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草鞋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来
- 王二
- 1331字
- 2016-01-07 16:26:28
古代人的衣帽和装扮
鞋子的历史相当久远,大约在50 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了兽皮鞋子,用以护脚。
草鞋,泛指以草类为原料,手工编织而成的鞋。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
中国编制草鞋的历史要追溯到“兽皮为裳,树叶为裙”的上古时期。可究竟草鞋是谁发明的,却不好说了。最早的关于草鞋的文字记载在《诗经·魏风》中:“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葛是一种麻类的草,葛屦实际上就是草鞋。而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时珍曰:世本言黄帝之臣,始作履,即今草鞋也。”意思是说黄帝之臣发明了草鞋。
那么,黄帝之臣是谁呢?据传,黄帝的臣子为不则,草鞋为其所发明,那时他的名字叫“扉”。在商周时代,就有“以麻为鞋,皮底曰扉,木底曰舄”的记载。
可是,又有传说认为草鞋是由古时一个穷老汉张果老发明的。他一年四季靠砍柴过日子,因常常赤脚上山,双脚总是被扎的鲜血淋淋,于是他想出了用稻草包脚的办法,可是稻草易断,于是他又把稻草搓成草绳编成有底有面的草鞋。
然而,在民间,草鞋业所供奉的祖师爷是刘备。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道:刘备家境贫寒,曾以卖草鞋为生。于是刘备就成了做草鞋这一行的祖师爷了。
不管怎么说,草鞋虽然简陋,甚至不算是真正的鞋,但草鞋的原料在农村来源广泛,采集方便,平民百姓都能自制,且做法简单,非常经济,可随编随穿。另外,草鞋性能也好,《长物志》说道:“陈桥草编凉鞋,质甚轻,底薄而松,湿气易透……有棕结,棕性不受湿,梅雨天最易。”因此,上至宫廷显赫,下至莽野猎棺都能“趾跷为服”或“草履放豪希”,从古时老子出函谷关到历代的征夫戍卒,及农夫、樵夫、轿夫和云游四海的和尚,几乎都与草鞋相伴。
汉代称草鞋为“不借”,据《五总志》解释:“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
在唐代,草鞋称做草履,多用蒲草、芒草编成,唐文宗时“吴越间织高头草履,纤如绫觳,前代所无”。唐代中期,树棕也开始用来编织草鞋,用这种材料编成的草鞋又叫棕鞋。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忆原上人》道:“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说明穿棕鞋的人已经很多了。
在宋代,穿草鞋仍很普遍,但穿草鞋者多为男子,据文献记载:“今世蒲鞋盛行海内,然皆男子服。”苏轼就经常穿草鞋,他在《次韵奋宝觉》诗中吟道:“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与万水。”
自古以来,有很多打草鞋的诗词和民歌流传下来,有一文人作了一首草鞋词:“少日青青老来黄,十抠万结结成双。甫能打就同心结,又怕旁人说短长。云雨事,我承当,可惜不能进兰房;有朝一日肚肠断,弃旧恋新撇道旁。”
还有一首与爱情有关的打草鞋的民歌:“新打草鞋八股索,阿妹编来阿哥搓。费了灯油费手脚,草鞋伴哥走江河。新打草鞋八股筋,阿哥穿上要出门,草鞋烂了筋索在,半路回头打转身。”
草鞋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红军鞋”。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靠自己打草鞋,翻山越岭,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因此出现了“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军人穿起翻山岭,千人翻身享太平”、“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等民歌,于是草鞋也就成了革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