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周易》——中国式管理智慧的根本(1)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文献,是种种思想之源。数千年来,它雄踞《六经》之首,“三玄之冠”,被称为“大道之源”、“宇宙图式”。

《周易》又称《易》,汉代经学家产生后尊称为《易经》。《周易》之名中的“周”一般认为是指“周代”,也有的说是“周普”之意,即变化的普遍性。“易”一般有“简易”、“变易”、“不易”三种解释,第一种是简单、容易的意思,第二种是转化、改变的意思,第三种是不变的意思。多数人认为,《周易》是成书于周代的讲“变易”的书,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时代人们的抽象思维所达到的水平,对中国人的思维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易》包括《周易古经》、《周易大传》两部分。

《周易古经》(即《易经》),分上下篇,上经三十卦,各卦代表日、月、阴、阳、火、水等自然界的关系,是讲天道;下经三十四卦,各卦代表男女有别,是讲人道。其中最基本的东西是“阴”、“阳”两个符号,“—”是阳,“”是阴。由这两个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乾、坤、坎、震、巽、离、艮、兑。这八个卦互相重叠,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从下往上数,第一爻为初爻,依次为“二”、“三”、“四”、“五”爻,最上一爻为上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和爻辞构成《周易》“经”的部分。《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为我国最早的古代文献之一。

《周易大传》(即《易传》),是关于卦辞和爻辞的注释和论述,内容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这十篇又称为“十翼”,是“经”的羽翼,传说为孔子所著。《彖》上下篇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辞,对各卦的内容也有所涉及;《象》上下篇,大象解释卦名和卦的寓意,不涉及卦的内容,小象解释爻辞的寓意;《系辞》上下篇总述《周易》的概况,指明《周易》从何而来,对宇宙的生成和一些象数原则进行了阐释;《文言》集中解释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说卦》集中讲述八卦的性质;《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及其意义;《杂卦》解说六十四卦的卦义,不依照六十四卦的顺序,而是错杂地进行解释。

《周易》本为占筮之书,是为了适应人们当时生存的需要,对变化着的外部环境做出估计和预测。卜筮作为预测吉凶祸福的一种方式,包含着先民力图根据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来调整自己行为的可贵努力与探索。《易经》就是这种努力与探索的精神积淀,其中蕴涵着管理思想的最初萌芽。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珍贵文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它的评价自古没有统一的一家之言,有人视其为纯粹的卜卦之书;有人视其为奇特的哲学专著;有人视其为灵谶符号,无哲理可言;有人认为占筮与《周易》无缘,要弄清《周易》,就必须首先摒弃占筮之说。综合种种观点,《周易》可谓是一部奇书,是世界上惟一由符号和文字组成的神秘典籍。它记载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学性,是我国最为久远、最富有神奇趣味、内涵广博而又古奥难解的古籍之一。

《周易》是东方哲学最古老的一部经典。长期以来,它被认为囊括了天、地、人的一切知识,是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其中,体现在乾坤八卦、阴阳五行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活跃的机制和动力。它的象数思维使中国人形成了重感性形象而轻抽象本质的重实践、重主体的思维特征;阴阳变易法则为中国人重循环变易而轻创新求异的变易性特征找到了源头;保合太和境界体现了中国人求和谐重整体的大一统思想;而它作为占筮之书的主要职能更是为中国人忧患意识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易》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重大的、深层次的影响,它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初始的面貌、特性和走向,反映了当时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意识以及风俗习惯。

现今,《周易》的注本主要有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的《周易通义》、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等。

《周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欧洲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人类世界有智慧可言,那么中国的《周易》应该是惟一的智慧宝典。我们在科学方面所得到的定律,十有八九都是短命的,只有《周易》沿用数千年,迄今仍有价值。”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凝聚了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价值探索的经验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它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现代管理者们关注的诸多问题。

第一,常道与变通的宇宙法则

司马迁阐述《六经》时指出:“《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周易大传》诠释《周易古经》,系统地阐述易理,将变的哲学推到极点。它不仅注意到变化的普遍性,而且揭示了变化具有规律性。

《周易》将阴阳范畴引入易理系统,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纳入易理系统:男女、夫妇、君臣、君子小人、否泰、盈谦、恒革、离合、损益、屈伸、治乱、安危、存亡等,并阐述其间的对立转化。其中的卦象和爻辞寄寓着无穷的变化之道。

“物极必反”、“反复其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揭示的变化规律。《周易》的哲学思想主要讲变化,其规律既可以从每一卦内部六爻的运转变通来说明,也可以从六十四卦周期性运转来说明。每一卦的内部蕴涵着循环、新旧交替的深意。

六十四卦作为对世界万象的反映,也形成一个诠释圆圈,其周期性运转的规律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封闭的系统。这个系统既包罗宇宙万象的运动规律,又落脚于象数自身的运作法则。

其中一些思想含有创新、进步的意味,如“物极必反”。《系辞上》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整个宇宙是生生不息的,“革故鼎新”、“变化日新”、“与时偕行”,体现了《周易》的变化和进取精神。

《周易》强调微变、渐变、相时而变,“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提倡顺时而动,应该适应环境的需要,适应事态实际发展的需要。

宇宙间的一切变化来自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即阴阳矛盾的相摩、相交、相感。《系辞上》中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系辞下》中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变化的特点就是刚柔相推,阴阳相交。

万事万物永远处于变化中,这就是企业的生存环境。因此,企业的变革、产品的创新是一个企业家自觉自发的活动。哪个企业家能够敏锐地洞察到应该变革时,就立即采取相应的、正确的措施实行改革、进行创新,那他就是成功者,就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宇宙万物都在变易,但是变的当中,有个不变的法则,即自然界存在一定的轨道、一定的限度,管理者掌握变易必循的轨道和必守的限度,预测未来的变化,寻求合乎情境的措施,这样才能够做到随机应变。

第二,趋吉避害的忧患意识

人类的基本要求,是趋吉避害以求生存。作为一部占筮之书,《周易》的主要职能就是防患于未然。《系辞下》中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可见,《周易》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忧患意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永久性命题,其根源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