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个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物流掌门(1)
- 没有翅膀,就要努力奔跑
- 李芏巍
- 3214字
- 2015-06-12 15:38:58
同样画画,有人一辈子为画匠,有人却是画家。
——王 卫
谜一样的操盘手:心水静,世象真
北京空港物流园的中央坐落着顺丰速运的四层办公楼。这里是顺丰在整个华北地区的中转场,全封闭式管理、不许外人入内。办公楼对面,是全球顶级的物流公司TNT,而在办公楼顶层的一个神秘房间,布满了整齐划一的黑白屏幕,监控着顺丰的仓库收发信息、实时派件情况和车辆运行状态。
黑色面包小车烙着规规矩矩的白色“SF”游走于各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灰白的信件袋印着红色点缀的黑色“SF”裹挟在行色匆匆的快递员的腋窝下。这样的色彩呈现带着公文般的保守与严肃,使得快递员像在执行不为人知的机密任务。顺丰速运,这样一个位居中国快递行业第一梯队的民营企业,似乎除了它的首字母缩写,人们对其一无所知,更不用提它的掌门人了。
正如顺丰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一样,关于王卫的关键词里,除了顺丰速运集团总裁,绝对少不了“神秘”二字。这个数十万“工蚁”兵团的领军人物,这个高中学历的物流大佬,这个沉默寡言而为公益骑行天下的商界富豪,留给大众的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以及顺丰内刊《沟通》上的模糊侧脸,剩下的只有空白。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在寻找他。香港狗仔蹲点守候只为一睹真容,投资人开价50万只为共进晚餐,花旗银行豪掷1000万只求一个与之相见的机会,甚至连“创业教父”马云也曾多次约见他。
然而,王卫和他的顺丰大军一如既往地低调。王卫从来不做广告,顺丰从来不请代言,以至于其在武汉布局陆运中心之时,没有任何相关报道,甚至连政府部门也少有耳闻。最尴尬的是,当顺丰已在深圳福田风生水起的时候,深圳市领导竟然还不知道当地存在这样的行业龙头,直到在国家邮政部会议上偶然获悉。
屈指可数的几次曝光中,这个衣着简单朴素的男人有着典型的粤式面格:颧骨突出,脸庞瘦弱,中等身材,大众发型。这些随处可见的外貌特征让王卫显得毫不起眼,然而那双冷峻的双眼却仿佛在迫不及待地抗议:我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或许,这只是粤商帮的集体名片——其貌不扬、低调务实、吃苦耐劳,就像生长在温润的深广大地上的一株株敏锐的含羞草,看似微小,却是天气变化的晴雨表。在广东街头,也许一个身着背心短裤,脚踩人字拖鞋,提着简易塑料袋的普通百姓就是胡润榜上的超级富豪。“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粤商帮似乎习惯隐身于世,这与“财不外露、树大招风”的粤派文化不无关系。美的集团掌门人何享健奉行的是“只做不说、埋头苦干”,他极其低调,行踪神秘,远离公众;立白集团董事长陈凯旋永远衣着简单朴素、生活节俭清淡;聚龙集团董事长梁伯强更是名不见经传,但他的“指甲钳”则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霸主,拥有全球第三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这样的文化气场不仅孕育了王卫的低调,同时也铸造出他的独特风骨——慎言。顺丰创业之初,正是快递巨头和中国邮政的激战期。而顺丰当时的主要业务是文件或者单据的派送,这对中国邮政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为此,顺丰没少遭受追堵与搜查。不像其他快递老总,王卫从来不争辩,也不计较,只是默默地缴纳罚金。据说,有一次顺丰的罚款额高达500万元。然而,王卫对内部员工如是说:“没有邮政,也就没有顺丰”。有人说,这只是民营企业在夹缝中生存的可悲姿态。在中国邮政与快递民营企业这部冗长的“Tom and Jerry”剧集中,王卫不得不如此。
这位谜一样的中年男人在乎的不是金钱,亦不是出镜,他拥有一种真正的专注,专注物流,别无旁骛。王卫曾说:“同样画画,有人一辈子为画匠,有人却是画家。”毫无疑问,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一名将21万节点穿插在无序物流线条中的“画匠”,更是一名拥有独到战略眼光、冷静出击的“画家”。
王卫的身上似乎充满了矛盾:一个信奉佛教的人却疯狂地爱好越野和极限运动;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却创办出绘声绘色的企业内刊,甚至仅仅用一篇言辞朴素的文章便打动了第一个加入顺丰的大学生;一个亿万富翁却将顺丰千千万万的“机械战警”视为“最可爱的人”。
也许正是这些“难以置信”成就了当年那个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的一线快递员,也许正是这些“自相矛盾”打造出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顺丰时速,也许正是这些“神秘面纱”凸显出一个庞大物流军团掌控者的专注。
凭什么让马云佩服
当一个平凡的收派员背着鼓鼓的快件包往返于深港之间的时候,一个小个子男人远在千里之外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英语老师。谁也不会想到,他们一个成了快递巨头“顺丰速运”的掌门人,一个成了电商龙头“阿里巴巴”的控股者。王卫的深居简出和马云的高调布道格格不入,然而物流与电商的水乳交融注定了他们之间不可避免的交锋。
早在2003年的时候,马云就曾两次在香港约见王卫,希望顺丰能联手阿里巴巴。但是,当时的王卫忙于和申通、圆通等公司抢夺市场,一心只想在快递民营企业中杀出重围,根本无暇他顾。所以,王卫拒绝了马云的邀约。
顺丰快递业务发展示意图
2008年,顺丰的发展势如破竹,市场份额位居全国第二。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王卫不得不重视越来越壮大的阿里巴巴。于是,他奔赴马云的基地杭州,希望能叩响双方合作的大门。有趣的是,这次,王卫遭到了马云的拒绝。当然,马云此举绝对不是出于报复,其真实原因在于,一方面阿里巴巴的强大让马云拥有足够拒绝王卫的底气;另一方面,王卫的顺德派模式并不符合马云的要求。
从拒绝、被拒绝,王卫和马云最后走向了竞争擂台。2011年,王卫开始将业务延伸到电子商务领域,采购、仓储和配送一网打尽,而马云则联合各大物流公司豪掷千金搭建中国智能骨干网(物流地网),成立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企图统率物流大军。这足以让业界旁观者一身冷汗。
两人的步调似乎惊人的一致。2013年,马云将阿里巴巴5%的股份出让给拥有国资背景的国开金融、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信资本和博裕资本等。之后,一向“埋头做事不愿上市”的王卫宣布将顺丰速运集团不超过25%的股份出让给同是国企平台的苏州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这似乎与顺丰一贯的保守谨慎作风大相径庭,更是与王卫坚持独立运营的理念背道而驰。但王卫有自己的态度:“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圈钱而上市。”在他看来,此次融资完全是出于战略性的考虑,只是为了更好地拓展业务和优化管理模式,并不是为了圈钱。这样一来,在与马云的对抗中,王卫无疑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筹码。
商业战场上的针锋相对却并不妨碍两人的惺惺相惜。马云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最佩服的人是能管理十来万员工的顺丰老板王卫。事实上,快递远远不是收件、派件这么简单,快递行业的管理难度是业界公认的。原宅急送总裁陈平说过:“管理快递这个平台的难度和复杂性,3天3夜都讲不完。”而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更是断言:“即使拿出30亿,也无法在3年内砸出一个‘顺丰’来。”
顺丰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高达200亿的年销售额,并保持着同行中最低的服务投诉率与人员流动率。这样的荣耀无疑是王卫的出色管理手段的最佳代言。支撑物流的各种系统、技术以及机器隐于幕后,直面客户的是不确定性极高的快递员,一个快递员微小的情绪变化也许就会改变客户对整体服务的直观感受。而管理十几万学历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快递员绝非易事,这就好比是指挥一个看不懂五线谱的庞大交响乐团,稍有差池,便会嘈杂聒噪、不堪入耳。
网上流传着对快递员的普遍评价:“遇到一个好的快递员,那是你赚的;遇到态度恶劣的,请习惯。”或许这有些言过其实,却折射出整个快递行业的混乱局面。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的发展,快递公司纷纷利用“加盟商”来扩张版图,快递员的数量持续增长。而由于快递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一旦对人员管理不力,必然会造成信用危机、服务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公众的视线中时常出现某快递员制造假POS机从而盗取客户银行信息、某快递员利用公司物流运输假币等新闻报道,客户对快递员的不满与日俱增,媒体对快递员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此外,快递员责任感不强、服务意识淡薄、不受社会尊重等因素又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