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与宁夏生态建设实践
- 陈延
- 1469字
- 2020-08-26 16:40:56
第三章 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减缓对策
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气候变化工作组的定义,减缓气候变化是指人类通过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而对气候系统实施的干预。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人类社会可以选取相应的手段或措施,这些措施或手段的应用,对社会经济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章的讨论,首先考虑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然后考察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潜力与政策措施,继而通过分析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寻求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架内减缓气候变化。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经济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因而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关联。这就意味着,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会进一步增加。而减缓气候变化,必须要求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一、人均收入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人均收入与人均碳排放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低,对碳排放的需求也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碳排放量会不断增加。但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000美圆时,人均碳排放量增长趋缓,甚至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碳排放量下降。这是因为当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提高了,而且改善环境质量的能力也增强了,因而对碳排放的需求反而下降了。
根据当前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与碳排放水平所作的统计分析,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低于8000美圆,人均碳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一直到人均5~8t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随后,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不必然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增加。同样,单位国民生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与人均收入水平也表现出这种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碳排放强度呈上升趋势,然后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下降态势。大约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8000美圆时,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便开始下降。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和碳排放水平高于上述数字,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低于这一水平。目前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为1300美圆,人均碳排放量只有2.3t。从上述数字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水平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二、工业化水平与人均碳排放需求
传统的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等高耗能的农业生产资料使用较为有限。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对石油产品的直接消耗十分有限,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依赖商品能源的工业和服务行业,从而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发展中国家乃至于一些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用能主要依赖非商品性的生物质能,例如薪柴和农作物秸秆。这些生物性能源燃烧所排放的碳,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因而是碳中性的,在平衡状态下不会增加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城市化后的居民生活用能,多转向商业性的化石能源如煤炭、天然气和电力。可见,工业化水平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十分密切。
1998年世界各国的相关资料表明,在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高于40%的国家,人均碳排放的水平很低;而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农业劳动力只占劳动力总数的5%左右,但其人均碳排放水平却很高。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劳动力的比例逐渐减少,人均碳排放却不断增加。
三、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尽管世界各地区的能源消费趋势增长速度减慢,但在总体上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总体上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碳排放总量将有所增长,但十分有限;经济转轨国家相对于1990年水平,几乎没有增长。尽管中东、拉美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在未来一百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亚太发展中国家,包括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中国占全球碳排放总量将由当前的1/8增加到1/5。为什么将来碳排放增加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较为有限,而且由于技术进步,碳排放强度将进一步降低。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相对滞后,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后碳排放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