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产业篇

综述

电子发展基金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本书编委会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按照中央有关建设创新型国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稳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从3.8万亿元增长到7.8万亿元;出口从2681.7亿美元增长到591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从35.2%提高到37.5%,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过程中,电子发展基金在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带动作用。

一、“十一五”期间电子发展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基金投入情况

“十一五”期间,电子发展基金共投入财政资金34.71亿元,安排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项目及能快速形成生产力、应对危机效果明显的项目共计1825个,为电子信息产业较快实现企稳回升、核心竞争力取得新突破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6—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情况如图2.1所示。

图2.12006—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情况

备注:2009年和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预算规模均为8亿元。由于两年度有投资项目未能按计划投入,所以实际投入数少于2008年。

(二)项目分布情况

作为贯彻落实《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若干政策》的重要举措,电子发展基金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给予了重点扶持,共投入资金13.27亿元、支持项目736个,所占比例分别为40.3%和38.2%。

2006—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分产业的资金投入情况如图2.2所示。

图2.22006—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分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情况

2006—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分产业的项目支持情况如图2.3所示。

图2.32006—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分产业的项目支持情况

2005年,国家又设立了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截至“十一五”末,共支持209个项目,累计投入19.5亿元。

2005—2010年集成电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情况如图2.4所示。

图2.42005—2010年集成电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情况

二、“十一五”期间电子发展基金取得显著成效

(一)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电子发展基金的重点支持领域。

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

以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2006—2010年,基金大力支持开发各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云计算支撑软件产品,累计支持561个项目,安排资金9.31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的30.7%和资金总量的26.8%。

基金的支持有力推动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规模从2005年的391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364亿元,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上升到2010年的18%。

(1)基础软件实现群体性突破。红旗Linux操作系统、中标普华Linux操作系统、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等在服务器端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初步具备了与国外同类软件竞争的能力,打破了国外软件长期垄断的局面。

(2)国产数据库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武汉达梦、人大金仓、天津神舟通用等国产数据库装机量达数十万套。其中,人大金仓数据库在中国农业银行得到了应用,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局面。

(3)中间件研发水平大幅提升。国内市场份额已达到30%左右,东方通、金蝶、中创等企业在各自重点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4)中文办公软件成熟度不断提高。金山WPS、永中Office、中文贰仟Red Office等中文办公软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金山WPS在50多个中央部委及300多个省市级政府单位和众多大中型企业中获得应用。

(5)应用软件实现快速发展。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国内用户累计已有3万多户,装机量超过40万套,占有70%以上的市场;自主研发网络游戏实际收入占国内网络游戏市场销售收入的60%,民族原创网络游戏连续5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6)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快速提升。针对近年来软件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基金注重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先后支持了IT服务管理支撑平台、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支持系统、SaaS服务综合支撑平台等项目,有效提升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已占软件产业收入的40%以上,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神州数码、浙大网新、浪潮、中软、神州泰岳等企业自主研发的信息技术服务项目管理软件、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支持系统等,在金融、烟草、气象、电信等领域也取得应用突破。

2.集成电路产业领域

以打造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为目标,基金聚焦数字多媒体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智能卡芯片、半导体照明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领域,重点支持了数字电视芯片、3G移动通信芯片、二代证用IC卡芯片、LED芯片等产品。2006—2010年,累计支持175个项目,安排资金3.96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的9.6%和资金总量的11.4%。比照电子发展基金管理模式,2005年又设立了集成电路研发资金,截至“十一五”末,共支持了209个项目,累计投入19.5亿元。

在基金的支持和带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年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是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产量占全球比重接近10%,销售收入占全球比重从2005年的4.5%提高到2010年的8.6%,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显著提升。设计企业普遍具备0.13微米以下工艺和百万规模设计能力。

(2)自主设计的集成电路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网络路由器芯片、3G移动通信芯片、移动互联芯片、数字电视芯片、高性能处理器和信息安全芯片等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成功,TD-SCDMA终端芯片出货量超过3000万颗,二代证用非接触式IC卡芯片应用量达11.5亿颗。

(3)芯片制造工艺大大增强。中芯国际65纳米制造工艺实现量产,45纳米制造工艺开发成功;华润上华、上海华虹NEC等企业成功开发出高压模拟、数模混合和功率器件等特色工艺,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4)封装能力接近国际水平。传统的DIP、QFP等封装已大量投产,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公司的BGA、CSP、MCP等新型封装技术已得到应用。

(5)关键材料取得重大突破。单晶硅、键合金属、靶材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取得突破。

(二)健全产业链条,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基金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网络演进升级的需要,围绕推动相关产业链条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加大了对新兴领域的引导支持,不仅进一步提升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确保了骨干产业的稳定增长,还不断培育新的优势产业,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新型显示器件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围绕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基金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大力支持PDP、TFT-LCD、OLED等产品领域和玻璃基板、显示光学膜、背光源、模组、工艺水平等关键环节,安排项目89个,安排资金3.68亿元。在基金的支持下,我国已形成包括液晶显示产业、等离子显示产业、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产业,以及玻璃基板、贴膜、镀膜、切割、清洗等配套产业在内的较完整产业链,带动了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以北京京东方、四川长虹、彩虹集团为龙头,初步培育形成了我国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

2.TD-SCDMA产业链逐步建立

基金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支持了TD-SCDMA项目88个,安排资金2.28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2亿多元,涵盖芯片、操作系统、终端、测试仪器仪表、无线直放站、天线、验证平台、基站接入设备等,推动形成了完整的TD-SCDMA产业体系,为TD-SCDMA大规模试商用和正式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并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做了前期准备。

大唐、华为、中兴等企业推出了TD-SCDMA全套系统和多种终端产品,推动了TD-SCDMA的普及应用。截至2010年年底,国内TD-SCDMA基站总量达62.3万个,有524款TD终端获得进网许可证,TD用户数超过2000万户。

3.发光二极管(LED)产业快速发展

基金投入资金5900万元,累计支持20个项目,以进行LED芯片制造、器件封装、荧光粉及检测设备、仪器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LED产业标准研究制定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公共服务。

厦门三安光电、杭州士兰、上海蓝光等企业,开发出图形衬底、表面粗化和透明电极等一系列关键工艺,LED器件发光效率突破100 lm/W技术大关。晶能光电以南昌大学为依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外延生长技术,器件量产光效达90~95lm/W。厦门华联、宁波升谱、佛山国星、东莞勤上等封装企业封装的器件在稳定性、ESD指标、衰减幅度、一致性等方面均具有卓越的性能,产品成功应用于指示、显示、景观照明、液晶屏背光源等领域,正在向商业照明、通用照明等领域延伸。

4.太阳能光伏技术、设备实现重大突破

基金围绕电池及专用设备、硅材料生产及循环利用等重点环节持续投入,累计支持26个项目。我国已基本掌握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工艺技术,制造设备国产化率超过50%,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形成了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无锡尚德、保利协鑫、浙江正泰等企业在高效太阳能电池、万吨级多晶硅生产、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取得突破,成为国际知名企业。

5.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基金着力支持MOSFET、IGBT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带动,我国自主研发的MOSFET、IGBT芯片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采用IGBT、MOS-FET、FRD的变频器、电焊机、各种电源、LED照明等装置的产业化也有了显著进展,对我国节能减排、两化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嘉兴斯达解决了IGBT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完善了PDP产业链,打破了国内在高压变频和风力发电领域IGBT核心元器件完全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6.计算机产业加速升级

基金重点支持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高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以提高国内企业的设计、研发和生产能力。在基金支持下,国产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得到有效提升,联想公司稳居国内市场第一,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0%。

浪潮、曙光、联想等单位研制出运算能力超过万亿次的高端服务器并实现产业化,有力支撑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7.数字视听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基金在数字视听领域支持了156个项目,安排资金3.43亿元;支持了AVS标准及产品、音响技术及产品、视像技术及产品、数字电视标准及产品、数字音视频技术及产品、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等领域。目前,AVS已经打造出从AVS编码器到AVS解码芯片、从终端整机到前端系统的完整产业链,并已实现大规模商用,加快了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三网融合。

海信、高斯贝尔等企业与地方广电企业合作,开展了数字家庭试点,推进了数字家庭制造业与运营业的合作。

8.信息安全产品体系不断健全

基金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类项目,支持了165个项目,共投入资金2.96亿元,支持了信息安全软件、信息安全芯片、信息网络安全等领域。防火墙、防病毒、防入侵、身份认证、网络隔离、安全审计、可信计算、备份恢复等领域取得较大技术突破,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国产杀毒软件占据国内杀毒软件市场份额的70%以上,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信息安全产品体系。

天融信的网络卫士防火墙连续多年在网络安全产品市场上保持占有率第一。启明星辰的信息安全一体化集中管理系统提升了国内信息安全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9.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速

为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紧密结合,基金坚持与“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评选”相结合,支持了15个项目,投入资金3000万元。基金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知识产权保护较好的项目,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使电子信息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三)把握产业规律,扶持自主创新主体

1.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挥牵引作用

基金选择9家重点龙头企业,支持资金达7.09亿元,对带动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华为、中兴成长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分别位居全球通信设备供应商的第三位和第五位。联想集团国际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占有率提升至10%。大唐集团的技术研发为TD-SCDMA及TD-LTE大规模应用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撑基础。海信集团在大尺寸液晶电视用LED背光模组技术开发领域形成了自主核心技术和相关算法,突破了国外专利封锁。TCL、京东方、长虹集团和彩虹集团分别在液晶面板、PDP模组和平板玻璃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完善产业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坚力量的电子百强企业中,有半数以上曾得到电子发展基金的支持。

2.扶持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小企业数量多、创新活力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往往从中小企业萌芽的特点,以及产业分工日趋深化的趋势,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专、精、特、新”型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在基金的支持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快速发展。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信息技术企业中,分别有41家和18家获得过基金支持。

实践证明,调整优化基金支出结构,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内在规律,有利于加快建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四)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基金重点支持了产业集中地区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并加强了对研发中心、创新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逐步由制造集聚走向研发、制造集聚。

基金支持了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支撑平台和18个地方平台的建设,涵盖共性技术支撑、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业投融资等企业亟须的多类服务,推动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基金支持建设了21个面向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租用、MPW服务、封装测试、IP核评测等服务。

基金还投入4500万元,在音视频、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数字视听等领域支持了32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基金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发展,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与创新发展。

(五)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基金坚持以用兴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注重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支持了一批应用电子研发及信息技术应用项目,提高了电子信息产业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

基金支持了51个工业软件和应用电子产品研发项目,并通过倍增计划支持了钢铁、石化、建材、煤炭、重型装备、机械、汽车、飞机、纺织、制药、食品加工等行业204个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行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加快了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了电子信息产业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

基金围绕农业机械改造、农田水利灌溉、农业信息监测等需求,支持了一批服务于“三农”的产品研发,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各个环节,在满足农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需求、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基金支持了维哈柯、蒙古等语言文字软件的开发及产业化,有力支持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在保护民族文化、缩小经济差距、维护地区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一五”期间电子发展基金管理成效明显

多年来,基金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作用得以发挥。

(一)规章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7年,财政部和原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对相关工作流程予以明确,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验收办法》配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规章体系。

(二)网上申报的工作方法实现创新

为贯彻政务公开要求,方便企业申报,提高基金管理工作效率,在基金管理工作中,充分使用专门网站,使指南发布、项目申报、基金管理等都能通过网络进行。

(三)项目的追踪问效不断得到加强

相关部门在专家评审、项目验收等环节进行了创新,提高了决策科学性,加大了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进一步推动了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有效地保障了财政资金的高效安全使用。

(四)资金使用方式不断探索创新

基金自1999年起开始探索创业投资新模式,拿出部分资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对企业进行支持。目前,基金已投资31个项目,投资金额达3.56亿元,取得了数倍的资金回报。截至2010年年底,基金投资实际回收本金、股权转让增值收益和分红收益共计7.70亿元,投资余额股权估值约6.43亿元,合计14.13亿元,增值2.97倍,开创了财政资金按基金管理,以创投方式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基金投资的6家创业企业分别在纽交所、NASDAQ、深圳中小板上市。使用方式的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了电子发展基金的使用效果。

(五)带动地方配套投入

通过对各地申报基金项目的资助,激发了地方政府加大投入的积极性。近年来,许多省区市设立了地方专项配套资金,管理办法也逐步同电子发展基金接轨。初步统计,2006—2010年,基金共带动地方资金投入超过40亿元,充分发挥了电子发展基金的引导带动效应,使基金的作用成倍放大。各地主管部门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调控能力明显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各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