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凭水悦天下

那些忧心的六月七日、八日于我们,很快地就过去了。劳心劳力戛然而止,似乎有些寂静。登山看水永远是现代人消闲的最佳方式,因此,每每到假期,旅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休假内容。

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放飞自己的心情,陶冶自己的情操,让生活丰富多彩,让心胸更宽阔,是一举多得永不赔本的买卖。

登山览胜最是宜人怡情的,这些年,去了很多的地方,登了很多的山。由东岳山一路走过,登过五指山、华山、泰山、崂山、张家界的山,也到过香山、庐山、武当山。也许登山是人和自然之间最直接最亲密的交流方式,每一次攀爬,每一次翻越都是与知己的一次促膝长谈,都仿佛是一次人生解读。一行人,在六月家乡依然微冷的天气里,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仁者乐山,纯者恋山,强者趣山。拥有仁者之心的人,对山有着一种最质朴、原始和简单的爱。默思,那些几亿年前就矗立在地平线上的巨人们,承载着无数生灵,静默而淡定地看着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事实上,旅行无需理由,只是单纯的遵循自己内心最原始的呼唤。既然生命短暂,就当生如夏花,快意人生。

庐山

古人云:“泰岱青松,华岳摩岭,黄山云海,匡庐瀑布,并称山川绝胜。”庐山之美,素享“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而庐山之美,瀑布居首。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自少时起,庐山瀑布便令我这个西北长大的旱鸭子欣喜莫名。当然还有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故居,彭德怀与庐山会议……在向往中就奔向那个“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的庐山了,游走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

车子行走在蜿蜒的路上,嗡嗡的空调声里人们昏昏欲睡。突然耳边一阵清静,“怎么把空调关了?”有人在大声责问。抬头一看,已经到山脚下了。车主笑着叫大家把窗户打开。哗……超凉爽的风一下子灌进车里。

远处,威风凛凛的山峰,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果断卸下了背包,放下多余的装备,带着些许的神秘感迎着朝阳出发了。踩着石梯在茂密的丛林中沿山而上,心里真有几分兴奋。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偏爱之地,成为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他们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底蕴。

巍峨的庐山紫云缭绕,神秘莫测。它兼有大江的气魄、大湖的胸襟、雄山的刚毅、秀山的温柔和灵山的潇洒。一座山,往往和一段历史链接,就会有无数的底版。

相传秦始皇在为自己建造陵墓的过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无穷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处,山崩地裂。秦始皇将神鞭向骊山的一角抽去,只见那一角变成了一座脱离秦岭的孤山,他连抽几鞭,不料把那山就赶到了长江南岸的鄱阳湖畔。此时日暮黄昏,天色渐暗,他决定暂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赶山下海,铺平去蓬莱仙境的道路。哪知当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观音闻讯赶到,趁秦始皇酣醉之时,换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来,便举鞭赶山下海,哪知山岿然不动。他一气之下,竟在山上连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满身鞭痕,汗如雨下,仍纹丝不动地屹立在原地。他无可奈何,只得将鞭子扔下,垂头丧气地回京都去了。从此,那山便在鄱阳湖畔扎下了根,就是今日的庐山。秦始皇抽了九十九条的鞭痕,后来就变成九十九道锦乡深谷;他扔下的赶山鞭,变成了龙首崖外高耸入云的桅杆峰;那满身流淌的汗水,也化做了群山之中的银泉飞瀑了。

走走歇歇终于爬上了山顶。到了山上,才知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山之上,居然有这么热闹的一个庐山镇。店铺林立,熙熙攘攘,生活所需,一应俱全。惬意地走在清静的小柏油路上。清静的山风,吻着你的脸;寂静的山林,热情地向你伸出了双手;干净的蓝天,清新而高远;起伏的山峦,似优美的画卷。这时,你就可以举起你的相机,把美景收入你的取景框,然后,快步如飞地在独享的小路上展翅飞翔了。

登高远望:远处的石山,如朦胧的神女,向我们眨着眼睛,秋波暗动,百媚生情;葱茏的松柏,装点着山峦,鳞次栉比,层峦叠嶂,似波涛汹涌,如站立的士兵,威武雄壮,掷地有声……

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以人文景观为内涵的庐山,它那伟岸的山体、飞流湍泄的瀑泉、扑朔迷离的云雾、钟灵毓秀的山城,以及宗教理趣的光华、千年书院的风采、冰川遗迹的神韵、西式别墅的音符……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古今融合、精神凝聚、文化升华。

在庐山会议的旧址前,默然良久。在权力和道义之间很少有一种联系,甚至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想起那个年代,那个为民请命的人。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遭遇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人们的心里一点一点升腾。为民请命的人,在人民的心底,书写着无字丰碑。

人生也许是这样,红尘中的人们依旧脚步匆匆,就算人生之巅一无所有!也许人生如登山,只不过人不同,所登的山也不同而已。

人登山,山阻人;人越山,山笑人;人笑山,人笑人……

瀑布

孔子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当然观山也要凭水了。在神奇的自然面前,高山流水还是以“知音”二字的解释更为贴切。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山水是相依。有山无水,自然就会缺少动感的灵性和美感的智慧;有水无山,自然又缺乏突兀的精神或怪诞的思想。

庐山的美,正是因为山水的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它才美得如此诡异、如此神秘。

我们选择的线路是游石门涧。同行有人感到疲倦,不想前行。导游趁机诱惑:沿涧谷走上石门涧瀑布,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山势渐险,一路多巨石挡道,时上时下,时走时爬,没有一定的体力,大概是难以通过。尤其是到石门坎时,那两崖之间仅存一条细细的缝隙,须侧身方能通过。瀑布其实没有什么看头,只是李白当年在诗句里夸张,倒不如去看什么原始表演,大家有些心动。

我则坚持一定要去的,千里迢迢奔它而来,岂能擦肩而过?于是,相约几位体力好的同事,沿着庐林大桥西端的石径小道下行。只见古木参差,遮天蔽日,竹影婆娑,空气湿润而凉爽,“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据导游一再介绍,三叠泉被称为庐山第一景观,素有“匡庐瀑布,首推三叠”之称。

石阶小径很窄,有曲径通幽之感。石径中间的路面上间或有几株竹子,很高大,如北方的白杨树一样的粗细,我们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高大的竹。一胖同事攀爬在上面,做大熊猫状,惹得行人笑弯了腰。约半个多小时,在石径旁有个小小的凌空的平台,名曰观瀑台,这里是最好的观看瀑布的地方。

最初看到的瀑布,远没有李白诗中描写的壮观,显得纤细了许多,却另有一番风韵。在陡峭的山壁上,轻风吹过,银链似微微飘浮,宛如一个身着白衣的窈窕少女,在轻舞,在回眸,在舒展自己的曼妙身姿。

继续下行,到石门涧底,泉水清澈而略带寒意,大瀑布就忽然在眼前了。群山环抱,瀑布仿佛从天洞中直泻下来,矫捷似野马奔腾,转眼飞逝;又似玉龙从天而降,喷吐着阵阵烟雾,万千银珠,打得游人满身潮湿,双眼难睁,一片迷蒙混沌;瀑布击石发出的轰轰声响,又如雷鸣过顶,让人听之惊心动魄。翘首仰望,四周万仞石城,壁垒森严;再看天池山,巉岩万状;龙首崖,亦非苍龙昂首,而是飞向苍穹;文殊岩奇松倒悬,蔚为奇观。

在众人关切的呼喊声中,慢慢走近了瀑布。立于小潭中那一方石子上面,飞花般的水珠弥漫在四周,那天上倾泻而来的水,一头扎入水底的石盘上,溅起水幕,一丝追着一丝的妖娆,一滴托着一滴的温馨;如粉末,如细丝的水尘在身边萦绕;团团腾起的烟雾,在阳光里形成一道道若隐若现的七彩霓虹,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的秀色。水流击石,发出清脆的轰鸣声;百米大的落差把山底的泉水激涨起来,飞溅在伫立着的、看呆了的我的身上。

泉下的石头上,人们雀跃着欢腾着互相拍照留念,嬉笑着相互泼着水,大声呼喊,静寂的山谷热闹了起来。水激越着,飞溅着,流淌着;心激荡着,飞绕着,感动着。整个人整颗心都溶在了飞泻而下的瀑布之中,身似仙女,随水而飘而散,全然没有了山的存在,人的存在……

壁石上有被流水冲出的黑色苔迹,面积宽广,遥想当年令诗仙赞叹不已的瀑布气势。诗人白居易曾涉涧寻访慧远之遗迹,亦登临此大磐石,并作一首咏石门涧的五言诗。诗曰: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

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

云复莓苔封,苍然无处觅,

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

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

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


继续沿石径下行约有一千多个石阶后,只听阵阵梵音悠扬地传来,看见一座寺庙,这就是黄龙寺了。黄龙寺前古木参天,茂林修竹,真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人未到寺中,已先有了禅意。正殿里有高僧端坐,为游人布道讲经、释签祈福。一路行来,到此处已是气喘吁吁,乍听到这出尘脱俗的世外仙音,虽听不清梵词,只这旋律,就有洗去心尘般的清凉;遂双手合十,虔诚一拜,只求心诚则灵。

在庐山,观瀑布、走花径、望断崖、赏异草、看国共遗址。忽然觉得,当年李白曾赞叹过的、白居易曾闲适过的、陶渊明曾吟咏过的、朱元璋与陈友谅曾拼杀过的、蒋介石夫妇曾失去过的、毛泽东同志曾赢得过的,现在都是我的,至少在那一时那一刻!

游走在山水之间、游走在历史和文化之间、游走在现当代政治旋涡之间,庐山的美景与这次不寻常的心灵体验永远留在记忆深处了。大家都说不虚此行,幸亏没有听从导游的撺掇。是啊!真正能坚持自己的选择的人其实越来越少,能够抵抗诱惑的人们也越来越少。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可能就是指芸芸众生和大仁大智者的心理距离吧!

滕王阁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人,生来都属于不同的风景。

终于走进了滕王阁的大门,站在它的面前凝视了许久。这就是梦中期待的滕王阁吗?这就是一千三百年前就矗立在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吗?这就是王勃笔下那个大气磅礴、俊朗出尘的滕王阁吗?

夕阳里,“物是人非事事休”,大家依然兴致勃勃地在六楼看节目表演,欲罢不能。我在阁外徘徊流连,眺望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闻着书香气息,在深思中看烟云升浮,看尘土之上的万里晴川。

逝去的光阴里,不知它接受了多少古今游人的观赏和仰慕。这座有棱有角的立方体拔地而起,灰墙翠瓦,孤独地巍峨在灰色流动的云层下。几千年的战火把这座久负盛名的滕王阁烧成灰烬,历经兴废二十八次,现在看到的也只是1989年的仿制。于是它,真可谓是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

我站在它的肩膀上,楼外一片无边的碧水,水上芦苇青青散落点缀,日光、水光在水面飘洒成淡薄如烟的雾气。阁前的一带江面宽广如大湖,静静地缓缓地往天际流去,那远方,暮云正在悄悄地合拢。

我站在它的肩膀上,在大厅的墙壁上读苏东坡亲手书写的《滕王阁序》。时光倒流一千三百年,看到这天地之间的一个少年、一座阁楼、一个朝代和一篇文字。当少年消失在风里,当楼阁消失在风里,当唐朝消失在风里,不朽的只有我眼前的文字。

我站在它的肩膀上,伫立在它的面前,那也只是虚假的影像和陌生的楼阁。唯一真实的是它散落江边的寂寞和风雪中踉跄的步履。赣江边的落日早就被喧嚣淹没,滕王阁也只是历史的复制品。但王勃和他的诗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也许凭吊的也只是那永恒的寂寞。

我站在它的肩膀上,江水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在历史的繁华中隐现。那个高朋满座的秋日,那个胜友如云的年代,其实他并不寂寞吧?但为什么还有萍水相逢的落寞和关山难越的愤懑?按说他应有雄姿英发的书生意气吧,为什么只看到那么多的不平与无奈?难道是有怀投笔而报国无门的壮志难酬?

当王勃走下滕王阁时,那一天他风采逼人神气飞扬,逢场作戏一般地写成了他的文章,即将“俨骖騑于上路”,离开洪州一路迤逦向南,风雨兼程,直到天之涯海之角。他顾不得反顾,反顾沿途的驿站沿途的山水,自然也顾不得留意他那篇即兴而作是否能流传千古。因为那一年他实在太年轻,他以为还有整个漫长的生命旅程。没想到就在那一年里,他溺死在中国南海上。

“时来风送滕王阁”,从风中飘摇而来,在风中飘逝而去。难道是上苍促成了这一篇文字?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给后人留下永远都不可能替代的美的意象。“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际遇再不会牵涉进他的人生,岁月的悠忽短暂使他的生命变得简单而美丽。

其实知道他并不安于渔舟唱晚的飘逸与笃定,天边的雁阵只会使他满心惆怅。贾谊被贬,梁鸿放逐才是内心沉痛的隐忧;在大乱初平,帝国刚立之时,还有许多和他一样的人,建功立业边塞报国才是真正的誓愿。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如一座座丰碑。但历史似乎很喜欢和人开玩笑,因此沉痛隐忧也许是他一生的遗憾,在文字过后正变成了偈语,难道真是天意?他更没有想到,千年以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他的序和唐代王绪的《滕王阁赋》、王仲舒的《滕王阁记》,并称为“三王记滕阁”佳话。

我站在它的肩膀上,从一幅幅古图上看滕王阁泯灭的流光溢彩。唐朝的柳树和逍遥的王孙,在水之阁风骚浪漫;宋代的风帆远去,情寄万里,意牵古阁;更不用说元之敦实,明之秀雅,清之王气,古阁的风采进入满目疮痍。

我站在它的肩膀上,放眼望去,赣江就像一条玉飘带,系在南昌城的腰间,红谷滩上和两岸一栋栋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阁的身后和两旁也站立着许多高大的建筑物。历经时间的淘洗和劫难洗礼,滕王阁已不是一座建筑物,它成了一种人文的象征注入我们的心头,这颗明珠的璀璨光芒将是任何东西都难以遮掩和笼罩的。

我站在它的肩膀上,依然看见了秋水和落霞,也依稀听到动感的脉搏正在有韵律地跳动。

永远的滕王阁将永远美丽下去,在你的、我的、我们大家的眼里心里!

武当山

庐山之行是尽兴而归,武当之行却颇有遗憾!

一路旅行,本已决定返回,尽管鞍马劳顿,可大家游兴未减,和司机商量后,遂奔赴武当山。一夜驱车,就在车上休息,天色尚早,我们已经在武当脚下了。昨天登庐山的劳累,加上没有休息好,人们都疲惫不堪,我更是如此。

但是,勉强打起精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已成为座右铭之一,面对天下名山,仍是梦游之地。对于四海五岳,以前可谓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今到了这里,自然要重整旗鼓,亲见其美了。

少时读金庸,张三丰、李慕白等剑仙侠客是心目中的大英雄,总想有朝一日也能做个侠女,学得绝艺,飞檐走壁,剑及履及,斩邪扶正,除暴安良。在这个武林圣地、侠义之乡,决心要看看云遮雾绕、山谷丘壑中的习武之地,最起码也要一睹众道士习武场面。

旅游景点尚未上班,我们就在仿古的一条街上随意看看。武当取名于“武当者,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也”,自当首推道教文化,其次是武当武术,最后才是武当胜景。“山不封不名”,自东汉道教诞生之后,历代帝王曾数次在武当举行封山仪式,武当山的声名日盛。明成祖时期一度曾位列五岳之上,有“大岳”之称。令武当山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一代宗师张三丰,他创立的武当派与嵩山少林派齐名。

天气很热,从进山口到琼台的盘山公路上,虽无特别的景色,但群山苍翠欲滴,甚是养眼。山路非常曲折,盘旋而上,旅游车的司机师傅大耍车技,大家吃了东西,加之疲倦,难免翻江倒海,呕食呖水。到了琼台,一个个下得车来,如遇大赦。

我们游走的线路是紫霄宫和南岩寺。紫霄宫是武当山最重要的建筑文物,远远望去,琉璃红墙,整个院落半掩在山腰的绿树丛中。红墙黑瓦虽似新粉饰过,但风蚀雨浸、残腐剥落,还是能清晰看出岁月的痕迹。有人说,在武当山上,你一不小心就可能与前朝名人甚至帝王将相踏上同一个脚印,看来确乎如此。

跨进大门,迎面一座宫阙居高临下,飞檐翘角,金碧辉煌,脚下三级拜台,玉石雕栏。有人惊呼:好一副帝王气派!诚然,导游小姐介绍,紫霄宫就是仿照北京皇城而建,当年武当山叫做大岳太和山,这山腰的紫霄殿和山顶的太和殿即是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而同期修建的。据说用的是同一套图纸,只是限于地势,尺寸规模缩小了一点而已;有权力决定并规划这一历史性工程的大手笔,当然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永乐皇帝朱棣。

大殿前门楣上方挂有三块巨匾,皆是蓝底金字,正中一块题的是“云外天都”四字,苍劲有力,分外耀眼。有趣的是后殿里左边供奉有一方杉木——“飞来杉”,据说它原本是武当山中最大最高之树。修建紫霄宫时它本应成为首选栋梁,殊不知,邻近它的一棵榆树因嫉妒它而作祟,蒙蔽了挑选栋梁的官员(或许是这官员受了那榆树的贿),大杉树因而落选,抑郁至死。紫霄殿建成后,道士们才发现这棵大杉树,怎么当初没有看见呢?难道是现在飞来的么?众人嗟叹不已。于是将大杉树刨制成材,隆重地供奉在后殿里。那棵作祟整人的榆树呢,导游小姐朝后殿另一侧的大木鱼一指,在那里天天挨敲打呢!一群人顿时来了兴趣,都上前去敲打敲打,以示警戒。

紫霄宫坐车再往下,就到逍遥谷。这里青山绿水,小桥人家,是很多电视剧的取景之地。坐在宽阔的表演台前,等候武术表演,可惜去黄石演出了,很是遗憾。时至中午,我们在一民居家吃午餐,便宜又实惠,倒也惬意。

接下来,继续前行。正苦于天气炎热,不能前行,导游便带我们来到索道前,那索道从峰顶可以连到地面。坐在缆车上去浏览那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的风景名胜,也真是省了时间和力气。缆车慢慢地由低处向上爬行,坐在上面,心里还是有些紧张,和所有的缆车上观景一样,走马观花一遭,没有什么深刻的影响。

大家实在是疲惫不堪,所以当导游夸大其词地说金鼎怎么难上,怎么费体力、精力、时间,我们只好作罢,悻悻而归。下山的路上,遇到好多运送蔬菜上山的挑夫,他们或是肩挑,或是臂扛,浑身都湿透了,大汗淋漓地往山上运送着蔬菜和瓜果,为游人服务。经打听,运送一趟一百多斤的蔬菜,报酬是十元人民币。直感慨这些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武当的繁盛。真正记住的,应该是他们的人和精神。

日暮时分,夕阳垂泪,我们结束武当之行。远远看去,连绵的山体犹似一张岁月铸就的弯弓,是那么果断无悔;仿佛把岁月的箭镞放飞出去,默默无悔地帮助一代又一代武当人,一支一支击碎沧桑与苦难——冥想武当山的精神,希望它永恒地存活下来,作为神圣的延续……

行文至此,游记已经全部结束。旅行中的酸辣苦甜,自在心中。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