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体育及阳光体育研究
- 夏青
- 79字
- 2024-12-22 07:48:05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湖北 枝江 443200)
摘 要:本文对体育课堂教学主要环节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须做到目标合适、内容精炼、方法优化、调控得当、评价有效。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张敏(1965~)。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现象。首先是运动技术教学的淡化,重健康轻技术,乃至不教运动技术,运动技术受到冷遇;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泛化,一些不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劳作、魔术等内容被引进到体育课堂;再次是教学的形式化,把“自主”变成“放羊”、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探究学习被泛化;最后是教师使命的缺失,忽视教师的引导性、廉价的表扬等。上述种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前 言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是否进步和发展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技艺性”“情意性”“自然性”和“人文性”的特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从“技艺性”特点上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规定的运动技术,并通过多次练习和实战演练获得运动能力的发展。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从“自然性”特点上看,学生是否承受了适宜的运动负荷。只有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才能对学生的机体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从“情意性”特点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是否得到培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效的教学一定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有效教学必定既要促进学生当下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从“人文性”特点上看,学生是否得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协调发展。
2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 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具有定向功能、强化功能、适应功能和评判功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2.1.1 教学目标应面向全体,突出全面
有效的教学目标设置应面向全体学生,定位于发展学生的体育潜能,使每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而不仅仅只是面向少数体育精英;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技能和体能发展的同时,提高运动兴趣,形成运动习惯,从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既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也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对一节体育课教学而言,5个方面的目标面面俱到是不切合实际的,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2~3个方面的目标,只要能充分体现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即可。
2.1.2 教学目标应具有适宜的难度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应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如果设置的目标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不了或学生不需要努力就能轻松完成,都会使教学陷入无效和低效的境地。要设置有效的目标,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运动基础、学校教学条件和自己运动特长,防止设置目标时出现完全按照体育教材和参考书进行设定,目标设定过高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运动能力估计有较大的偏差等现象。
2.1.3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授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能够做的或通过不断地练习确定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学目标过大、不明确则落实不了,教学目标含糊、不具体则影响授课的质量。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4个要素,即谁(教学对象)、做什么(完成的行为)、做到何程度(行为水平或可接受的行为标准)、在什么条件下(完成行为的条件)。
2.2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内容选择恰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否则教学过程便不能深入,导致教学的低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以下3点。
2.2.1 教学内容应有体育学科特点
运动技术的传授是体育课程的鲜明特点,运动技能领域是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要领域,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忽视运动技术,要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改造、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等手段,让运动技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小学运动技能的内容要基础化,以简单动作、简单组合和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初中运动技能的内容要基本化,以基本的运动技战术为主,提高学生运动兴趣;高中运动技能的内容要专项化,以学生的选项为主,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和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2.2.2 教学内容应有合适的难度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以及我国传统教学中“跳一跳、摘果子”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选择有合适难度和较强锻炼价值的教学内容。
2.2.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应慧眼识珠,开发挖掘出既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又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锻炼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的优化应注意以下4点。
2.3.1 感知、思维和练习活动紧密结合
体育教学首先是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示范和生动简明的讲解刺激学生的感官,然后通过学生反复思维和练习来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的过程,即感知、思维与练习3个环节紧密结合的过程。其中,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练习是结果。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只注重学生的身体活动,而忽视学生感知和思维参与的做法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2.3.2 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动作技能的形成有其特有的规律,一般都要经历3个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的阶段、改进与提高阶段和运用自如阶段。教学要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采用与3个阶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较多地采用示范与讲解法;在改进与提高阶段,较多地采用练习与纠错法;在运用自如阶段,较多地采用竞赛法。体育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地安排教学顺序和组织教法,促进不同阶段之间的顺利过渡,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3.3 保证适宜的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
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身体素质必须要有量和强度作保证。而在体育课堂上反映量和强度的指标就课的密度和负荷。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安排好课的密度和负荷,处理好运动与休息的合理交替,以保证学生有效发展。全课平均心率、全课平均练习密度、课的心率常态曲线三项是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常用评价指标。一般而言,全课平均心率最佳区间值为120~140次/分,全课平均练习密度一般值为30%~40%。
2.3.4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遵循青少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可多采用“三化法”(教学内容故事化、教学用语儿童化、学习动作形象化),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可多采用“二化法”(游戏化、竞赛化),初中的体育教学要突出兴趣化、竞赛化、技能化;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更特长化、方法化、人文化和终身化。
2.4 调控得法、得当
人们常说教学有方,就是对课堂控制得法、执教调节得当。体育课堂教学具有干扰因素多、组织形式多变、学生情绪波动大及运动技能差异明显等特点,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导作用。教师得当而有力的调控,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2.4.1 有效调控教学组织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活动,学生活动范围大、相互交往频繁,要求教师对教学组织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以节省时间,增加练习密度,保证课堂秩序,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在课的开始和组织某一练习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和练习要求,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当怎样做等。建立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严密组织的有效方法,教师对上课集合的地点、集中方式、上课的基本程序、学生练习的基本顺序等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能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模式养成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4.2 有效调控教学容量
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练习的生理负荷进行调控。教师课前的设想和学生在课中的表现常常是不一致的,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发展,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容量,如调整练习内容、增减练习次数、变化组织方式等。
2.4.3 有效调控教学时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分配组织、讲解、练习所用的时间。讲解要精要,突出重点。有的教师上课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讲解的时间过长,势必导致学生练习时间减少,影响学生技能和身体发展的效果;也有的教师在课上只让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练习,忽视了必要的知识技能传授,就会使锻炼的因素不恰当地增大,把教学课变成训练课。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学生在没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盲目的练习,势必会影响练习效果,无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5 评价及时、有效
在体育课堂中,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中的表现是显性、好观察的,学生对动作掌握的情况也是可及时评价的。如果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评价,学生对正确的动作就不能得到肯定强化,对错误的动作也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及时、有效的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环节。
2.5.1 对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在掌握动作技术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动作,需要教师加强指导与帮助,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运动基础,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动作掌握得好,给予表扬,提供展示的机会。动作掌握不到位,教师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明确指出学生改进的地方,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动作,提高学习效果,如有针对性的示范、提供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等。
2.5.2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学生的情绪是否良好、学生的体育学习观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表现的细微变化,找出引起变化的原因,抓住时机,及时评价引导,让学生保持健康的情感状态,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的有效是相对无效和低效而言的。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环节优化设计、对教学过程有效调控、对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对学生学习表现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1]莫磊,赵建强.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J].中国学校体育,2007(10).
[2]张吾龙,张艳芬,郝志风.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