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体育及阳光体育研究
- 夏青
- 1630字
- 2024-12-22 07:48:05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自我监控文献综述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摘 要: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几年的关于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与自我监控方面的文献,从自我监控的内涵,关于运动员自我监控理论的不同释义、内容及结构,不同研究范畴关于自我监控能力的差异性研究(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运动水平差异、个性心理及心理动机差异)、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研究的价值及意义等方面展开综述以及包括对于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研究的现状、原因及价值、自我监控能力的结构、锻炼的方法方面的综述,最后总结了关于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以期能对乒乓球运动员在自我监控方面给予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促进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乒乓球;自我监控;自我调控;运动员;训练;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朱彩云(1984~),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鉴于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的文献资料较少及对于“自我监控、自我调控、控制、自控”等概念的用法没有统一定论,故在文献搜索中分别用这个几个关键词进行了查阅,并认同基本涵义相同。本文主要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馆藏的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将获取的重要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这些资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自我调控进行阐述。
1 近几年自我监控理论研究概况
1.1 自我监控的内涵
张大超在《运动训练过程监控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一文中对监控内涵或外延进行分析,依据信息论和控制论,把概念界定为:监控,就是监测和控制、调控,是一定的行为主体为达到某一目标或为完成一定任务,通过对确定的行为对象———客体(人、计划活动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不断监测、检查、监督,获取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提出调控信息,控制或不断调整客体行为,从而达到既定目标或完成既定任务的活动过程。
刘微娜、刘学涛认为,自我监控是监控的一种主观形式,是一种监控主体与监控对象为同一客观事物的监控。人类的自我监控实质上属于人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宋耀武、齐冰在《自我监控研究的新进展》中表述自我监控是在元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Flavell)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他认为元认知监控也叫自我监控,它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刘萍娄虎在《自我调控理论及其在篮球训练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自我调控是指为达到自我设置的目标,根据表现的回馈而有计划逐步调整自己产生的观点、感受和行为。自我调控的回馈循环线划分为3个阶段,即预想阶段、表现控制阶段和自我反省阶段。
1.2 关于运动员自我监控理论的不同释义、内容及结构
马德森在《优秀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测评结构模型》研究指出:“自我监控就是主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自我控制能力是运动员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及比赛的全过程中,为了保证训练和比赛的效果,达到训练和比赛的目标,对自己的形象、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并根据外部情景因素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李琳等认为运动员的自我监控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及比赛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调控的过程。李强韩玉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我监控量表的修订与检验》指出:“运动训练的自我监控是为了保证训练的效果,达到训练的目标,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调节的过程。”认为该过程包括训练者对自己训练活动的事先计划,在对训练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以及在前二者基础上对训练活动的自我修整三方面。
倪金福的研究表明,运动训练自我监控理论从动态过程来看内容分为4类:(1)在进行运动训练之前,分析训练任务与环境条件,树立训练目标,并据此安排运动训练步骤和选择运动训练方法;(2)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监控运动训练进程,反馈、调整训练行为;(3)训练活动结束之际,检查、评价训练效果,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4)训练活动结束之后,对训练活动进行总结性分析与评价,并作为以后训练活动的理论基础。
马德森通过调查分析编制了优秀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量表,经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因素分析等方法,对优秀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测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优秀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测评结构包括3个二阶因子和由34个项目组成的10个一阶因子,其中3个二阶因子控制能力、调节和认知能力;10个一阶因子包括情绪控制、行为控制、延迟满足、适应性、应变性、人格特征、注意、观察、思维和评价。
1.3 不同研究范畴关于自我监控能力的差异性研究
1.3.1 性别差异
关于自我监控性别差异的研究不多见。李政云(2001)对200名初一新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女生的自我监控能力高于男生,二者差异十分显著,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我监控都存在着性别差异。李琳、毕海波侯明欣在《跳高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文中针对男女运动员的自我监控的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女运动员在各维度上都较男运动员高,而且在总分水平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的脑部相对于男性成熟较早,女性在人格特征上更加细心,更经常地内省以及女性主观努力的程度更强等。
1.3.2 年龄差异
傅金芝、符明弘在《中小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在董奇、周勇研究的基础上,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为被试,进一步验证中小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逐渐增加,但发展速度有所不同,从初中到高中总体上增加幅度较大,具体到各维度上,增加速度也不同。沃建中、林崇德的研究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停顿次数、悔步次数与注意次数越来越少,也就是说自我监控能力逐渐提高,而加工速度越来越快。可见,加工速度的变化与自我监控能力的变化具有一致性,速度的变化是受控于自我监控的,速度越快,说明自我监控能力越强。
1.3.3 运动水平差异
李琳、梁承谋在《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为了考察不同水平运动员在自我监控能力上的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水平运动员在执行性上存在差异。不同水平运动员在执行性上的差异。差异的主要来源还存在着国际级健将与其他等级运动员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不同。国际级健将是我国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他们优异成绩的取得与其在训练和比赛活动中控制自己去执行计划,排除干扰是分不开的。程静静等的《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健将级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好于一二级运动员,其自我监督能力较强。这提示教练员要想培育出最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自我监控能力的执行性纬度上进行着重的培养,而运动员自身也要加强其意志品质的训练,学会控制自己,排除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困难和干扰去执行训练和比赛计划。
1.3.4 运动员个体性格及心理动机差异
一直以来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格是影响自我监控的因素。李琳等的研究发现,开朗、活泼外倾向性性格的运动员自我调控能力强,具有达到优秀运动员的潜质。他们在自我监控的方法性和补救总结性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能够在训练比赛活动中讲究策略,选择并采取合适的训练和比赛方法,在训练比赛后思考和总结训练比赛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的训练比赛采取补救性措施。倪金福的《试论运动员运动训练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有关研究表明;(1)为应付检查或考核等表面型的训练动机不利于训练自我监控的发展,在这类表面型训练动机的支配下,运动员的训练消极被动,自我监控训练水平低。而有积极运动兴趣、追求运动情趣和训练成就等深层训练动机则有利自我监控水平的提高;(2)倾向于把训练活动与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的内控型可能比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外控型更有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3)对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运动训练活动的自信程度(即自我效能感)则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训练自我监控的重要内部制约因素,它直接影响运动员对训练行为的监控、管理。
这些研究结果都可以作为乒乓球运动员自我调控能力研究的间接经验。
1.4 运动员自我监控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李强、韩玉认为,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进行自觉监控,直接制约着训练和比赛的顺利实施和科学训练水平的提高。学会运动训练的自我监控是优秀运动员必备的重要心智素质,是实现科学训练的重要前提。
倪金福认为,自我监控在运动训练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效果,而且还关系着运动员能否养成科学训练的良好训练习惯。自我监控作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在个体心智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会运动训练的自我监控是优秀运动员必备的重要心智素质,也是实现科学训练的重要前提之一。
仲宇等运用教学实验法对33名大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结果表明,自我监控教学在游泳技术学习中的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并提出自我监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注重讯息策略是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前提,动手和动脑结合是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本质。
2 关于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研究现状
2.1 关于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研究的缘起和价值
胡源鑫在《乒乓球赛中运动员自我心理调整初探》一文中指出:“运动员在比赛中没有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水平,这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有的运动员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水平发挥不稳定,易大起大落;有的运动员一上场比赛就紧张、放不开,越怕输球越输球;有的运动员缺少大赛的锻炼,临场经验不足,眼看能赢的比赛却反胜为败;又有的运动员意志薄弱,顽强拼搏精神欠缺,一旦比分落后,就一败涂地。”实践证明,一个具有良好自我监控能力的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会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能减缓和消除疲劳、竞赛焦虑和心理压力,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说明亟待需要针对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进行研究。
2.2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结构及培养锻炼的方法与手段
刘薇娜、周成林在《目标设置对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准确率及自我调控能力的影响》中对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结构各维度进行因子分析,自我监控维度中累积贡献率达90.0007%的3个主因子分别为信息因子(其载荷主要集中在意识性、执行性和反馈性3个维度,贡献率为34.271%)、自控因子(其载荷主要集中在准备性和总结性两个维度上,贡献率为26.679%)和对策因子(其载荷主要集中在计划性、方法性和补救性3个维度上,贡献率为29.057%)。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乒乓球运动员自我调控能力的结构是由信息加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对策应变能力构成。这为提高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的训练提供了客观指标[4]。
刘薇娜、周成林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目标设置后,运动员自我监控维度中的准备性、意识性和执行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在计划性、方法性、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和总的自我监控能力方面提高的幅度更大。这一结果表明,目标设置训练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假设。目标设置训练能较好地促进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
董奇(1996)等人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5条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寓于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在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上,董奇等人认为,可具体概括为5个主要环节:(1)明确阐释自我监控活动的含义和意义;(2)自我监控过程的心理示范;(3)自我监控知识的直接指导;(4)基本技能的规程化训练;(5)保持与迁移——练习、实践与反馈。
运动心理学上自我监控能力指善于支配和控制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周映春、陈贵奇、刘兴鹏在《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文中总结了教练员针对乒乓球运动员制定的自我控制训练: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气质和神经机能)的影响外,还与后天的教育、训练有关。(1)帮助队员分析急躁情绪不加控制所造成的后果。急躁情绪不但解决不了任何技术上的问题,反而容易导致失败;相反,若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则能使头脑冷静地分析,周密地思考,快速地反应,往往在比赛中能挽回败局,夺取胜利;(2)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后,有意识地变换训练内容,要求运动员迅速通过意志努力,随时分配和转移注意力,提高调节能力;(3)安排运动员在外界干扰比较严重的环境下进行训练,以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4)例举著名运动员在这方面经历的沉痛教训和成功经验的赛例;(5)在训练和比赛中注意队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及时地用手势和语言引导他们冷静下来;(6)必要时采取有效的处罚和奖励措施,使队员感到必须具备自控能力,才能在重大比赛中遇到不顺利和困难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冷静地考虑战术,力争改变场上不利局面。
倪金福总结在运动训练中不仅应当重视指导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的自我监控,并以此促进运动员训练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应当重视从运动员个人与环境方面入手,采取科学、实用的方法。在日常运动训练与竞赛中,引导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充分发挥主动性,鼓励和启发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的自我计划和调整,掌握自我监控的有关策略,不断提高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自我监控水平。
3 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 通过整理现有的文献资料,发现对于自我监控及运动员自我监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针对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发、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但是针对运动员比赛过程中自我监控机制及乒乓球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自我监控的研究较少,在研究该领域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时可以广泛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他运动项目的自我监控能力训练比赛方面的经验。
3.2 要进一步探索乒乓球运动自我监控的机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随着自我监控理论成果应用的更加广泛和不断深人,必然会给理论研究提出更多的问题,诸如乒乓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自我监控的生理、心理机制等。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地去探索与寻求新的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不仅为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且为运动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探索更高效、可操作性强的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培训方法。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还要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理论研究丰富的同时,不断地进行运动实践研究,尤其是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实践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永杰,樊兆华. 浅析乒乓球规则的演变对少儿乒乓球技术与训练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13(1):75.
[2]王勇,姜涛. 浅谈计分办法和发球规则改革对乒乓球运动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1,17(4):35.
[3]张大超. 运动训练过程监控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2).
[4]刘微娜,周成林. 目标设置对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准确率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7(1).
[5]宋耀武,齐冰. 自我监控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4):3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