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体育及阳光体育研究
- 夏青
- 361字
- 2024-12-22 07:47:53
运动员高等文化教育现状之研究
王 绚1 毛永强2
(1.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2.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191)
摘 要:自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注重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来,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以及发表公文指导各地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包括2007年召开的“全国优秀运动员保障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会议”、2005年颁布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建议》,以及2011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意见》等等。我国许多的教育专家也都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来许多可行的建议。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文献及资料了解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在全国、各省市及部分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运动员;文化教育;培养
作者简介:王绚(1987~),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 培养现状
1.1 国内总体状况
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是仿效苏联模式走举国体制的路线。运动员的衣食住行、学训赛练以及退役后的安排全部由国家一手包办,运动员的精力只须集中于竞技训练中来。1952年自办文化教育出现,各运动队开始自配文化教师,独立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已有雏形;1956-1965体工队竞技体育指导科成立,运动员独立的文化教育机构基本形成;70年代提出了“优秀运动员向院校化过渡”的方针,到了1985年,职业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出现使得运动员文化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保障。199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对优秀运动员给予就业和升学的优待。六十多年的发展使得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有许多问题依然严重的影响到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第一,训练专业化过早,退役年龄过低。我国运动员训练的过早专业化现象十分严重。有调查显示,各项群平均的入训年龄男子为13.33岁,女子为12.56岁,而退役年龄男子平均为27.10岁,女子为26.05岁,成才年限男子平均为13.76岁,女子为13.49岁。根据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进入入训年龄的儿童在身体、心智等各方面尚未成熟。过早的专业化训练,使得功利心理过早的替代了童真。大量的训练占用了原本应该用于发展心理、智力和拓展知识的时间。未在合适时间内得到相应发展的运动员在后来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心智落后的现象,理解和接受事物的能力普遍低于正常接受教育的同龄人。而退役年龄过低使得人才浪费现象严重,社会无法大量消化这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运动员就成了社会的一大负担,前期投入昂贵,后期使用浪费。
第二,继续教育难以实施。运动员整体文化素质低下,基础知识掌握较差,而中国现有的教育水平决定了我国尚且不能为所有的运动员单独进行再教育。层次不齐且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继续教育很难进行。综合类院校接受高水平运动员也只是通过这部分运动员为学校在体育方面带来较好成绩,根本不在乎这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以运动水平换取毕业证书的显现普遍存在。很多地区的运动员继续教育名存实亡。
第三,“体教结合”出现误区。国内的“体教结合”一直是以“体”为主,以“教”为辅;以运动队为主,以高校联合为辅;以运动训练为主,以文化教育为辅的形式存在。在大的训练环境中进行教育使得文化学习的氛围非常差。大多数学生认为文化学习并不重要,不在乎、应付的现象屡屡皆是。而运动队的管理人员与教练员虽然能够认识到文化教育对运动员后来发展的重要性,但迫于成绩的压力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体”与“教”实际分离,且相互阻碍。
第四,教学安排与运动训练相矛盾。“三从一大”训练理念的广泛应用不仅仅是加大了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也增加了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大量的训练挤占了本该属于学习的时间,加之现有的训练提倡通过参加比赛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也使得运动员的学习时间被分割的七零八落,教学安排难以进行。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包括学分制、延长学业年限、随队教学、个别辅导等方法,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经费、人员以及观念的因素出现了重重阻碍。但也有部分地区合理地运用了这些措施,使得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第五,运动员生源的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现象也十分严重。高校运动员学生的来源是以免试录取的专业队优秀运动员、从各中学以及从各体育运动学校招收的运动员这3种途径为主。从3种途径中来的学生在文化水平方面有很大的差距。3种途径中从中等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体育学校次之,专业队最差。而且运动员文化素质离差很大,特别是在基础知识方面严重的影响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发展。另外,从东、中、西3个地区运动队招收来的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也有很大差异,东部的生源明显在文化成绩上高于西部。
1.2 各省市地方培养模式
少儿体校是选拔后备人才的基础阵地,其人才培养是以随队和借读为主;高等运动员文化教育多采用联合办学的模式,包括5种:北京体育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采用的是体育学院竞技体校——运动系——优秀运动队的模式;首都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采用的是体育学院——运动队联合办学的模式;南京体育学院是运动队——体育学院联合办学模式;河北师范大学和烟台大学等综合大学则是采用综合性师范大学——运动队模式;另外,省市自办竞技运动学院/校也占有一定比例,如北京职工运动技术学院。在管理层面采用双重管理制,即体育部门与高校共同管理的模式。
在大的培养模式下,各地又有所不同。辽宁省是体育系统自办文化模式,设立省运动技术学院/校,学生就近学校借读;安徽省采用运动员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分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专层次职业教育、大专层次职业教育以及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北京市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是以北京职工竞技运动学院为主,各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河南省下设10个运动训练管理中心,60%的运动员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方式是以运动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和运动队——综合类大学联合办学为主;湖北省运动员到了大专阶段会以参加武汉体育学院成人教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函授学习为主,到了本科阶段出现分化,但仍采用高校与运动队联合办学的方式。运动员选择也增多,可选择体育专业或体育非专业进行学习;吉林省共有7所教育部审批通过的高水平运动员招收单位,多数学生被分差到各个专业进行再教育,与其他学生在教学方面受同等待遇。
各省市形成了在国家大的培养模式下,根据各地方教育能力,将运动队和地方学校联合,采用借读、公认学分、共同培养等不同方式,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从总体上来看,这种框架结构较为合理。但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培养模式使得目前运动员文化教育处于比较混换的情况,运动员到了大学阶段水平参差不齐、分化很大,难以找到一种相对全面的方案来解决运动员的继续培养。
1.3 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培养情况对比
运动员的培养在中国是政府主导型,在美、德是社会自治型。在中国,我们是将所有的青少年运动员作为职业运动员来训练,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是将所有的青少年运动员作为体育爱好者来培养,其侧重点不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美国人是在教育环境中办体育,其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训练受NCAA(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的宏观管理。美国采取的是12年制的义务教育,儿童在6岁时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直到18岁中学毕业,在此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一直是依靠各级各类学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与竞技体育合二为一的,竞技体育系统是大教育系统的子系统。运动员主要是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自发”的进行业余训练。其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体育、校内外俱乐部、企业培养等形式进行的。大学生运动员是美国竞技体育的主要力量。美国人的教学采用宽进严出的形式,青少年中学毕业后可进入大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分及论文才能予以毕业,否则需延长毕业年限。在这方面,青少年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享有同样的待遇。入学时,由于各高校希望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会提供高额的奖学金以吸引运动成绩优异的运动员进校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入大学校门的运动员就可以在高额奖学金的支持下无忧无虑了。NCAA拥有全美所有大学生运动员的档案资料,成绩不符合标准的运动员将被限制参赛资格,并以此方式避免重训轻练的情况出现。
英国负责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部门是英国文化传媒体育部、英国体育理事会和英国奥委会,英国文化传媒体育部负责有关政策的研究及制定;英国体育理事会负责经费来源;英国奥委会负责经费的落实,三部门相互协调。2004年9月英国颁布了“优秀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帮助25岁以下的优秀运动员能够在正常学业进行的同时进行运动训练,并以高等体育按聚集地为中心,划分9个地区协会为网络进行实施。运动员的学业和训练由专业的运动专业发展顾问进行规划,并由运动队管理团队进行实施。大多数的运动员在重大赛事期间可以以运动训练为主,但一旦赛事结束,就需要在1到2年的时间内主修学业,然后再逐渐增加训练的时间,直到完成学业。
希腊将学生分成3种:(1)为奥运会和世界性的比赛训练的青年运动员,这部分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较高,为保证训练他们可以缺席一半的学校课程;(2)为欧洲和国际性的比赛训练的青年运动员,他们可以缺席位30%的学校课程;(3)为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及国家性的比赛而训练的青年运动员,可以有20%的时间不参加学习。
意大利的运动学校受教育部门的直接管理,运动员的重心仍是学业,而非运动训练。
这种本质上的差异使得我国与部分国家在运动员个人发展方面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2 建 议
2.1 提高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视
意识不能凭空创造物质,但在意识的支配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去创造物质。所以,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放在和运动训练同等的高度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2.2 学习国外培养运动员的成功经验模式
结合国内现有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的先进培养模式。例如我国可以学习美国的学分制和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以此方式来延长运动员的学习时间和提高运动员的学习效果。希望获得学历的运动员便不会再混学历,也可以学习希腊,将运动员学生分类,根据运动水平和文化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另外,英国通过区域划分进行网络式培养也值得我们借鉴。建议全国可以以东带西,以强带弱,进行区域联合。行成以体育专业院校为中心,以师范类学校体育学院、综合类学校体育学院为辅助,将全国划分若干区域。同区域内的运动员享受在该区域内任何一所学校进行学习的权利。该区域的所有高校也有组织考试接收同区域合格运动员入校学习的权利。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国特色的训练目前不会允许大多数模式的存在,这些模式要想存在于中国就必须进行改造。如何改造还需后继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2.3 大统一,小特色
国家需要不断的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全国各地的培养模式进行统一。统一的培养模式才能在运动员进行继续培养时便于运动员的分层教学及管理。就目前而言,最重要的统一是教科书及课程设置的统一,运动员都需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大统一环境下也要允许小特色的存在,各地可以根据地方的不同情况进行细微的调整和安排。
参考文献
[1]杨洁. 辽宁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与完善对策研究[D]. 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0.
[2]钟秉枢.“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可持续发展之路研究[A].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考[C].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9-17.
[3]余静等. 欧洲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9(16):73-76.
[4]蒋志学等. 英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及就业计划[J].体育文化导刊,2005.
[5]李鸿江. 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3-15.
[6]韩开成. 河南省优秀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71-73.
[7]马怡冰.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24-126.
[8]孙亚平. 湖北省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39-40.
[9]张志成. 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文化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理论界,2011(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