我们吸引来同头脑中支配性想法本质相同的力量、人和人生境遇。
他应该在告诉我们,在得以积攒巨额资财之前,我们必须用渴求财富的炽热欲望,来磁化自己的头脑;必须具备“金钱意识”,直到对金钱的欲望驱使我们为获得金钱设计明确的计划。
但是,亨里是诗人而不是哲学家。他满足于用诗歌这种形式阐述一个伟大真理,而任由那些追随者解释他的诗句字里行间蕴含的哲学意义。天长日久,这条真理自我绽放开来。到了今天,我们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本书中描述的原则蕴含着支配我们经济命运的奥秘。
另一个证明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者”的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从儿时起,他就梦想当一名电影导演。小时候他就用一架旧式相机制作业余影片,而且他的导演梦从未中断。
斯皮尔伯格是怎样进入“环球电影公司”工作的呢?这在电影界一直都是个传奇。他去观看环球电影公司的巡回展出,这种展出使参观者能够一探电影行业的内幕。许多参观者都乘坐电车绕电影公司一周,斯蒂文却悄悄溜出电车,藏在两个电影棚之间,直到展出结束。当天展出结束离开时,他已经和看门人聊了半天,并打得火热。
日复一日,他天天都去电影棚,时间长达三个月。从看门人身边走过时,看门人向他招手致意,他也彬彬有礼地还礼。他总是穿一套西服,夹着公文包,使看门人误以为他是暑期到公司打工的学生。他总是没话找话地与别人结交,慢慢和导演、剧作家以及影片编导交上了朋友。他甚至找到一间闲置的办公室并“据为己有”,还在大楼名录上添上了自己的姓名。
后来,他认识了当时担任环球电影公司电视部制片主任的斯皮尔伯格·塞德·施恩伯格。他向对方亮出自己大学时使用的制片方案,这给施恩伯格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很快便与这位年轻人签下一纸合同,让他在公司工作。
他的第一部足本影片《舒格兰特快》受到评论家的喝彩,并荣膺19苑源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遗憾的是,其票房成绩并不理想。
一年后,他迎来事业上的重大突破。当时,他无意中看到“大白鲨”一书。
环球电影公司已经决心将《大白鲨》拍成电影,而且选了一位知名导演负责拍片。
斯皮尔伯格特别想制作这部电影。尽管《舒格兰特快》从经济效益上看遭到失败,但他的自信心丝毫不减。他极力说服电影制片人辞退已经选好的导演,让他负责拍片。
这可不是件容易完成的任务。影片的拍摄从一开始就麻烦不断,不仅遇到了技术问题,而且费用超过预算。然而,《大白鲨》于1975年6月公映时却获得了双重成功:它不仅打破了票房纪录,而且连评论家也都对它青睐有加。
公映后不到一个月,这部电影的票房就赚了6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简直前所未闻。后来,这部影片豪取5亿美元左右的收入。
在随后几年里,斯皮尔伯格又执导了几部电影,包括脍炙人口的《印第安那琼斯》系列片、获奖作品《紫色》和《太阳帝国》。
他后来又执导了《侏罗纪公园》,这在当时可谓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
这也是斯皮尔伯格打破票房纪录的第三部影片,票房总收入、相应玩具和其他商品的销售三项加到一起,总共收入超过5亿美元。
斯皮尔伯格仍在继续追逐梦想。和另外两个好莱坞的巨匠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时,他们称其为“梦工厂”。
我们现在即将开始分析这些原则的第一条。你要保持开明的心态,并在阅读过程中记住,这些原则并非某一个人的发明,而是从500多人的人生经历中综合而成。这些人的确积攒了巨额财富,然而他们一开始却身无分文,受到的教育甚少,也没什么影响力。然而,这些原则却使这些人彻底改头换面。
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将它们为你所用,为你带来长期效益。
你将发现,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在阅读下一章之前,我希望你首先知道:这一章传递的真实信息,有可能轻而易举地改变你的整个经济命运,因为它已经为文中所述的两个人带来了惊人的变化。
我还希望你懂得:这两个人和我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就算我想改变事实,也根本不可能做到。他们当中,有一个始终是我约25年来最亲密的挚友,另一个则是我的亲生儿子。这两个人取得的非凡成就(他们都大度地将这些成就归功于下一章描述的原则)充分证明了这条原则无处不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