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孩子坐不住板凳——孩子没耐性怎么办
- 陪孩子长大: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 盛琳
- 3551字
- 2015-08-17 16:03:26
周末,妈妈带丢丢去上一堂英语试听课。刚一开课,丢丢就满地乱跑,一共六个孩子,就等丢丢一个人。好不容易丢丢坐稳了,但是丢丢的小手一会儿动这个,一会儿动那个,一点也不好好听,试听课上了一半丢丢就说要上厕所,妈妈带他去了厕所。回来后,丢丢就坐不住了,待了一会儿说要找爸爸,嗖一下就跑出去了,说什么也不回来上课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坐不住。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这的确很让老师家长伤脑筋。可是,明明很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年幼的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安安静静地坐着,或者长时间专注做某一件事情,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们就像无舵之船,难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大一点儿的孩子自制力差,则有可能是因为从小已经养成了不良习惯,所以一时改不了。更有一些孩子自制力差则可能是出于对某种事物,如学习、繁重的课业的抗议等。
自制力的形成并不全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所以如果从小父母就没对孩子进行自制力的培养,那么长大点儿时,父母就应该格外重视了。
针对做事情耐心和定力不足的孩子,需要父母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在家里父母也可针对缺乏耐性的孩子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练习和培养。
父母该怎么办?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碍耐心的形成培养。家长应尽量避免有关的干扰,如孩子听故事时,家长尽量少走动,别打断,以免分散孩子注意力;孩子正在画画时,家长最好不要进行看电视等刺激较强的活动,应为孩子从小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成长环境。
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孩子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疲劳,降低觉醒水平,使注意力涣散。有时父母因为孩子缺少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而强迫孩子一再的坚持,这不仅使孩子容易疲劳,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更加不喜欢这项活动,不利于耐心的培养。
增强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活动应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方式要游戏化,使他们在过程中有愉快的体验。教孩子穿衣服时,家长可编成儿歌,使他们易于接受,如“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吱吱吱上房子。”在孩子进行枯燥的涂色练习时,家长可以用拟人的方法使孩子接受:给圆形娃娃穿五颜六色的衣服,不过衣服不要太大,不能涂到线以外等等。
不断地鼓励、支持孩子,使其有始有终。不断地鼓励、肯定孩子,给孩子自信,使他乐于此项活动,让他明了自己可以干得很好、干得漂亮。
造成孩子坐不住板凳、没耐性的原因可能和以下方面有关:
生理因素
注意力是与神经及心理息息相关的复杂能力,其发展多与脑部有关。若孩子的中枢神经活化调节能力受损,即前额叶区皮质功能不全,就会使其活化不足,当大人在和孩子讲话时,孩子便无法专心,听不进去大人的话。此外,脑中的海马结构出问题,也会让中枢神经抑制性的控制功能不足,使冲动控制能力较差。
心理因素,自我调节能力受限
当孩子被要求暂时延缓满足需求,易产生对奖赏的敏感性减弱。如果是这类型的心理因素,短时间内增强语言上的赞美和更多、更直接、更频繁与快速的回应需求是很重要的。当孩子的需求被满足后,便能较适当地掌控自己的行为。
不良的执行能力
孩子缺乏内化的自我教导,缺乏对观察的行为进行分析,情绪、动机与积极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非语言的行为记忆不足等,即拥有不良的执行能力。由于孩子缺乏产生内在动机、驱力或决心的能力,常使他们看似缺乏意志力或自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立即的酬赏、有吸引力的事件,他们是无法持续把事情做下去的。
环境因素
孩子缺乏合宜的社会互动模式时,容易因为做不好而遭受辱骂或嫌弃,这时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么糟,反而会增强孩子的负向行为。而家庭的教养方式亦会左右孩子,耐性与霸性、坚持度相关,家长从小的教养态度若过于溺爱,易使孩子成为小霸王,无法接受需求被延宕,因此较没耐性。
学龄前期孩子有无耐性与家庭教养态度相关
尤其是2岁半到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发展阶段处于自我中心期,这时孩子会常要求或想拥有东西,如果家长是采取完全顺从的态度,立即满足孩子的需求,将来孩子进入团体活动中时,孩子会误以为可以照这样的模式要求他人,这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事件因素
事件不同,孩子的兴趣程度与处事动力亦不同,所以家长可以针对孩子较有兴趣或喜欢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去培养其耐性,效果会较显著。
20.他的玩具比我的好
子也有攀比心
邻居老赵家的儿子淘淘上幼儿园半年多了,一直表现良好,也学到不少东西,每次回到家里总是又蹦又唱地闹一番,把一家人逗得哈哈大笑。但最近老赵遇到烦心事了,原来是淘淘学会了享受物质生活,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他就要什么。比如今天这个小朋友穿了件新衣服,明天那个小朋友买了双新鞋子,后天又是哪个小朋友换了个新书包,淘淘记得清清楚楚,回家就哭闹着向爸爸妈妈要,有时候甚至用“罢课”来威胁,而对于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子却看也不看一眼……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淘淘的表现属于一种幼儿早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很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成人之间比较常见,情节较轻的表现为凡事争强好胜,较重则可发展为妒忌心理,而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今不少幼儿也存在这种攀比心理。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到积极作用,但长此以往会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造成其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给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造成孩子攀比心理的因素比较复杂,受多种条件的影响。一是现代社会物质丰富,长辈的宠溺易造成孩子性格娇纵滋生攀比心。
小齐齐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由于幼时家里老人太宠溺,形成了齐齐过于娇纵的性格,入园后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他就要什么,后来甚至缠着爸爸非要买辆汽车,原因是“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大汽车接送”。
二是幼儿模仿力强,但又难分辨善恶是非,容易彼此攀比,有时也表现为爱美之心的唆使。比如看到别的小朋友穿新衣服就想要。
三是有个别幼儿的攀比来源于家长的自卑心理。比如安儿的妈妈下岗了,她怕自己的孩子被人瞧不起,无论孩子要什么她都无条件满足,自然也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有的家长会认为,我家有钱,满足一下孩子的要求没什么不好;也有的老人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确,孩子的正当要求我们应该合理对待,尽量满足。但若孩子提出过分要求而家长依然不加以制止的话,就成了过分的宠溺,只会助长其自私心理的膨胀,不懂得感恩和承担责任,长大后若失去父母长辈的荫蔽势必要吃大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父母该怎么办?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攀比心理?一位专门研究幼儿心理的专家建议:首先家长、教师应正确把握其度,适时给予孩子鼓励,保护其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比如孩子刚上学校时会害怕,觉得自己不合群,这时候家长可以选择买与身边小朋友同样的书包及文具等东西来鼓励孩子上学;其次家长不要过分宠溺孩子,防止出现攀比习惯,严防孩子形成妒忌心理;三是发挥孩子模仿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家长以身作则带好模范作用。生活中尽量不要攀比,用快乐和明朗的心境感染孩子,帮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运用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巧妙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比如用童话故事进行心理疏导,给孩子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也可以收集一些反面的例子,等孩子稍微长大能懂得是非善恶时讲给他(她)听。
1.让孩子学会感激。在家庭会议或吃饭时留一点时间,让家里每个成员与大家分享心怀感激的事情。
2.孩子要什么,你就给什么。这会让孩子认为“爱就意味着从别人那获得物质享受”。
3.通过跟孩子一起讨论他们未来需要的东西,如汽车、汽油、约会和储蓄等以及他们如何来满足这些需要,让孩子学会计划将来。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存钱买冰淇淋或想要的玩具,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来完成(不要急于伸出援手)。
4.如果孩子犯了错,问他:“发生什么事了?你做了什么选择或决定导致了事情的发生?从中你吸取了什么教训?将来怎么做得更好?”
5.鼓励孩子参加慈善工作,为他人提供无私的服务,如帮别人照顾孩子、帮助无家可归的人、在节假日买玩具给需要的孩子和拜访养老院等。
6.在生活中、电视上和书里观察无私奉献,比物质享乐更崇高的榜样。通过对这些榜样跟孩子强调这些故事,并与他们深入讨论。
7.抵制同辈家长间的压力,不要理会在别的家长眼里我是怎样的?相反,要问问你自己:“我怎样才能最有效地教会孩子他们需要的生存智慧?”
8.跟孩子一起看电视广告,与他们讨论广告人是如何在我们中间挖掘和创造需求的,又用什么技巧引诱让我们买并不需要的东西的。
9.你首先不要怕过俭朴的生活。除了你说的话以外,孩子还会从你的所作所为中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