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视野下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

王潇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了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兴起的社会学因素和特点基础上,阐述了全民健身视野下,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全民健身;城市;广场体育文化

作者简介:王潇(198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经营管理、体育文化。

1 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兴起的社会学因素

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本身是社会发展、经济发达、文明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和物质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它的内容、形式到参与群体,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有精力参与到广场体育文化实践中来;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文化概念及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由封闭的小文化向开放的大文化发展,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向广场这个大舞台;同时,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生命价值和健康观念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化,意识到体育运动是获取健康资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它具有低投资高产出的实际价值。1995年,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助推下,各级政府和各社会团体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各个城市的健身热潮空前活跃。因此,广场体育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广场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与城市的经济、文化因素、居民的生活质量观、健康观等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已经逐渐成为各个城市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 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特点

2.1 公共性

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最能体现政府公益性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成为市民健身、娱乐、休闲与受教育、创造体育文化、欣赏体育文化的场所,更成为对外展示城市体育文化成果的窗口。广场上所开展的任何体育文化活动均向大众开放,任何公民都可以到广场上进行体育健身、休闲和娱乐,这种公共性也决定了广场体育文化必须走大众化的道路,其形式要兼顾雅俗共赏,同时也决定了广场体育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公益性的。

2.2 广泛的参与性

广场体育文化是以群众活动为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活动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其显著特点是参与群体外延的无限延伸,它几乎不拒绝任何参与者,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不分贫富贵贱,只要自愿,都可以加入其中,并且都可以在这里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活动项目,其参与者的构成呈明显的多元性。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对高品位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休闲时间相对增多,城市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加入到广场体育文化的行列,并且由于广场活动的约束、规矩很少,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欢迎。由于广场体育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宣传,鼓励更多的城市居民加入到广场体育文化的创造与展示活动中来。

2.3 内容的丰富性

广场体育文化是通过多种多样与体育有关的活动来体现的,不仅有朝夕的日常锻炼,还有节假日和大型庆典日的表演活动、竞赛活动;不仅有体育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体育雕塑、体育摄影的鉴赏活动,还有奥林匹克文化、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展示活动。当然,它最通常的表现为人们的日常健身锻炼,活动项目多样,形式各异,不仅有太极、羽毛球等各种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少儿轮滑、体育舞蹈以及各种广场健身舞蹈等新兴项目;人们的参与方式也呈现多样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可独自锻炼,可自发组织群体,也可由项目协会或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应适时地开发新的体育文化内容,创新活动组织形式。

2.4 地域性和民族性

地域是个地理的概念,但它却能鲜明地表现出民族、民间的风格特征。不同地域的广场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如云南彝族的跳鼓,湖南土家族的高脚马、陕西的安塞腰鼓、天津的高跷、北京的平四步、南京的小拉步、东北的新潮步、宜昌的巴山舞、武汉的休闲三步踩等等。即使是同一种活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特色,如汉族的秧歌派系,南方有云南的花灯,北方有陕北秧歌、山东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等。正是这种地域性,这种民俗习惯风情的不同,才使不同地域的广场体育文化染上不同的风格特点,使得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得以在广大群众面前展现。

3 全民健身视野下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价值

3.1 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口素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体育锻炼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体质,同时又具有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增强凝聚力等独特的作用,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进行的人际交流,促进了人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们在学习动作技能、参与广场体育欣赏、参与广场体育表演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所以,广场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满足人类追求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3.2 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公平参与体育的机会和分享体育文化的空间

广场的公共性和共享性,决定了人人都是广场体育文化的主体,人人都是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也是广场体育文化活动成果的维护者和受益者。城市作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有高收入者,也有低收入者,除了本地居民外,还有无数外来流动人口在此工作生活,一些弱势群体由于经济条件、工作时间、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而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应运而生使这部分弱势群体有了好去处,并以它朴素生动平民化的方式感染丰富着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了自娱自乐和免费“体育文化大会餐”的机会和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场所,这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3.3 开创了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新途径、新方式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对象与重点”第七条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广场在为居民提供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开创了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新局面,如天津依托广场组建的市民健身站有800多个,经常在广场锻炼的市民达60多万人,开展的体育健身项目多达几十种。社区工作者不仅组织社区居民在广场上进行日常锻炼,还积极参与到当地大型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中,有关部门还将广场的文艺演出、健身表演节目分配给各社区,促使各社区必须经常性地考虑自己的文化建设任务,推动了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例如,大连市以市区中山广场、人民广场、奥林匹克广场、五四广场为中心,辐射到其他广场、社区及公园,从1996年至2000年,开展了以“绿色的旋律”为主题的广场文化艺术活动、广场体育活动共达600多场,参加演出人数达6万人次,观众人数达300万人次。

3.4 开掘城市体育文化资源,展示城市体育文化特色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对象与重点”第十八条指出:“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广场体育文化明显的地域性,使得各地城市能充分利用广场的宣传优势,发扬本地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提升地方文化品味。“武汉休闲三步踩舞”是最初产生和流行于武汉民间的舞蹈,正是借助于广场这个大舞台得以普及和推广的,在短短的3、4年间红遍武汉,走向全国的。2006年10月,宁波市在天一广场举行了主题为“激情2008宁波市全民健身广场展示暨体育嘉年华”的活动,现场不仅有上千名普通群众参与了定点投篮、飞镖、足式保龄球和自行车慢骑等现代体育项目,还有腰鼓、灯绸舞、搓铃(抖空竹)、太极拳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节目。我国不少的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正是借助广场体育文化得以普及、推广和流传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广场这个平台,使地域的、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积淀、发扬光大,同时对于其他地域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加以借鉴,形成富有城市特色的体育文化。

4 促进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发展的建议

广场体育文化是当代城市大众文化中表现最突出的一种形式,虽然在不同的城市其成熟度不同,却同样深为大众所喜爱、所接受,它由地方政府推动,由民间文化参与,是政府与民间互动的结果。它的文化价值、美育价值以及文化产业价值等应加以高度重视与开发,使其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新资源,使其在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扮演更为突出的作用。

4.1 相关政府部门要重视对广场体育文化的引导和管理

逐步完善广场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设施建设不仅仅是城市的配套工程建设,而且是一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的标志性工程,政府可根据城市人口密度和行政区域,有计划地规划广场建设的数量和规模,在广场的环境设施建设上,在突出文化性的同时,突出人性化的设计和积极健身氛围的打造,可适当增加一些赋予体育精神的雕塑或艺术建筑,增设健康知识和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专栏,完善广场的音响、灯光和舞台设施,适当添置和增加广场区域的健身器材,同时完善广场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健身提供方便。

4.2 加强广场体育活动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促进活动组织的社会性

目前各城市的广场主要由广场管理处管理,大部分的广场体育活动只是地方群众自发组织的,虽然有了活动,但活动水平一般化,使得广场体育文化巨大的辐射潜力和先驱效应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也更广泛、更多样,单靠政府独家办体育、单靠行政手段组织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广场管理部门应和城市的文体局、基层社区、体育协会甚至企业联合起来,组织大型的健身活动、制度化的群体竞赛和表演,无论是个人、社团、企业,还是各级政府部门,只要积极向上,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都可以成为广场文化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富臣. 城市广场:概念及其设计[J].华中建筑,2000(4):93-95.

[3]赵隍庚. 城市广场文化解析[J].求索,2004(11):113-114.

[4]姜辉. 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007(10):4-5.

[5]贾凤萍. 论当代小康社会与都市体育文化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26(5):88-92.

[6]朱瑛. 现代体育与城市形象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46-1047.

[7]卢佩霞. 论现代城市文化中的体育文化建设[J].山东体育科技,2007,29(1):14-16.

[8]张道清. 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观察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7,29(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