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体育及阳光体育研究
- 夏青
- 2079字
- 2024-12-22 07:47:53
浅析学前教育中武术的传承意义和开展模式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第一环,其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增强民族体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武术作为一项富含民族文化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于学前教育的意义可见一斑。而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武术运动,由于其受众的特异性,使得幼儿武术迥异与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呈现其特有的开展模式。本文旨在探析学前教育中武术的传承意义和开展模式,以期对幼儿武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学前教育;武术;传承意义;开展模式
作者简介:王大帅(1986~),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教学。
1 幼儿武术传承的意义
1.1 幼儿武术传承的文化意义
当今随处可见众多幼儿练着跆拳道、学着韩国语、渴望得到韩国跆拳道协会颁发的段位证书,这些表象的背后隐藏的文化效应已显而易见,幼儿由体育项目的崇拜逐渐转移到民族文化的崇拜上来,或许这就是中国流行的所谓“韩流”现象的起点。
民族文化的传承体系包括幼儿、小学、中学、大学、成人、老人、职业和社会等环节,其中幼儿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整个传承系统的基础,其重要性犹如水之源、木之本,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幼儿的民族文化传承通过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目的不是造就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而是通过武术为幼儿提供一条切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技艺;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感。
1.2 幼儿武术传承的健身意义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对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但是,近年来在小学生入学体检评估时发现许多儿童在身体力量和协调能力方面发展异常,身体运动能力较差,行为缺陷日益严重,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发生,普遍存在体重过重或过轻的问题,且体质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如任其蔓延下去对幼儿的一生将产生严重影响。以上的种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缺乏运动造成的。
大量实践证明,幼儿参加武术运动可以促进其感官、智力、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进而改善幼儿行为异常,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增强幼儿体质,开发幼儿心智,为幼儿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儿武术教育的特点
所谓“幼儿武术教育”是相对于“竞技武术教育”提出来的,幼儿武术教育是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幼儿进行的武术教学活动。
2.1.1 生理特点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生理机能不断发展,体重、身高增长快,但肌纤维较细,肌肉收缩力较差,易疲劳,同时机体新陈代谢旺盛,所以恢复快。神经系统方面,神经细胞容积增大、纤维快速增长,大脑皮质的调节作用有了初步发展,抑制过程远弱于兴奋过程的状况逐渐改善,但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还不够完善。根据以上生理特点,幼儿可以进行一定强度但时间不长的简单武术套路练习。0~6岁的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动作发展的敏感时期,此时进行武术练习,可以提高机体动作的协调性和促进各项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
2.1.2 心理特点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抑制过程远弱于兴奋过程的状况逐渐改变,尤其是在第二信号系统(词语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发展之后,借助词的作用可以形成更为复杂的条件反射,这便成为幼儿心理日趋复杂化的生理基础,此时幼儿对自我认知、情感认知和社会认知的需求日益旺盛,在这个时期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可以塑造幼儿人格、形成民族认同,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即使日后发现了再弥补也总会留下补过的痕迹。可见,幼儿时期进行民族文化启蒙教育对幼儿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2.1.3 教学特点
幼儿武术教育目前还处于武术教育的“角落”地带,但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武术的开展也进入了起步阶段。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学习武术技术、遵从武术礼仪、传承尚武精神,达到体悟民族文化、锻炼身心和形成人格的目的。其特点有强调礼仪,注重文化传承;形式多样,重在兴趣培养;结合幼儿特点,制定相应内容;安全第一,重在预防。
2.2 幼儿武术的开展模式
当今开展幼儿武术要结合时代特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既不能将传统的武术教育体系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也不能一提到传统就视为陈旧的、过时的东西,要经过梳理、归纳、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技艺中优秀、健康、有益、美好的东西继承下来,以发挥对当代幼儿的教育作用。当今开展幼儿武术的目的不只是学会技能和体会乐趣,而是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传承文化、锻炼身心和形成人格。因此,幼儿武术的教育体系可分为:第一,“心技”,即心技智力的开发,传承的是武术人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武术精神。当前由于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每个幼儿都被家长视为一个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就像是温室中成长的花朵,缺少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如任其发展下去对幼儿以后的人生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心技”主要通过武术比赛和武术训练培养幼儿坚忍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第二,“礼技”,即传统礼仪的教育,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崇礼尚德、谦让宽厚的民族精神。现代社会,虽然经济发展了,但对下一代的礼仪教育却令人堪忧,以至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通过社会、网络、不良书籍等渠道沾染了许多不良恶习,严重影响了幼儿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幼儿通过参与武术练习,接受武术课堂礼仪、武术段位礼仪、武德教育等教育形式,从小培养幼儿尊敬师长、团结同辈、爱护晚辈的礼仪观念,促进幼儿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第三,“体技”,即技能技艺的教授,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技艺。由于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幼儿的体质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幼儿武术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原理和规律,通过开展武术游戏、学习武术操、练习武术基本功等内容,达到锻炼肌体反应、提高身体协调性、增强动作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最终有效提高幼儿的体质,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表1)
表1 幼儿武术开展模式
幼儿武术开展模式中的心技、礼技和体技这三部分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交叉使用,考虑到幼儿喜动不喜静的特点,可以利用体技教育为主线,穿插心技和礼技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2.3 幼儿武术教学的方法
幼儿武术教学由于其受众的特殊性呈现出独有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遵循3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幼儿感受武术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幼儿产生学习兴趣推广民族体育”“有利于幼儿参与武术活动强健幼儿身心”。
首先,幼儿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控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具体表现为课程前期注意力集中,课程后期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学程序应缩减为开始——基本——结束三部分。此外,根据各部分节奏的快慢加入相应的武术音乐促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紧跟课程节奏。其次,根据《幼儿园教育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指导精神,幼儿武术教学可以结合武术游戏、幼儿武术操、幼儿武术套路、情节故事、武术道具等增加趣味性,吸引幼儿参与。再次,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差,而武术教学中专业术语较多,因此幼儿武术教学的讲解应遵循形象化、生活化的原则,运用儿童语言、成语、童谣、儿歌等形式进行讲解,使幼儿易于理解。最后,课堂中引入“情景教学法”以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设立主题——使幼儿进入某种情境——教给他们技术——引导他们复习,通过表扬或小奖品的鼓励保持所设定的这一情景,直至完成教学。
3 结 语
幼儿武术的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幼儿体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幼儿群体的特异性,造成其教育特点、开展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既不同于竞技武术也不同于传统武术,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因此,开展幼儿武术既要继承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中适合幼儿武术发展的部分,又要考虑到幼儿武术自身的特点,研究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开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武术教育。
3.1 轻竞技性。在竞技武术的教学中“唯竞技论”这一观念从未改变,这是与其教学目的相适应的,而幼儿武术教育的重心在于调动千百万幼儿参与到武术的学习中来,使孩子们通过接触武术喜欢上这项运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武术打下生理、心理基础,其重点在培养兴趣,因此应轻竞技性。
3.2 重礼仪性。武术作为中国的文化,是一种重视传统礼仪的体育项目,众多的优秀传统礼仪在幼儿武术教学中要以武术课堂礼仪、幼儿武术等级礼仪、武术比赛礼仪等形式体现出来。让幼儿通过切实的遵守礼仪规范形成尊敬长辈、团结同辈、爱护晚辈、尊重对手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3.3 增趣味性。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教学中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缺乏对幼儿的吸引力,应通过多媒体设备、武术道具、教学音乐等方式与武术教学相结合增加趣味性。
3.4 注重宣传。幼儿武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幼儿园、幼儿家长、幼儿对武术的认识还停留在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和影视作品等方面,对于幼儿武术还不甚了解,尤其是幼儿家长由于知识结构的差异对武术的认识残次不齐,幼儿武术工作者要科学地进行宣传,以推动幼儿武术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金龙,王晓刚. 婴幼儿的体质评估和运动健身方案[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马艳,虞定海. 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92-94.
[2]秦丹妮. 论幼儿武术操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0(1):64-65.
[3]吴晓陆. 武术套路学习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29):61-62.
[4]胡乙军,王丹琴. 德国的运动幼儿园[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12):48-50.
[5]费战斗. 论幼儿园教育中体育的地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81-83.
[6]王淑琴,郭丽璟,王英英. 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创新设计[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