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激发灵感

一位著名的德国汉学家说:“没有翻译就没有新中国,因为没有翻译,马克思主义就无法传进中国。”这是强调翻译重要性的一句很中肯的话。

翻译要达到信、达、雅的境界,译者至少要具备四种能力,即外语能力、母语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有时甚至还涉及译者的人格、治学作风以及心灵的状态。

译者只能按自己的理解来翻译原著,往往文字上似乎译出来了,但作者的思想却译不出来,有时甚至把作者的原意弄颠倒了。

有时即使理解了,但要把理解的意思用文字准确、流畅、恰如其分地表达,仍然颇费思量。表达不到位、不充分,不足以带给读者感动乃至震撼,但用词过了头,又在瞬间减弱甚至失去了作者观点原本具备的说服力。

我的经验是,不理解或原意吃不准时,可以查阅资料,可以请教别人,甚至请教作者或作者周围的人。但如何将原著的精神如实表达,译出神韵,让读者易于理解,并有阅读快感,却常常让我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读了作者一段精彩的话,备受感动,但因为文化的差异,用中文如何表达,却手足无措,很是焦急。但是,既然热爱这项工作,我就不敢怠慢,不敢敷衍,无论如何必须把作者的思想忠实地传递给读者。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似乎会进入潜意识,让我在散步时,洗澡时,睡觉醒来时,甚至如厕时,头脑里灵光一闪,出现神来之笔,我因此会心一笑。当这一节翻译完成后,对照翻译前的窘态,我自己也会吃惊,我竟能译得如此酣畅淋漓。

我很喜欢辛弃疾的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当稻盛的著作融入我的心中时,当我的心融入稻盛的著作之中时,当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象融为一体时,灵感就会油然而生。

常常出现的这种小小的灵感,虽然同稻盛先生开发划时代的新产品时上苍赋予他的灵感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翻译和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也深切体会到了稻盛先生有关热情可以激发灵感这个重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