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体育及阳光体育研究
- 夏青
- 627字
- 2024-12-22 07:48:06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及实现路径探析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体育课程文化自觉是对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体育课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过程,体现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文化意识、开放的体育课程文化胸襟、鲜活的体育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体育课程文化品质。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主要路径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寻根、国际体育课程文化理解和本土体育课程文化生成等。
关键词:体育课程;文化自觉;路径
作者简介:陈少青(1980~),博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课程是教学论发展的基石和教学依存的范式,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以来,学者们对课程的关注和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尤以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为里程碑,将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对课程文化的研究旨在揭示课程活动的内部过程,指向成功的课程发展和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体育课程方面,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课改一直在争议中进行,在“多元”“多样”的目标价值取向下,课程目标被批存有本末倒置和顾此失彼的问题。从课程文化自觉的视角剖析体育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及自觉途径,审视体育课程文化的内涵和范畴,是对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体育课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过程,这无论对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本身的繁荣与创新,还是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推进与反思,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体育课程文化的内涵
体育课程文化是一种亚文化,课程价值观是体育课程文化的核心要素,贯穿于整个课程文化,是课程实践的灵魂,决定着体育课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在实体要素方面,有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场馆设施等;制度要素方面的有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小队教学等;观念要素方面的有教学民主、学生中心、知识、技能中心等。学生是体育课程文化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年龄特征,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种族、社会阶层,各地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又是迥异的,故此形成了独特的学生亚文化,学生亚文化涉及学生族群文化、学生阶层文化、学生性别文化、学生同辈文化等。对于体育课程知识,主要包括如何选择体育课程知识以及选择何种体育课程知识。教材是体育课程知识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的编制、审定、出版、发行、选择和使用等。体育课程反映的是一种主流体育文化,透过教科书的诸多环节,体育课程的主流文化特征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
体育课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存在,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育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和特征,是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二是体育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是一种文化形式。体育课程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体育课程文化是一种教育学化与人学化的文化。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文化自然就是学校教育中人群的生命与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是一种深深打上教育学烙印的文化,一种教育学化的文化。
综上,体育课程文化在是一种精神财富,它不仅表现为体育课程意识、体育课程思想、体育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识形态,而且表现为体育教学所创设的体育课程制度、体育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
2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和范畴
根据费孝通先生关于文化自觉的定义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历史过程、在生活各方面的作用,也就是它们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面他化”,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构建新的文化语境。
文化自觉思想为我们研究体育课程提供了新的认识论视角。体育课程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表达性的、规范性的概念,体育课程文化自觉是人们对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理性认识,是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体育课程文化的转型、取舍、选择和改造的自主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时代。体育课程文化自觉具体表现为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的一种价值取向,并将其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实际上,体育课程文化自觉就是体育课程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在追问体育课程存在的合理性,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询,以现实中的人作为理性的向度,展现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是课程文化在变革中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建构,体现为人在体育课程研究和实践中的求真、求善和求美的精神追求。
2.1 主体的体育课程文化意识
主体性的体育课程文化意识主要是指体育课程本身是一种具有独立存在的本体化的文化形态,它自身就具有自律性、自觉性的文化品性。体育课程文化的主体意识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体育课程设计者会将个人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情趣爱好等蕴藏在体育课程里,赋予新的文化含义;二是体育课程文化与社会文化现象的互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三是体育课程文化是教育学化了的一种文化,体育课程文化的构建要凸显教育目标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彰显自己的主体性存在。
2.2 开放的体育课程文化胸襟
开放的体育课程文化胸襟是指体育课程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体育课程不是封闭的、阻滞的,而是一种开放的、活跃的文化。体育课程文化如果不能走进和融入他族文化,就会形成固步自封的境地,将会失去生命的活力。体育课程文化应是一元与多元、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据此,在新的世纪里,在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体育课程文化的全球化和民族化,既要广纳世界先进性的体育文化,也要推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开放的文化胸襟,博采众长,使体育课程文化多姿多彩。
2.3 系统的体育课程文化结构
体育课程文化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包括体育课程的价值观、体育课程符号、体育课程规范。体育课程价值观是主体在体育课程实践中,对特定的文化内在价值的主观反映,也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的体现,体育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应根植于人与文化的相互选择、动态同构之中。体育课程符号是课程活动的外显形式,包括体育课程理论和技术、体育教学语言及其象征符号。体育课程规范指的是课程的操作规范,是有效开展课程实践的保障系统,它是社会文化制度的反映,西方倡导多元文化主义的课程规范,是西方社会文化政策的反映。我国新体育课程文化也是一种规范性的文化,是契合我国“健康第一”的教育政策的要求。以体育课程的理性为基础,以体育课程的价值观为核心,以体育课程符号和课程规范为架构,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文化结构。无论是进行体育课程理论的研究,还是开展体育课程的实践活动,我们都必须要从整体上去认识和理解体育课程文化的整体结构。
2.4 鲜活的体育课程文化生命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终极目标是体验生命的深度与理想的高度,体育课程文化生命是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是对教育的生命意义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充分关怀。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人总是在生活中舒展着个体的生命,体验着生存的意趣,享受着生活的快乐,感受着生命的意蕴。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生命品质,要求在体育课程活动中,体现对人的生活的关怀和对人的生命的眷顾,激扬学生的生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理智感和道德感,使学生在体育课程活动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2.5 超越的体育课程文化品质
超越的体育课程文化品质是体育课程文化自觉中,课程文化的先导性、先进性和理想性的品质,它是走在社会前列的先锋性文化,是一种不为现实的彼岸世界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名利所诱惑、困扰和束缚的乌托邦性的彼岸世界文化,是一种不盲目地、不无原则地适应社会主流文化的探索性文化。正是由于体育课程文化所具有的超越性品质,才使得体育课程的实践活动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充满了无比的欢乐。
3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路径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路径主要有3种,即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寻根、国际体育课程文化理解和本土体育课程文化生成。
3.1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寻根
文化寻根是在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寻根,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追寻民族精神之根,发扬民族体育文化的优秀传统。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白族的跳山羊、锡伯族的射箭、京族的跳竹竿、侗族的抢花炮、壮族的抛绣球、苗族的爬坡杆、瑶族的打猎、南方的龙舟竞渡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和青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应该弘扬民族文化,使体育课程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连,民族体育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割舍不断的精神情缘,民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就浸润在民族体育文化之中。我国学校体育自“体操”发展至“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反映了体育课程文化随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逐步将民族民间体育加以改造,进一步满足学生的民族文化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西方主流体育课程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和沐浴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情怀,在民族体育文化运动中铸造民族品格,彰显民族文化精神。
3.2 国际体育课程文化理解
在全球化环境下,如何建设好既能彰显本土体育文化优势,又能兼容外来体育文化之长的现代体育课程文化,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体育课程文化建设毫无疑问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大胆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体育文化,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这是时代之需。体育课程文化建设同样肩负着保存和传承本土体育文化的历史重任。中国学校体育近代史上的“土洋体育之争”,就表达了国人对体育课程文化的不同理解旨趣。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文化建设必须主动回应全球化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文化价值规范,对现有的体育课程文化进行系统分析、理性甄别和慎重选择,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实现体育课程文化的国际理解。
加强对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尊重各国体育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体育课程文化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外国教材,提升对体育外语学科的认识,顺应文化发展“多元一统”的潮流,以当代中国与世界社会发展的“问题域”为先导,主动寻求异质体育文化和多元体育文化的视界融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命的变通与创新。
3.3 本土体育课程文化生成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国际性与教育的民族性是不矛盾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性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民族性。在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本土体育课程文化生成是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重要目标,也是趋向文化自觉的必由路径。
体育课程文化如何才能实现本土体育课程文化的生成?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原则,加强体育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如中华武术和养生保健术等民族性传统体育,对于维护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价值;西方竞技体育经过适当的改造,同样能给学生带来竞技、娱乐、休闲等多种文化价值。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民族性的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而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文化环境。本土体育课程文化,只有在不断地对其他体育文化实行开放,在与其他体育文化的交流和接触中,吸收融合其他体育文化的长处,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
4 结束语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体育课程的理性审视,在反思和认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觉醒,促进体育课程的本质回归和本性发展。基于对学校体育课程“西化”的忧患转向“托古”或“复古”的民族保守情结,都不利于体育课程文化的选择和进步。文化自觉,从本质上说是人的自觉,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势必对课程文化自觉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所论述的自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很长的路,但理性的回归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范兆雄. 课程文化发展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4-92.
[2]费孝通. 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16.
[3]王德如. 课程文化自觉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3-90.
[4]郝勤. 体育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22.
[5]刘淑那,胡海波. 文化自觉: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资源[J].理论前沿,2007(2):19.
[6]顾明远. 我的教育观(综合卷)[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