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数据库设计简介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不同用户的应用需求。数据库设计通常分为以下6个阶段。

(1)需求分析 通过对应用领域的详细调查和与用户深入细致的交流,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各项信息需求和处理需求,划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提出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形成需求分析说明书。

(2)概念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说明书,对现实世界进行数据抽象,确定相关的实体(及其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独立于具体DBMS的数据库概念模型,常用的方法是E-R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 将E-R模型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应用关系规范化理论对关系模式进行优化。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原则是:

① 实体的转换 每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关键字就是关系的关键字。

② 联系的转换 一对一联系和一对多联系一般可以不产生新的关系模式,而是将一方实体的关键字加入到多方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中,联系的属性也一并加入。多对多联系要产生一个新的关系模式,该关系模式由联系所涉及的实体的关键字加上联系的属性组成。

【例1.2】 将例1.1中的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

转换得到的关系模式如下,其中带下画线的为各关系模式中的主关键字。

系部(系号,系名,系主任),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系号)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选课(学号,课程号,成绩)

(4)物理结构设计 对给定的数据库的逻辑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 用DBMS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如SQL语言),定义数据库结构,装入初始数据,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数据库投入运行后,对数据库系统进行评价、调整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