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体育及阳光体育研究
- 夏青
- 197字
- 2024-12-22 07:47:48
理论部分
小学体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
(临沂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摘 要: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通过良好的体育教学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体育教学中孕育了挫折教育、激励教育、合作教育,体育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丁焕香,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1 前 言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小学生中产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因此,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引起普遍重视的问题。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担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担,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在这些本体功能实现的同时,学校体育还具备其他方面的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能使学生身心愉快,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自信心加强,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3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即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部分,所以健康主要表现为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据小学生具有的特征、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智力水平表现在正常范围之内,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社会适应,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人格完整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 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人的发展是身、心发展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动态过程。身体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体育运动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使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学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决策的速度和能力,当威胁生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能够快速、敏捷的做出判断和决定,无论对于其本人还是家庭以及社会这都是至关重要的。
3.1 体育活动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的总和。环境、营养、遗传和体育运动等因素对智力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体育运动可使记忆的物质发生变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脑体内的核糖核酸增加,从而使脑组织细胞相应得到更多氧。国外专家曾指出:“测定一个人大脑细胞反应速度,就可以看出他思考的速度和智力,这除了和遗传有关外,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则是促进这种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记忆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而且还能引起呼吸功能的增强。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提高大脑工作效率。人脑重量仅占体重的1/40左右,但供给脑部的血液却占输出量的1/4,耗氧量占全身的1/5,在紧张的智力活动中脑需要的血液,氧量更大。进行体育锻炼可增强心血管系统机能,供应更多的营养物质到各系统器官,包括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以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
3.2 体育活动能有效降低小学生焦虑水平
众所周知,现代的小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各方面的的压力,普遍感到压抑,易于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处于这种心理的学生十分渴望能从压力下得到解脱,学校体育较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体育可作为“缓冲器”,它可以降低个体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情景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加强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准确性和均衡性,使思维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其次,体育授课过程的独特性。例如,“投弹打靶”“抛球换位”“大鱼网”和“巧过拦截区”等游戏,通过参加此类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教与学的双方在丰富的交往与积极的互动中实现技术技能的提高、知识的转移、技术动作的创新。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这种被抑制的能量,使学生摆脱压抑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精神上放松,焦虑水平得到的改善。
3.3 体育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在体育中,要想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就必须完成一定的运动。而运动的完成,必须靠克服自身和外界的阻力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运动项目从动作的难度、力度、幅度都在不断地加深、加入,学生的肌肉、内脏器官、身体机能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他们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如肌肉酸痛、疲劳、缺氧等。另外,学校体育常常是在室外活动,学生总是要克服一定的外界阻力,最明显的就是气候条件的变化,无论天气寒冷还是炎热,都要坚持,所以学生的承受力、忍耐力和持久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学生的意志品质受到锻炼而增强,有利于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适应和挑战。
4 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把握和挖掘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时机和教学资源,如何使身心一体化的辩证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事关教学艺术和育人目标的重要课题。体育教学时应,以心育体育交融并重为指导思想。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等途径来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把体育教学活动带入一个对学生身心全面关怀的视觉和境界。
体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体,任何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思想都离不开教师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所以教师拥有的能力素质是否适应改革的要求,教师在面对机遇挑战时是否勇于尝试创新,在遇到阻力时能否坚持解决困难的决心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成果。与传统课程相比,现在的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教育部门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市或城区教育局,作为三级课程管理的主体之一,不能仅仅是发挥监管的作用,也应当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帮扶、促进体育的课程改革朝着良好的方向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杰. 发挥体育学科优势促进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2003,10(5):99-101.
[2]邵红艳,郭琳.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体育学刊,2007,14(4):114-118.
[3]马启伟. 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尹恒掸. 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6).
[5]刘彦.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