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色彩混合
不论是色光还是色料,都不会独立地出现在视野中,色彩之间必定要以相互联系的状态存在。从探究每个色彩的独立性开始,在了解和把握色彩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掌控色彩混合以后的群体特征。从单一的原色到复杂多变的色彩混合方式,不同的混合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结果,形成不同的视觉效应。
在大量的色彩混合实践中,可以得到宝贵的色彩调和经验,这些经验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色彩实践。不论是绘画艺术,还是设计活动,都依赖色彩能力。色彩混合训练与辩音的听力训练相同,能使色彩视觉的感知能力不断增强,从一个复色中快速分析出具有细微变化的色彩成分。色彩混合如同音乐的和声,与音乐没有和声就失去了音乐的魅力一样,单一色彩无法完整表达丰富的情感世界。
1.原色
原色是所有色彩的基础色。经过色彩理论分析,所有色彩都可以由原色混合形成,不能通过混合其他色得到原色。光和颜料有各自不同的原色,所以称为三原色或三元色。
1)光的三原色
光的三原色是指朱红、翠绿、蓝紫。不能用其他色光混合成三原色中的任何一色光,三棱镜也无法分解红、橙、黄、绿、青、蓝、紫7个单色光中的任何一个色光。从理论上讲,三原色光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可以形成所有色光。当红、绿、蓝等量混合时,形成中性的灰色。当红、绿、蓝的RGB值达到最高时,形成白色。(光的三原色,作者阳子:图2-36、图2-37)
图2-36
图2-37
2)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也称色料三原色,是指以颜料形式出现的三个原色,包括涂料、印刷颜料等色料。颜料的三原色是指品红、柠黄、钴蓝。同样,颜料三原色也是其他色无法调和出来的色相。理论上,三原色调和后会出现黑色。但在实践中,只能达到黑灰色。红和蓝所调和出来的紫色,远不如紫罗兰的紫纯正。(颜料的三原色,作者阳子:图2-38、图2-39)
图2-38
图2-39
3)光的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变化关系
色光朱红R+色光蓝B=色料品红M;色光绿G+色光蓝B=色料钴蓝C;色光朱红R+色光绿G=色料柠檬黄Y;色料品红M+色料钴蓝C=色光蓝紫B;色料品红M+色料黄Y=色光红R;色料黄Y+色料钴蓝C=色光绿G。
2.间色
将一个原色与另一个原色调和,所形成的新色就是间色。
1)颜料的三间色
与颜料的三原色对应,可以形成三间色,即橙、紫、绿。(颜料的三间色,作者阳子:图2-40、图2-41、图2-42)
品红+柠黄=橙;品红+钴蓝=紫;柠黄+钴蓝=绿。
图2-40
图2-41
图2-42
2)光的三间色
与光的三原色对应,可以形成光的三间色,即朱红+翠绿=柠黄;蓝紫+翠绿=钴蓝;朱红+蓝紫=品红。(光的三间色,作者阳子:图2-43、图2-44、图2-45)
图2-43
图2-44
图2-45
3.复色
将一个间色和另一个间色调和,所形成的新色就是复色。因为每个间色本身就是由两个原色调和而成的,复色就意味着是由不同比例的三原色调和而成的。理论上讲,颜料色的复色应该是黑色,色光的复色应该是白色。但是,当3个原色的调和比例不同时,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色。在实际应用中是无法调和出黑色或白色的,因为色彩中的任何变化,都无法使色彩达到纯正的黑与白。还有一些复色是难以通过调和达到理想色相的,例如青莲色、紫色。如果用成品的紫色和玫瑰红色来调和多层次的紫色,则非常纯正、鲜亮。(光的等量复色,理论上讲是白色光,作者阳子:图2-46、图2-47、图2-48)
图2-46
图2-47
图2-48
颜料色的复色。(颜料的等量复色,理论上是黑色,作者阳子:图2-49、图2-50、图2-51、图2-52、图2-53、图2-54)
图2-49
图2-50
图2-51
图2-52
图2-53
图2-54
4.色相环
色相环也称色环。色相环在色彩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建立色彩之间的数学逻辑关系奠定了科学基础。在进行色彩理论研究时,研究者依照色彩差别,按色相属性排序,形成环形数理关系。根据研究者的思想不同,有3色相、6色相、8色相、10色相、100色相的色相环,常用的是RGB的3色相环、瑞士约翰内斯·伊顿的12色相环、德国奥斯特瓦尔德和日本色彩研究所的PCCS色彩体系的24色相环、美国孟赛尔的100色相环。研究色相环的目的就是探究色相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所有色相环都是以120°的三原色为基点,在360°的圆内等量分割,形成变化均匀的等量过渡色。(瑞士约翰内斯·伊顿的色相环:图2-55;美国孟赛尔的色相环:图2-56;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的色相环:图2-57;日本色彩研究所的PCCS色相环:图2-58)
图2-55
图2-56
图2-57
图2-58
伊顿的12色相环比较适合初学者来认识色彩。在120°的位置上设置3个原色,每个120°的中间再加入一个间色,每对间色中间再加入一个复色,180°的直径两端正好是互补色,从而得到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三复色(红橙、黄橙、黄绿、蓝绿、蓝紫、红紫)的变化关系。(国外作品《色彩之星》,作者伊顿:图2-59)
图2-59
5.色彩混合
色彩与色彩按一定比例相互调和,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色彩感受。色彩的混合方法有多种,有的将色料直接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色彩。有的将不同的色料混合在一起,通过中间介质形成新的视觉色彩。在化学颜料没有出现之前,色彩颜料均为天然物质,当时只有无机类和有机类两种。无机类为矿物、泥土、金属等;有机类为动物、植物的提取物。无机类颜料需要借助外界力量完成粘和,相互比较松散,融色效果弱,也不容易与环境发生反映,色彩效果稳定,鲜艳度比较弱。有机类颜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融合效果好,发色效果强,附着力好,但容易与环境发生化学反映,出现退色、脱色、掉色的现象。
现代色彩颜料均为化学产品,种类繁多。各种色彩颜料的名称还保持着不同的称谓习俗。如国画类的色彩中依然保留藤黄、朱砂、石青、石绿、头青、头绿等矿物质颜料的色彩名称;在水彩和水粉类色彩中也有大量称谓繁杂的复色,如蟹灰、灰红、豆灰绿等。(中国红,图2-60,中国黄,图2-61,中国蓝,图2-62;作者均为阳子)
图2-60
图2-61
图2-62
在学习色彩混合之前,首先要了解这些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色彩混合可以分为加色混合、减色混合、中性混合等多种混合方式。
1)加色混合
这是应用在色光混合中的方法,即伴随着色光数量的增加,光线亮度也会不断提升,直到形成白色光。就像给舞台打上一束光,随着光线的加入,舞台越来越明亮。加色混合是影视、摄影、舞台、计算机中经常使用到的色彩混合方式。
计算机的显卡属于RGB加色配色系统。通过改变每种原色电子光束的强度,得到深浅不同的色彩,从而合成丰富的色彩。R、G、B各能产生256个不同等级的颜色,把它们再次叠加,就可以形成16777216种色彩,远远覆盖了CMYK的反射色域和所有染料、颜料、涂料等色域。(加色混合图例,作者阳子:图2-63、图2-64、图2-65)
图2-63
图2-64
图2-65
2)减色混合
这是应用在颜料色彩混合中的方法,伴随着色料的不断加入,色彩的明度、纯度会呈现下降趋势。色料混合的次数越多,色彩感越弱,即在一个色的基础上不断添加另外的色料,新的色彩会加深、变灰、变黑,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不断添加色彩,其结果就是纸色越来越黑灰。
在减色混合中还包含透光混合,也就是使用有色的透明材料进行叠压成色。透明材料叠加的次数越多,体现出的色彩感就越模糊,理论上可以呈现黑色的效果。透光混合的特点是,相同色彩的透光材料叠加后,能够得到更加纯的色彩效果。(减色混合图例,作者阳子:图2-66、图2-67)
图2-66
图2-67
3)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利用视觉自身能力和空间距离的调和能力,将多种色彩混合成新的视觉色彩。它包括了两种不同的混合方式,一种是具有运动特点的旋转混合,另一种是具有静止距离特点的空间混合。
旋转混合是一种要求保持运动状态下的色彩混合方式。将色彩放置在一个可以旋转的平面上,通过平面的不断旋转,使大脑接收到一个新的视觉色彩感受,从而形成色彩纯度低、色彩明度为中间值的新色。因为这个新色彩是利用视觉生理系统视网膜形成的,也称为非物理混合。人类的视觉无法伴随旋转变换,色彩的不断移动会在视网膜上留下多个残留色彩,当这些残留色彩叠加在一起以后,就形成了新的视觉色彩。所以,一旦停止旋转运动,色彩就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视觉系统就有足够的时间辨认出色彩间的差异,新色彩也就消失了。(旋转混合图例,作者阳子:图2-68)
图2-68
空间混合是一种要求一定空间距离的色彩混合方式。当贴近这些色彩时,会感受到多个不同的色彩。当有一定距离,在空气的干扰下,视觉生理系统就难以分辨出不同色彩的微妙差异,从而在视网膜上出现不同色彩的混合状态,形成新的视觉色彩感受。新色彩的明度、纯度都可以很好地保持,它可以用少量的色彩,混合成丰富而鲜亮的色彩。
空间混合色彩的方式由来已久。马赛克镶嵌画、纺织品经纬线交叉等都是利用混色方式合成新的视觉色彩。点彩派的绘画艺术大师修拉、西涅克就是用点彩方式创作了很多艺术作品。印刷中的色网点,也应用了色彩空间的混合方式,不论多精细的印刷品,在高倍放大镜的作用下,都能看到红、黄、蓝、黑四色套叠的色网点。(空间混合图例,作者马贺:图2-69;作者姜懿真:图2-70;作者刘浪:图2-71;作者李佳欣:图2-72)
图2-69
图2-70
图2-71
图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