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最讨人喜欢的口才风格(4)
- 最受欢迎的卡耐基口才课
- 卡耐基
- 4283字
- 2015-07-16 17:49:41
所以人家说话的时候,自己若有不同意之处,应待别人说完,切不可插进去或阻止别人,阻止别人其实是最大的错误。因为当别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别人绝不会来接受你的意见,也根本不会听你的。所以我们应鼓励别人把意见表达出来,耐心地倾听别人讲话。
在候机大厅里,庞克正在专心读书,忽然邻座传来一位老太太的声音:“我敢说芝加哥现在一定很冷。”
“大概是吧。”庞克漫不经心地答道。
“我快3年没去过芝加哥了。”老太太说,“我儿子住在那儿。”
“很好。”庞克头也不抬地说。
“我丈夫的遗体就在这飞机上。我们结婚都有53年了。你知道,我不开车。他去世时是一位修女开车把我从医院送出来的。我们甚至还不是教徒呢。葬礼的主持人把我送到机场。”老太太有点忧伤地说。
此时,庞克觉得自己刚才不理老太太的行为多么令人讨厌,他终于明白:身边有一个人正在渴求别人倾听她的诉说。她孤注一掷地求助于一个冷冰冰的陌生人,而这个人更感兴趣的是读书。
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听众,不要忠告、教诲、金钱、帮助、评价,甚至不需要同情,仅仅是乞求对方花上一两分钟来听她讲话。
庞克不再读书了,而是用心听老太太说话。老太太一直缓缓地讲着,直到他们上了飞机。
这看起来是那么矛盾:在一个拥有发达的通讯设备的社会里,人们却苦于无法交流,无法找到一个听众。老太太在机舱另一边找到了她的座位。当庞克把大衣挂起来的时候,又听见老太太用带着哀愁的音调对着她的邻座说:“我敢说芝加哥现在一定很冷。”
庞克在心里祈祷:“上帝,但愿有人听她讲。”
人都会有一种倾诉的欲望,如果有人在向你喋喋不休时,耐心地倾听就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若有不同意之处,应待别人说完,切不可插进去或阻止人家。应鼓励别人把意见表达出来,耐心地倾听别人讲话。
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有一次,我去旁听一位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的演讲。课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实验的结果。此时,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提出了他的看法,并问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将会如何。所有的听众全都看着这位教授,等着看他如何回答这个他根本就不可能做过的实验。结果,这位教授却不慌不忙,直截了当地说:“我没做过这个实验,我不知道。”
当教授说完“我不知道”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显示的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的改善。
这就是他竭力提倡的态度,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
人们不喜欢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反倒给人一种有效的表现自我的方式,因为坦率本身就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会让人觉得你很诚实而对你产生依赖感。
与人交谈时,什么都可以谈,但是,在浩渺无边到处都可以航行的谈话题材的大海洋里面,也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地避免它。对于你所不知道的事情,冒充内行,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做一个百科全书,即使是一个最有学问的人,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所以,坦白承认你对某些事情的无知、不知道,这绝不是一种耻辱,相反的,这会使别人认为你的谈话有值得参考的价值,没有吹牛,没有浮夸,没有虚伪。
谦逊比精明逞强更能获得人们的帮助,细声小语有时反比伶牙俐齿更易取得成功。大丈夫隐藏在自己的舌头后面。
一个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简直值得敬佩了。
大胆地说“我不知道”
在生活中常可以遇到一类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喜欢指出人家这么做得不合适了,那么做得欠火候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理来。这种自负,恰好是自卑心理的曲折表现。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唯恐被人看不起。他们炫耀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更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道理很简单,你不相信别人有办好事情的能力,别人也不会把你的能力放在眼里。
这种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博学多才,经验丰富,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而且若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或教诲别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中颇难受。因为不对人指指点点,自我的“博学”“经验”又怎么显现于人们面前呢?又怎么赢得其他人的赞美和敬佩呢?
知识无穷无尽,一个人所知再多也不可能穷尽。某一方面你可以为人师,但另一方面你就只能做学生。因此,“好为人师者”首先不能“好”,要既能当老师,也要能当学生。同时,即使你在一方面能够“为人师”,也要看人家愿不愿意学。人家要是“厌学”,根本不愿受到你的教诲,那又何必聒噪不休、制造噪音呢?经验在人的肚子里是不会变质的,对能接受的人可以施教,对不能接受的人就可以不说。收敛自己的性情,保持沉稳的风度,自然而然地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在一个著名烹调师的妻子举行的一次晚宴上,布朗先生在和女主人以及另一位男宾交谈时,发现女主人的神情不那么自然。
忽然,女主人指着桌子上一个黑色金属用具--看上去像一种电动烤肉铁架--说道:“这种特别的工具是用来做‘热吃干酪’的,你们知道‘热吃干酪’是怎么回事吗?”
布朗先生刚想说知道,那位男宾叫了起来:“是吗,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热吃干酪’?是牛排的一种新吃法吗?”
听到这些话,女主人露出了微笑。她向客人作了详细介绍,而且渐渐地变得喜笑颜开了。
听完这些,布朗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热吃干酪”并不像自己所想的是一种什么奶酪三明治,而是干酪火锅的一种吃法。这次经历使布朗先生受益匪浅:不但弄清了一件原以为知道的事情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布朗先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个主要缺点,那就是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与人交谈,不但显示了你的谦逊,而且你确实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心理需求,他们会欢迎你这位“学生”的。
谦虚说话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一个高明的谈话者处处体现谦虚谨慎的态度。无论别人怎样敬仰他、佩服他,他都态度谦恭,虚怀若谷。一个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人,是没有多少人愿意与他交谈的;同样,一个心胸狭窄得只容得下他自己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
与人交谈,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与低于自己身份的人说话,姿态可以适当放低一些。偶尔说一说“我不明白”,“我不太清楚”,“我没有理解你的意思”,“请再说一遍”之类的语言,会使对方觉得你富有人情味,没有架子。相反,高谈阔论,咄咄逼人,容易挫伤别人的自尊心,引起反感,以致使他筑起防范的城墙,从而导致自己的被动。
谦虚之所以受到尊崇,就因为它是做人的美德及事业成功的法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谦虚也并非想做就能做到。有的人得到领导的表扬、同事的夸奖,内心里着实想谦虚一番,却寻找不到适当的表达方法。他们要么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要么说一些“归功于大家”的套话听起来让人觉得虚假。
在社交场合,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谦虚,才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呢?
1.转移对象
如果表扬或赞美使你感到在众人面前窘迫的话,你不妨想办法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自己巧妙地“脱身”,把表扬或赞美的对象“嫁接”到别人的身上,但要有所依据,不然也会显得空和假。
2.妙设喻体
直言谦虚,固然可取,但弄不好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特别是两个人之间,如果仅仅说“你比我强多了”这类话,容易有嘲讽之嫌。遇到这种情形,你不妨用比喻的方式,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谦虚。
3.自轻成绩
任何称赞和夸奖,都不可能毫无缘由,或者因为某件事,或者因为某方面的成绩。这时你不妨像绘画一样,轻描淡写地勾勒一笔,能在淡泊之中见神奇。
4.相对肯定
面对别人的称赞,如果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不但起不到谦虚的作用,反倒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正如俗话所说:“过分的谦虚等于骄傲。”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谦虚要掌握一定的分寸。
5.征求批评
面对人们的赞美,诚恳地征求大家的批评,这是表现你谦虚精神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但注意要适度,不然虚心也就变成了虚假。
我们在社交生活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交际对象,去不断创造自我,虚心学习。
只要虚心、努力追求谦虚的品格,在谈话时保持平和坦诚的态度,尊重对方,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说话的分量也会相应增大。
尊重说话是一种无声的征服
林肯有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印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这次批评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错。
林肯身为美国总统,可算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了,说话如此委婉、客气,是他好修养、好气度的体现。假如他换一种盛气凌人的口吻呵斥:“你怎么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亏你还是大学生呢。”只能让对方反感,反而达不到纠正对方错误的目的。
说话是一门艺术,这是毋庸置疑的。有很多人说的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说话时不尊重对方,因而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
人都是有自尊的,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扪心自问,我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吗?同样,这也正是别人都需要的。聪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别人。
人的心灵就像花朵,开放时会承受柔润的露珠,闭合时会抵御狂风暴雨。假如我们在规劝别人,实际上就是让他的心灵开放。但是,被规劝的人往往关上心门抵御我们的语言,因为他并不知道我们送的是雨露,而知道怎样保护他的自尊心。所以,要想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讲,我们规劝别人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在本质上,也确实比别人位置高,因为你觉得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观点正确,这才能劝人;如果觉得位置比别人低,那就表明你观点不正确,或者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信,那还去劝什么人呢?
因此,劝人的人实际上的位置应该是高的,但这种高,在劝人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能摆在和被劝人平等的位置上,这不是虚伪,而是方法上的需要。只有当被劝人觉得你尊重他了,设身处地为他着想,他才能认真考虑你说的话,才能把心扉打开,才有可能达到劝说的目的。
相反,你自恃自己有理,说得对,把位置摆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派指责人的口气,势必引起对方的反感,因为你没有尊重他,他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你,使你不但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还生一肚子气。如果他迫于某种压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于你的批评,口头上也许承认自己错了,但内心深处还是不会听你的。
说话言辞犀利,不懂得尊重别人,即使是一番好意,也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招致他人的不悦和反感。因而不论说什么话,都应当考虑他人的感受,维护他人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