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们误读的世界》一书是我从2001年开始到驻外使领馆工作10余年里陆续写成的。10余年的驻外经历既使我了解了许许多多我原来不了解的东西,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也纠正了我不少对世界的误读。对世界了解不够,对世界产生误读并非我一个人;对世界了解不够,对世界产生误读也并不奇怪。我想,如果我写的东西结集出版,能帮助读者增加对世界的了解,减少对世界的误读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2000年,我调入外交部。此前,我曾先后在医药公司、进出口公司、工业集团公司等企业工作了17年,在高等学校工作了13年,在湖南省委机关、省二轻工业厅工作4年。调到外交部后,我曾先后出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首席馆员,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外交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兼外交部党校教务长,中国驻津巴布韦共和国大使,中国驻苏里南共和国大使。2013年3月起至今,任中国驻旧金山大使衔总领事。
10余年来在五国五馆的履职经历,使我有幸亲身感受了“五种文化”:在埃及体悟到了“圣感”文化即阿拉唯一,阿拉神圣,了解到了穆斯林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到麦加朝圣,能喝上麦加的圣水,以出任圣职为荣,为了真主不惜圣战;在印度感受到了“苦感”文化,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人受苦越多,离神越近,来世越幸福;在南部非洲津巴布韦体验到了“悠感”文化,感受了南部非洲黑人对工作的悠哉心态,对性事的随缘心态,对财富的分享心态,对自然的依恋心态,对恩怨的超越心态,对死亡的淡定心态;在拉美苏里南和在美国旧金山,感受到了“罪感”文化:人人生来有罪,所以必须通过忏悔和赎罪来减轻自身的罪,从而得到心灵的安慰。由感受国外不同的文化,更加理解了我们中国人的“乐感”文化。“乐感文化”说是李泽厚在1985年春于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讲演中提出的,收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后来在《华夏美学》中又有所发挥。“乐感”文化乐天知命,不相信有来世,没有人格神,对人的终极关怀没有各种神灵导引,因而注重当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莫使金樽空对月”,容易追求及时行乐。
“从古代到今天,从上层精英到下层百姓,从春宫图到老寿星,从敬酒礼仪到行拳猜令(‘酒文化’),从促膝谈心到‘摆龙门阵’(‘茶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性、健、寿、娱,都展示出中国文化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本体特征。”“乐感”文化还强调实用理性,导致中国人最讲实用,最讲实际,最讲实惠。这种讲实用、讲实际、讲实惠,使中国人具有灵活变通的性格,而不会死板固执。这种灵活变通,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圆”,要求我们为人处世尽量做到圆融、圆满。
对世界不了解或了解不够都有可能产生对世界的误读。我曾误以为可以用“差”“穷”“杂”“乱”“脏”“热”等六个字来概括印度,常驻印度的经历却使我认识到:印度再差,全民医疗免费已实行了几十年;印度再穷,其公立教育事业事实上却几乎是全民免费;印度再乱,没有发生过中国十年“文革”这样全局性、长期性的动乱;印度再腐败,却没有吃喝风,因一半以上的印度人是素食主义者,越是高种姓,越吃素;印度没有公车腐败风,因官员的车几乎都是国产车;印度没有买官卖官风,因官员基本上是选举产生的;印度官场没有铺张浪费风,即使是印度邦长、部长这样的高官,办公室也只有电风扇,没有空调。印度实际上是一个穷而不苦,杂而不乱,脏而不病,闹而不喧(当然还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急等现象)的国家。印度老百姓幸福指数很高,据报纸报道的民意测验结果,百分之八十几的印度人选择来生还当印度人。我曾误以为非洲很热,常驻津巴布韦才知道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南非等都是世界上气候宜人的国家之一。我曾误以为美国完全是花天酒地、铺张浪费的花花世界,常驻美国才发现美国还有另一面。美国人有的地方很“抠门”,例如,没有一个官员请我吃过一顿饭,我请旧金山市长吃饭,剩两块红烧肉,重量不到一两,人家还打包带回去,说是不能浪费。
对世界了解不够不等于对世界的误读,但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愿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以减少我们对世界的误读。
袁南生201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