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导与真题解析(二级)(第3版)
- 董一胜 刘淑威 洪钰莹 张静 杨玥
- 6字
- 2023-02-10 19:29:08
2014年真题解析
2014年11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道德与理论知识部分)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1~16题)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目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倡导的是()。
A.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
B.大公无私,不考虑个人利益
C.绝不“跳槽”
D.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以集体利益为重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中集体主义的要求,以及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的掌握情况。中国古代职业道德强调“大公无私”,“公”即是职责,“私”则是指私心或私利。不能利用职权谋私利,包括在用人的时候要任人唯贤。职责与自己的利益如果发生冲突,必须优先考虑履行职责,但不是说完全不考虑个人利益(选项B错误)。在职业活动中,从业人员利益与企业集体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有时候也会发生冲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具体表现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上。在解决这些矛盾时,首先当然要设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在无法兼顾的情况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选项D正确)。在现代社会,由于个人发展的需要和人才的流动,一个人一生或者长期服务于一个单位、一个公司的情况越来越不多见,而根据需要“跳槽”或离职再选,则成为人们可以理解和正常的事情。频繁“跳槽”是违反敬业精神的行为,但并不是不能“跳槽”(选项C错误)。选项A的做法值得肯定,但该做法不应提倡。
【考点分布】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的要求〔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33〕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三个准则的描述〔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36〕
【参考答案】D
★2.关于企业形象,正确的说法是()。
A.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信誉
B.企业形象主要体现在厂容厂貌上
C.树立企业形象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媒体宣传
D.社会公众的看法总有分歧,对企业形象的认识莫衷一是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中企业形象的含义,以及诚信中诚信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需要的掌握情况。企业形象指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形态和面貌,它主要包括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和质量、产品品牌信誉、职工风貌、企业内外的人际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建筑和职工服饰风格以及企业的物质文化环境等。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表现,其本质是企业信誉(选项A正确)。在当今社会,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形象好的企业,由于人们购买的是放心产品,无论质量上还是服务上,没有后顾之忧,有安全感,所以,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同度就高,即使商家没有做更多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其产品的销量一样很大,企业生意好;相反,形象不好的企业,即使投入较多的推广费用,产品也未必有大的销量。企业的形象,不单是语言、文字、符号上的一种形式,更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服务和信誉的象征。因此,企业形象的树立,不光是给产品起名称、设计标记、商标,而是围绕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展开的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诚信活动(选项BCD错误)。
【考点分布】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30〕和诚信→人在职场→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p.100~101〕
【参考答案】A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A.人道主义
B.利己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概述中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性质和基本要求的掌握情况。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确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选项C正确),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它努力消除职业关系中的尊卑贵贱观念,不断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消极影响,纠正职业活动中的虚伪、浮夸等欺诈行为,以形成并建立起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职业作风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职业关系。“集体主义”是指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坚持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相反,它要求集体要积极关心个人利益,尊重个人利益,帮助个人实现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处理各种不同利益关系中,都应当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及其特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性质和基本要求〔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22〕
【参考答案】C
★★★4.企业员工与领导()。
A.由于地位不同,导致双方在人格上不尽平等
B.由于权力不同,导致双方对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
C.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双方在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上存在一定差异
D.由于追求不同,导致双方在利益目标上不尽统一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中职工与领导关系的掌握情况。任何一个企业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都要在组织内部设置许多职别等级,企业规模越大,人数越多,职别等级就越多。对于企业的普通工人来说,他往往处于企业的较低职别等级,因而总会有上级领导。企业中,职工与领导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互偿互助互利的关系。职工对领导的工作要支持,领导对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要关心。要做到上下级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信任、关怀和支持(选项A错误)。选项B的说法可能随情境变化。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要求普遍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人,并不会因为工作性质而有所差异(选项C错误)。
【考点分布】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职业道德有利于协调职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38〕
【参考答案】D
★5.下列说法中,不合乎语言规范要求的是()。
A.“不知道”
B.“请稍候”
C.“你需要点什么”
D.“请原谅”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中语言规范的掌握情况。语言规范或称规范语言,是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或明文规定的语言标准或规则,是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一切从业人员都要遵守本行业的职业用语。语言规范要求用尊称敬语。职工,特别是商业服务业的职工上岗以后,面对服务对象要用尊称敬语。常用的尊称敬语有:“同志”“先生”“朋友”“您”“请”“对不起”“请谅解”“请原谅”“请稍候”“欢迎光临”“欢迎您再来”“谢谢”“再见”,等等(选项BD合乎规范)。语言规范要求不用忌语。“忌语”即忌讳讲的语言,有时也称“禁语”,是指在服务过程中不能使用的那些语言,北京市、上海市、原国内贸易部、卫生部、邮电部、中国民航总局1995年共同确定了50句“服务忌语”,其中第23条“不知道”对应选项A,不合乎语言规范的要求。语言规范还要求说好“三声”,其中招呼声(俗称“打招呼”),一般用“您好”“欢迎光临”“您需要点什么”,等等(选项C合乎语言规范要求)。本题要求选择不合乎语言规范要求的说法,因此应为选项A。
【考点分布】文明礼貌→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语言规范〔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86~88〕
【参考答案】A
★6.符合举止得体要求的是()。
A.态度谦卑
B.表情从容
C.举止潇洒
D.形象出众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文明礼貌中举止得体的具体要求的掌握情况。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有: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和待人热情。其中举止得体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动作要适当,不要有过分或出格的行为。在职业活动中举止得体很重要,它的具体要求是:(1)态度恭敬。在服务工作中是指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要尊重和有礼貌,包括态度和蔼、接待周到、有问必答、不顶撞顾客、不打骂顾客、不挑剔顾客的缺点和毛病,解决不了的问题详细说明,等等。(2)表情从容。表情从容是指服务人员在接待服务对象时有条不紊,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别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服务高手;情绪镇静,不张扬,不激动,尤其在纠纷发生的时候,能保持镇静。(3)行为适度。适度用于人的行为上,是指某个行为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缺损。(4)形象庄重。形象庄重是指职业人员的语言、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不鬼鬼祟祟,不猴头猴脑。
【考点分布】文明礼貌→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举止得体〔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90~91〕
【参考答案】B
★★7.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职业技能比职业道德重要
B.提高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职业技能
C.职业技能是立身之本
D.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没有任何关联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中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的掌握情况。职业技能是指从业人员从事职业劳动和完成岗位工作应具有的业务素质,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在职业生活中,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选项D错误),并且职业道德在其中居主导地位。(1)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具有统领作用。这是因为职业道德能够激励和规约职业技能的发挥,使之能够正确地运用于造福社会的目的。在职业生活中,缺乏职业技能的人一定不能胜任职业要求,同样,缺乏职业道德的人也难以干好本职工作。不过,有德无才的人,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逐渐弥补职业技能上的不足,成为岗位需要的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那么,不仅不能胜任工作需要,甚至反而会对工作产生负面效应。因此,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其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是其职业道德品质的好坏(选项A错误)。(2)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的发挥具有支撑作用。这是因为在职业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遭遇一定的挫折,如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工作压力较大而待遇不高,工作努力但成效不明显,工作成绩突出却得不到领导的认可,竞争对手比较强大,人际关系复杂而疲于应付等。在这种情况下,缺乏职业责任感、进取心的人常常轻言放弃,而富有责任感和开拓精神的员工会尽一切努力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尽一切可能提高自身素质与对手展开公平竞争。(3)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首先,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增强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为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职业技能的提升离不开职业道德的提高,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提高职业道德以提升职业技能:一要脚踏实地,二要勇于进取,三要永无止境(选项B正确)。一个人要立足职业并成就一番事业,除了刻苦学习,掌握现代专业知识、技能外,更为关键的是要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综观历史,凡成功的从业人员,莫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乃从业人员立身之本、成功之源(选项C错误)。
【考点分布】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有效发挥需要提高职业道德以提升职业技能〔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p.56~65〕
【参考答案】B
★★★8.关于诚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诚实容易守信难
B.诚信是不可检验、证实的
C.诚信既指不欺人,也不自欺
D.是否诚信以对方表现为前提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诚实守信中诚实守信的含义以及诚信中诚信的条件性问题的掌握情况。“诚”“信”都是古老的伦理道德规范。诚,就是真实不欺,尤其是不自欺,它主要是个人内持品德;信,就是真心实意地遵守履行诺言,特别是注意不欺人,它主要是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准则和行为。从两者关系来看,诚实是守信的心理品格基础,也是守信表现的品质;守信是诚实品格必然导致的行为,也是诚实与否的判定依据和标准(选项AB错误,选项C正确)。我们应该反对诚信的条件论。时下,一些人在诚信问题上,提出对方先行诚实、履约的条件论观点,把对方诚实、履约与否作为自己诚实、遵守约定的前提条件,认为只有对方诚实,遵守约定、协议,自己方可诚实守约。这种论调表面来看符合道德的对等原则,但细究起来,却是为自己的不诚信找托词。因为如若大家都抱有此种心理,谁会是第一个诚信者呢?大家都强调对方诚实、履约而不要求自己诚实、积极践行约定,且把不履约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对方,那还会有社会信用吗?这种思维方式势必造成失信行为的泛滥。因此,我们在同他人交往中,自己要抱着诚实守信的态度,唯有如此,社会才会形成守信的良好风气(选项D错误)。
【考点分布】诚实守信→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法则〔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121〕和诚信→导航灯→诚信有无前提条件〔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125〕
【参考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企业文化的功能有()。
A.整合功能
B.休闲功能
C.自律功能
D.健身功能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中企业文化功能的掌握情况。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对于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第一,自律功能(选项C正确)。企业若有一种高层次的企业文化,就会提高自律意识,就不会偏离为消费者和社会利益服务的方向,就会自觉克制和避免有可能给社会、消费者和职工带来危害的行为。第二,导向功能。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会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广告宣传行为、职工的社会行为以及企业产品而传递、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的价值观念起着导向作用。高层次的企业文化能够对社会价值观起到整体推进作用,形成文化价值观的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社会价值观特别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低劣的企业价值观念则会形成文化价值观的恶性循环,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第三,整合功能(选项A正确)。现代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往往规模巨大,内部层级、部门以及人员众多,不仅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职工都有与企业整体利益不同的独立利益,而且不同的职工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因此企业内部若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整合、凝聚职工的人心,企业内就会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企业文化对企业就具有这种整合功能,它有利于提高企业广大职工的凝聚力。一方面,企业文化有利于抑制个人对企业集体的离心倾向,增强人们的整体意识、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责任感;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有利于协调企业内部不同层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职工人员的各种关系,及时消除分歧,化解矛盾,从而增强企业的合力。第四,激励功能。已经有丰富的理论和大量的事实经验证明,金钱并非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唯一动力,远大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渴求受到尊重和爱也是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和奋斗的重要动力。企业崇高的文化价值理念本身就要求尊重、关心、爱护职工,它也有利于职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考点分布】职业道德与企业的发展→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30~31〕
【参考答案】AC
★★★10.职业道德的特征包括()。
A.范围上的有限性
B.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C.形式上的多样性
D.应用效果上的不确定性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概述中职业道德的特征的掌握情况。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作为职业行为的准则之一,与其他职业行为准则相比,体现出以下特征:(1)鲜明的行业性。行业之间存在差异,各行各业都有特殊的道德要求。(2)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一方面,职业道德一般只适用于从业人员的岗位活动;另一方面,尽管不同的职业道德之间也有共同的特征和要求,存在共通职业道德的内容,如敬业、诚信、互助等,但在某一特定的行业和具体的岗位上,必须有与该行业、该岗位相适应的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特定的规范只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起作用,只能对从事该行业和该岗位的从业人员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而不能对其他行业和岗位的从业人员起作用。(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职业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职业道德表现形式的多样性。(4)一定的强制性。职业道德除了通过社会舆论和从业人员的内心信念来对其职业行为进行调节外,它与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也紧密相连。职业纪律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当从业人员违反了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职业章程、职业合同、职业责任、操作规程,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损失或危害时,职业道德就将用其具体的评价标准,对违规者进行处罚,轻则受到经济和纪律处罚,重则移交司法机关,由法律来进行制裁。(5)相对稳定性。职业一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决定了反映职业要求的职业道德必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6)利益相关性。职业道德与物质利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各种职业道德规范及表现状况,关系到从业人员的利益。
【考点分布】职业道德概述→道德与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p.9~10〕
【参考答案】ABC
★★1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规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有()。
A.办事公道
B.团结互助
C.服务群众
D.奉献社会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中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的掌握情况。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党中央提出了所有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包括“五个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爱岗敬业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爱岗就是热爱工作岗位,以自己从事的职业为荣;敬业就是用恭敬、严肃和认真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职业。爱岗敬业表达了从业者对职业饱含深情,忠于职守和勤奋努力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境界。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是一项根本的职业道德。诚实就是真心实意,实事求是,忠实于事物的原貌;守信就是重信誉,讲信用,信守承诺。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事时要公正、客观、不徇私情,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处理问题,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准则。服务群众就是为满足群众需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奉献社会就是不以获得报酬为最终目的,自愿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劳动的行为。因此选项ACD正确。
【考点分布】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的“五个要求”〔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p.27~29〕
【参考答案】ACD
★★1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包括()。
A.做大做强
B.平稳、快速
C.以人为本
D.全面、协调、可持续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科学发展观含义的掌握情况。科学发展观,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考点分布】无
【参考答案】CD
★★★13.关于节俭,正确的说法有()。
A.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限度
B.不该花的钱不花,该节省的资源要节省
C.节用有度,合理节制
D.节俭不是对所有人的统一要求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节约中节约的含义与特征的掌握情况。据《辞海》解释,节约是指“节俭”“节省”。一般说来,职业活动中的节约,是指从业人员爱惜和节制、节省使用企业财物及社会资源的行为。从业人员要理解节约与消费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加快经济增长,国家提倡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作为市场调节的手段,鼓励消费是必要的,因为它是产生新的社会需求,促进生产更快发展的动力。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消费。但消费不等于浪费,浪费是对资源无节制、无价值、属于超出人类正常需要的、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合理的消耗。而我们所提倡的节约,即要求对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以满足人类正常需要为标准,这恰恰是一种正确的消费观。从根本上说来,节约与消费并不矛盾,节约不是限制消费,两者不存在根本上的冲突。所以,消费是节约原则下的消费,节约是满足消费前提下的节约。节约是针对浪费而言,它反对奢侈的思想和行为。有些从业人员认为,节约就是吝啬、小气、怕花钱,这也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实际上,节约指的是当用则用,该省则省,即钱要用在刀刃上;吝啬指的是该花的不花,不该省的也要省(选项A错误,选项BC正确)。节约具有社会规定性。对于任何企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公共资源的节约,均有着大体一致的看法。一方面,国家、企业将节约纳入制度规范;另一方面,节约资源是对全民的道德要求,并非指特殊的群体或阶层,是包括从业人员在内的全体公民的规范。一个不节约的人,总归是不被社会风尚所允许的人,浪费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因此,节约不是个人喜好,是节约还是不节约要受社会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它是一种社会行为(选项D错误)。
【考点分布】节约→把握精髓——节约的内涵→节约的含义、节约的特征〔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7版)pp.193~196〕
【参考答案】BC
★★★★14.关于职业纪律,正确的说法有()。
A.职业行为规范
B.具有一定强制性
C.企业领导意志的体现
D.检验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尺度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遵纪守法中职业纪律及其特点的掌握情况。职业纪律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劳动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群众纪律、保密纪律、宣传纪律、外事纪律等基本纪律要求以及各行各业的特殊纪律要求。职业纪律在调节从业人员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以及职业生活中局部与全局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选项A正确)。职业纪律的特点有:(1)职业纪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职业纪律一般都用守则、合同、行业规定等方式体现出来。在职业活动中,它们都是很明确的,它规定了职业行为的内容,指示从业者应当做什么,要求从业者怎样做。职业纪律是每一个从业者开始工作前就应明确的,在工作中必须遵守、必须履行的职业行为规范。(2)职业纪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选项B正确)。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纪律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共同分担着整个社会的责任。要维系社会的正常发展和良性运行,就必须有严格的纪律来保证各项具体职责的实现。职业纪律的强制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求从业者遵守、执行纪律,履行自己的职责;二是追究从业者不遵守纪律所造成的过失和后果,如果因违反纪律造成了职业过失,就要追究其责任。这种强制性,除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对从业者造成压力外,还具有纪律的强制性。我国社会主义职业纪律和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对于调节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保证职业活动和国家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十分重要,各行各业及其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选项C错误)。是否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是员工职业道德素养高低的表现,因此也是检验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尺度(选项D正确)。
【考点分布】遵纪守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纪守法的含义〔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204~205〕
【参考答案】ABD
★★★15.符合遵纪守法要求的有()。
A.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享受权利,尽到义务
C.只要不犯罪就是守法
D.敢于用法维护自身权益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中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概念的掌握情况。遵纪守法要求从业人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守法,是指遵守一切法规,即遵守宪法、法律、法令、命令、条例、章程、决议等,只有全体公民都做到了严格守法,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项A正确)。守法,就是恪守现行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选项C错误)。要用法护法,维护正当权益。法律需要人们去共同实施,如果公民不能正确使用法律武器,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很容易受到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就业,法定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者应享受的工资待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应得到的特殊保护,职业培训,应享受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以及发生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等都做出了规定。国务院发布的《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还对用人单位因违反劳动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予赔偿的标准和赔偿范围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当法律规定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劳动者就应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其他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讨回公道(选项BD正确)。
【考点分布】遵纪守法→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220~224〕
【参考答案】ABD
★★★★16.关于团结互助,正确的说法有()。
A.互相学习是团结互助的具体体现
B.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一致行动属于团结互助
C.团结互助之中同样存在着合理竞争
D.只有朋友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团结互助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团结互助中互相学习、加强协作概念的掌握情况。互相学习是团结互助道德规范要求的中心一环。团结互助,从其内涵来讲,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要求人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选项B正确)。而在我们参与其中的职业集体中,每个从业人员在思想、学识、技艺、能力和工作态度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且,集体中也有一些在各方面都走在前面的先进分子。这就要求人们之间要追赶先进,互相学习彼此的长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从而促使整个集体团结向上,更好地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因此,互相学习是团结互助道德规范的进一步要求(选项A正确)。加强从业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并不否定相互之间开展公平有益的竞争。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着竞争,但现代社会的竞争,正在改变传统的偏重竞争、不讲合作、只争输赢结局的残酷状况,而发展为既合作又竞争,在竞争中共利双赢。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竞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竞争与合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民和集体的共同利益。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原则是既竞争又协作,是一种公平有益的竞争(选项C正确)。另外,尽管在私有制社会里普遍存在“同行是冤家”的现象,但是,古今中外,有作为的科学家、企业家、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都敢于冲破陈腐观念,与人合作,亲密配合,积极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可见,并非只有朋友之间才能实现团结互助(选项D错误)。
【考点分布】团结互助→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互相学习、加强协作〔参见职业道德教材(2001版)pp.246~248〕
【参考答案】ABC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您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作为您的答案。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择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单项选择题(第17~25题)
17.李某是某大学教师,他讲课风趣幽默,教室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李某喜欢夜间搞研究,但由于熬夜,他经常迟到,起初,同学们很有意见,但由于他讲的课实在好,同学们慢慢习惯了他的迟到。你认为()。
A.学生的喜爱是检验教师水平的标准,李某应保持目前这个状态
B.李某应该调整自己的作息方式
C.学校应该允许李某这样的老师迟到
D.学校应该对上课时间进行调整,制定一个新的制度
18.有同事要求与你调换值班时间,你会()。
A.虽不情愿,勉强接受
B.直接拒绝,不予调换
C.找个理由,委婉拒绝
D.问清原因,欣然调换
19.你和朋友约好星期日去探望一位病人,结果星期日下起了小雨,你会()。
A.告诉朋友,自己临时有事,改天单独去
B.跟朋友商量一下看怎么办
C.冒雨如期探望
D.取消探望
20.假如你和几位同事同室办公,每天早上,你到办公室经常做的第一件事是()。
A.扫地打水
B.和同事讲新闻
C.上网浏览相关信息
D.读报
21.假如你的同事爱抽烟,但你受不了烟味,和他们在一起时,你会()。
A.明确向他们提出不准吸烟的要求
B.劝他们少吸一些烟
C.坐得离他们远一些
D.不时做出被二手烟呛着的样子
22.单位开招待会,会后剩余一些水果。会议的组织者提议,做服务工作的人员每人可以带一些回去。如果你是会议的服务人员,你会()。
A.水果平均之后,带走自己的那一份
B.带一些回办公室,给其他同事吃
C.选择一点自己爱吃的带回去
D.认为是别人吃剩下的,不带
23.业余时间里,某同事爱讲一些“荤段子”。你会()。
A.听听,一笑了之
B.告诉同事,这些东西很低级、庸俗,劝他别讲了
C.走开
D.仔细认真听,记下来后再讲给别人听
24.领导经常检查工作,但是,他所要求的许多事情大都被同事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你认为()。
A.领导这样检查工作是为了体现他的权威和价值
B.领导很负责任
C.领导是小题大做
D.不管领导怎样检查,自己把工作做好就是
25.单位来了客人,领导因为工作忙,决定由你单独负责招待用餐。你会()。
A.把菜单给客人,要客人来点菜
B.询问客人的喜好,自己来点菜
C.咨询餐厅服务员,请其帮助点菜
D.尽量点一些自己认为好吃的菜招待客人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6~85题,每题1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26.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A.网状结构
B.下丘脑
C.边缘系统
D.上丘脑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的掌握情况。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中枢神经系统,而把中枢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系统叫外周神经系统,或叫周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又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前者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后者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的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所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而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等。而脑中的脑干则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又叫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在整个脑干上分布着一个灰色的、像渔网一样的组织,叫脑干网状结构,是一种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由许多散布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网状结构按功能可分成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上行激活系统,它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上行网状系统受到破坏,动物将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植物人)。下行网状结构也叫下行激活系统,它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大脑两半球覆盖着,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个部分构成,其中,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它对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植物性神经或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中枢;而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底丘脑则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8〕
【参考答案】B
★★27.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体验状态是()。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感情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情绪种类的掌握情况。按情绪的状态,也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作心情。激情则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且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72〕
【参考答案】C
★★★28.单色光的饱和度是()。
A.25%
B.50%
C.75%
D.100%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颜色特性的掌握情况。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黄(570nm)、绿(500nm)、蓝(470nm)等色彩。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越明亮。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灰色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通过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它们是最纯的颜色,饱和度为百分之百。灰色只有明度这一种特性,其明度由黑到白,中间有各种不同的明度等级。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各种感觉〔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9〕
【参考答案】D
★★29.在不同的距离上看一个人觉得他的高矮差不多,这表明知觉具有()。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知觉基本特性的掌握情况。知觉有四个基本特性:(1)整体性,知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特性;(2)选择性,人们在知觉外部事物的时候,会把一部分物体当作对象,其他部分当作背景;(3)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不变的特性;(4)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因此,在不同的距离上看一个人觉得他的高矮差不多,属于知觉的恒常性。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知觉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p.35~36〕
【参考答案】C
★★30.内隐记忆是指()的记忆。
A.受意识控制
B.没有意识到
C.对知识技能
D.对情绪情感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记忆及记忆过程的掌握情况。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和记忆→记忆及记忆过程〔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43〕
【参考答案】B
★★★31.“希望自己有丰厚的收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这属于()。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爱的需要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掌握情况。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个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其中,生理的需要是指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他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尊重的需要则是指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可见“希望自己有丰厚的收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属于安全需要。前两层次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直接关系个体的生存,因此又称缺失性需要,而后三层次(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因此这些需要又称生长需要。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需要与动机→需要层次理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66〕
【参考答案】B
★★★32.婴儿通过情绪反应和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成人的照顾,这是情绪的()。
A.动机功能
B.适应功能
C.组织功能
D.信号功能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情绪和情感功能的掌握情况。情绪、情感的功能主要有:(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3)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它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主要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成人的抚养;成人也要通过情绪反映他处境的好坏。这属于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70〕
【参考答案】B
★33.高考填报志愿时,既想学计算机,又想学经济管理,这属于()。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心理冲突类型的掌握情况。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1931年,心理学家勒温(Lewin)和后来的心理学家米勒(Miller,1944)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如下四类:(1)双趋冲突;(2)趋避冲突;(3)双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高考填报志愿时,既想学计算机,又想学经济管理,这属于典型的双趋式冲突。
【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压力与健康→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p.337~338〕
【参考答案】A
★★★34.粘液质的神经活动类型是()。
A.弱、平衡、不灵活
B.强、平衡、灵活
C.强、平衡、不灵活
D.强、不平衡、不灵活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的掌握情况。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它们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能接受的刺激强弱程度,以及神经细胞持久工作的能力。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均衡,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且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或抑制占优势两种情况。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有灵活和不灵活之分。这两种基本神经过程和三个特性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最后,巴甫洛夫根据大量的实验,确定了四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强、不平衡的兴奋型,强、平衡、灵活的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的安静型,以及神经过程弱的抑制型。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心理学中的气质类型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其中,兴奋型对应胆汁质,活泼型对应多血质,安静型对应粘液质,抑制型则对应抑郁质。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能力和人格→气质〔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84〕
【参考答案】C
★★35.教师想教好学生,也想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但常难以协调,因而产生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内冲突
B.角色失败
C.角色间冲突
D.角色中断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角色失调概念的掌握情况。所谓的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角色失调有四种常见的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其中,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指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比如老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角色内冲突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如教师的社会角色,国家期望教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下功夫,而家长和管理部门则要求多做提高升学率的工作,两者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如官员渎职下台。因此,教师想教好学生,也想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但常难以协调,这属于老师角色和父母角色间的冲突,因此,属于角色间冲突。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注意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18〕
【参考答案】C
★★★36.按照伯克威兹的观点,侵犯行为的发生,除了与挫折导致的愤怒情绪有关系外,还受()的影响。
A.个体人格特征
B.个体心境
C.侵犯线索
D.道德水平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挫折侵犯学说概念的掌握情况。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如下:(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他们于1967年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安排一个实验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支左轮手枪,另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的结果表明,被激怒的被试在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人们的侵犯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38〕
【参考答案】C
★★37.一般来说,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印象形成效应的掌握情况。(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而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因素,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否喜欢对方、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一旦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3)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虽然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作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因此,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26〕
【参考答案】B
★★★38.与成就动机关系最密切的是个体的()。
A.个人能力
B.抱负水平
C.人格特点
D.智力水平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的掌握情况。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主观愿望,它与个体的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的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的强弱。而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1)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越高;(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36〕
【参考答案】B
★★39.在竞争条件下,由于受到自我价值保护倾向的影响,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
A.最大化
B.最小化
C.外归因
D.内归因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影响归因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归因的因素共有四种:(1)社会视角。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则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在竞争的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进行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的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不过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即他们认为失眠是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所以,对部分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3)观察位置。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4)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32〕
【参考答案】C
★40.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呈()。
A.倒U曲线
B.V形曲线
C.U形曲线
D.倒V曲线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关系的掌握情况。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形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个现象最早由耶基斯与多德森发现,又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34〕
【参考答案】A
★★★41.在海德的P-O-X模型中,最重要的是()之间的关系。
A.P-O
B.P-X
C.O-X
D.P-O-X三者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转变理论中的海德的平衡理论的掌握情况。该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向平衡转化。在态度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海德提出P-O-X模型来说明他的观点。P(Person)代表个体,O(Other)代表他人,X代表评价的事物。他认为P、O、X三者间有两种关系:肯定或否定关系。海德指出:如果三种关系从各个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若三种关系都是否定,或两种关系是肯定,一种是否定,则存在不平衡状态(技巧:根据负负得正的原理,计算三边的关系,如果最终结果是正的,就是平衡的,否则就是不平衡的)。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这是由于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的平衡状态要比人际联系否定情况下的平衡状态更令人愉快,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的态度转变的压力要大于人际联系否定情况下的态度转变的压力。因此,如果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个体会尽可能少地改变P和O的关系而维持态度平衡。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转变〔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50〕
【参考答案】A
★★★42.最容易发生从众的情况是()。
A.个体自我评价高
B.群体凝聚力较低
C.所处情境很明确
D.个体依赖性较高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从众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影响从众的因素有:(1)群体因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选项B错误);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就不明显。研究表明,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在3~4人。(2)个体人格因素。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选项A错误);个体的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就越容易发生。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选项D正确)。(3)情境的明确性。如果情境很明确,从众行为就会减少(选项C错误);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4)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这里需要与暗示的影响因素相区分。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比如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从众〔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68〕
【参考答案】D
★★43.根据塔尔德的观点,()。
A.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B.个体优先模仿外域文化和行为
C.上层人士倾向于模仿下层人士
D.模仿通常以线性方式迅速蔓延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模仿概念的掌握情况。塔尔德(G.Tarde)是法国社会学家,他最早对模仿进行了研究,并在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1)下降律,即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2)几何级数律,即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蔓延,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3)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74〕
【参考答案】A
★★44.表现为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往往是()的儿童。
A.受欢迎
B.不受欢迎
C.受忽视
D.被鄙视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掌握情况。研究者根据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三种:(1)受欢迎的儿童。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并易于合。(2)不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一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3)受忽视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往往表现为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既不为同伴所喜欢,也不被同伴所讨厌。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很多种,基本的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同伴交往策略,指导儿童改变影响同伴接纳的缺点,改善人气特点。
【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48〕
【参考答案】C
★★★★45.衡量母亲对儿童教养方式的标准,不包括()。
A.反应性
B.平衡性
C.情绪性
D.社会性刺激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掌握情况。衡量母亲对婴儿的教养方式好与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1)反应性。反应性指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的应答和反馈。(2)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3)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20〕
【参考答案】B
★★★46.青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是()。
A.抽象性日益增强
B.处于社会自我阶段
C.结构更加趋同化
D.受同龄人的影响大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青年期自我概念发展的掌握情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青年期自我概念有三个特点:(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青年不再运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其人格特征,而是逐渐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及信念等。(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青年在描述自我时,将对自我觉知的各个方面整合成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整体。(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青年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懂得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青年期的心理发展→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p.267~268〕
【参考答案】A
★47.中年期人格“男女同化”是指()。
A.一种变态的人格
B.一种不成熟的人格
C.男人更男性化,女人更女性化
D.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的掌握情况。中年人的人格特质相对保持稳定。但由于生理机能的变化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1)内省日趋明显。按荣格的理论,从青年期到老年期,人格由年轻时的外倾变得越来越内倾,即中年人不再像年轻人那样容易冲动、敢想敢干,而是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内心世界。(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女性特点,而中年女性则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即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这种“男女同化”(androgyny)的人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在面临挫折或冲突时,更多地采用幽默、升华、利他主义等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很少采取否认、歪曲、退缩等消极防御机制。(4)为人处世日趋圆通,表现为认识和处理问题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死板,而是更加灵活。
【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p.278~279〕
【参考答案】D
★★★★48.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绪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的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
A.分裂样
B.反社会性
C.偏执性
D.冲动性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人格障碍概念的掌握情况。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有:(1)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固执己见为特点;(2)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绪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4)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绪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5)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6)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7)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同避某些活动的倾向;(8)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人格障碍的作用有限,只能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17〕
【参考答案】A
★★★49.内脏性幻觉指的是()。
A.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
B.躯体内部性质很明确、部位不具体的异常知觉
C.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异常知觉
D.躯体内部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知觉障碍的掌握情况。幻觉的特点是: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并且对此坚信不疑。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较少出现。其中,内脏性幻觉,是指患者的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内脏性幻觉属于知觉障碍中的幻觉。
【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97〕
【参考答案】D
★★★50.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的症状是()。
A.思维鸣响
B.思维云集
C.关系妄想
D.思维贫乏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思维障碍的掌握情况。思维障碍大体上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各类妄想、强迫观念和超价观念,而思维形式障碍则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其中,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妄想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和内心被揭露感等。选项A的思维鸣响、选项B的思维云集和选项D的思维贫乏均属于思维形式障碍。
【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3〕
【参考答案】C
★★★51.“窥镜症”属于()。
A.注意力障碍
B.思维形式障碍
C.知觉障碍
D.感知综合障碍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感知综合障碍概念的掌握情况。感知综合障碍属于感知障碍,是指患者在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统称为视物变形症。还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叫作“非真实感”(derealization)。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另外,还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患者认为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故称为“窥镜症”,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98〕
【参考答案】D
★★★52.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一般在()内可完全恢复。
A.1个月
B.2~3个月
C.6个月
D.3~6个月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精神分裂及其他妄想性障碍的掌握情况。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共同特点主要有:一是在两周内急性起病;二是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三是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四是在2~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
【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及其他妄想性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13〕
【参考答案】B
★53.严重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一般为()。
A.1~2个月
B.2~6个月
C.1年以上
D.3个月~1年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病程的掌握情况。病程指从不适症状出现至来访的时间。一般将不到3个月称为短程,3个月到1年为中程,1年以上为长程。一般心理问题持续时间1~2个月,严重心理问题则在2~6个月以内,而神经症性问题一般在6个月以上。
【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30〕
【参考答案】B
★★★★54.当原始分数呈偏态分布时,也可以通过转化使之常态化,这一过程是()。
A.线性的
B.非线性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常态化(正态化)概念的掌握情况。将不是常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原始分数常态化,这一过程的转化是非线性的。一般先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正态分布上相应的离均差,并可以表示为任何平均数和标准差。计算的步骤是:(1)对每个原始分数计算累积百分比;(2)在正态分布曲线的面积图表中,求出对应该百分比的z分数。
【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的类型〔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65〕
【参考答案】B
★★55.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测验的()。
A.稳定性
B.准确性
C.可信度
D.区分度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效度概念的掌握情况。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的符合程度,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条件,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则无论其具有其他任何优点,一律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因此,选用标准化测验或自行设计编制测量工具,必须首先鉴定其效度,没有效度资料的测验是不能选用的。测量的效度除受随机误差影响外,还受系统误差的影响。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而有效的测验必定可信。
【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效度→效度的概念〔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78〕
【参考答案】B
★★56.在600个学生中,答对某项目的人数为150人,则该项目的难度为()。
A.0.15
B.0.25
C.0.75
D.0.85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项目难度的掌握情况。难度的指标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题的人数百分比来表示:P=R/N×100%,其中,P代表项目的难度,N为全体被试者人数,R为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因此,本题项目难度为P=150/600×100%=25%。
【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项目分析→项目的难度〔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89〕
【参考答案】B
★★57.不受时间限制的心理测验是()。
A.最高作为测验
B.速度测验
C.典型行为测验
D.智力测验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测验分类的掌握情况。按测验的要求可以将测验分为最高行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最高行为测验要求受测者尽可能做出最好的回答,这主要与认知过程有关,有正确答案。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均属最高行为测验。而典型行为测验要求受测者按通常的习惯方式做出反应,没有正确答案。因此,大多数典型行为测验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例如人格测验中,受测者的反应速度就不很重要。但在最高行为测验中,速度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速度测验中,尤其要注意时间限制,不得随意延长或缩短。
【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心理测验的使用→受测者误差及控制方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408〕
【参考答案】C
★★★58.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可分为()个阶段。
A.3
B.4
C.5
D.6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理论的掌握情况。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满足并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第一,口欲期(0~l岁);第二,肛欲期(1~3岁);第三,生殖器期(3~5岁);第四,潜伏期(5~12岁);第五,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考点分布】咨询心理学→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429〕
【参考答案】C
★★★59.根据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不包括()。
A.发展心理咨询
B.健康心理咨询
C.心理治疗
D.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的掌握情况。在理论上,健康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神经症性问题,但心理咨询师不可避免地要为某些神经症求助者提供帮助。心理咨询师只有获得相关资质后才能对确诊为神经症的求助者进行心理治疗。由于某些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神经症的伴发症状,必要时应及时寻求相关医学机构的会诊或转诊。此外,发展心理咨询也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领域,心理咨询师在遇到因此类问题前来咨询的求助者时,应该尽力而为,必要时寻求相关专家会诊或转诊。对精神病性问题,心理咨询师只能进行有条件的辅助性工作。因此,选项C的心理治疗不属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9〕
【参考答案】C
★★★60.把事实作为一种结果或症状,而进一步去寻找原因,这种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的方法属于()。
A.就事论事
B.相关分析
C.分析迹象
D.综合归纳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的归类、解释与验证的掌握情况。资料或数据本身并不包含太多的意义,它们的意义是心理咨询师赋予的。当我们赋予某种资料以具体意义时,一般采用三种方法:(1)就事论事,但是这种办法并不能揭示该事件的全部含义。(2)相关分析,分析与事件相关的因素,诚然,根据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去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可取的,但它总带有猜测性质。(3)分析迹象,就是把事实作为一种结果,作为一种症状,而进一步去寻找原因。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种种方法得出的推论只是可能性,在没有得到更多的资料支持以前,都只能作为假设存在。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9〕
【参考答案】C
★★★61.心理咨询师问求助者:“对于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他父亲又是怎么认为的?爷爷奶奶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呢?”这种问题属于()。
A.修饰性反问
B.多重选择性问题
C.责备性问题
D.多重问题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提问方式的掌握情况。凯利曾经把临床交谈中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做过如下归类:(1)“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2)多重选择性问题。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3)多重问题。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问可能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修饰性反问。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常常使会谈陷入僵局。(5)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这种问题,对求助者能产生很大的威胁感,会引起求助者的防卫。这对推动交谈没任何好的作用,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6)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关于如何提问的问题,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在进行初诊接待时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间接提问如:“你来这里想解决什么心理问题?”而在咨询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采用开放式提问和引导式提问,以促进求助者充分地表达自我,也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封闭式提问的方式方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在本题中,咨询师对求助者一连提出多个连珠炮性质的多重问题(“对于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他父亲又是怎么认为的?爷爷奶奶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呢?”),可能会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3〕
【参考答案】D
★★62.按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神经症的评分至少是()分。
A.3
B.4
C.5
D.6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与神经症相关的鉴别诊断的掌握情况。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之分。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不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是不道德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它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排除心理冲突为常形的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根据许又新的评分标准,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还不够诊断为神经症的标准。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技能鉴别诊断→与神经症相关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2〕
【参考答案】D
★★★63.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这种表现是()。
A.内感性不适
B.内脏性幻觉
C.疑病神经症
D.疑病妄想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妄想概念的掌握情况。妄想作为一种思维内容障碍,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其特点为:(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2)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3)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其中,疑病妄想的患者会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称疑病妄想。严重的疑病妄想,患者认为“内脏已经腐烂了”,“本人已不存在,只剩下一个躯体空壳了”,又称虚无妄想。疑病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选项A的内感性不适是一种感觉障碍,是指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选项B的内脏性幻觉是一种幻觉,内脏性幻觉的患者的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内脏性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选项C的疑病神经症是一种典型神经症,表现为对健康过虑;对身体过分注意;感觉过敏和疑病观念。其主要临床相为: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多关切,有各种主观症状;各种检查均不肯定有器质性疾病,未发现主观症状的躯体原因;医生的解释不能消除其疑虑;多合并焦虑和抑郁。
【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02〕
【参考答案】D
★★64.诊断抑郁神经症,症状持续的时间至少是()。
A.两周
B.三个月
C.半年
D.两年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与神经症相关的鉴别诊断的掌握情况。抑郁本身不是神经症性的,因为它并不包含着心理冲突。把轻度抑郁症与神经症性抑郁等同视之是不正确的。抑郁神经症应该理解为,心情低落伴随着尖锐而持久的心理冲突,甚至可以说,沮丧和无能为力感正是长期心理冲突的结果。在人格上,病前大多有人格缺陷,表现为缺乏自信和自尊,对人过分依赖和自我强求,容易心情不良,是所谓的抑郁人格者。抑郁神经症大多呈慢性病程,病程至少持续两年,多年不愈。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技能鉴别诊断→与神经症相关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
【参考答案】D
★★65.属于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因素是()。
A.道德、风俗
B.不良的归因倾向
C.价值观
D.对现实问题的错误评价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的掌握情况。在确定引发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因素时,一般需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第二,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第三,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选项BCD均属于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识别病因→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44〕
【参考答案】A
★★66.在各种影响性技术当中,对求助者影响力最明显的技术是()。
A.解释
B.指导
C.面质
D.自我开放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A的解释技术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应用解释技术使求助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困扰、周围环境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选项B的指导技术,作为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选项C的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而选项D的自我开放技术也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开放对求助者的态度、评价等,或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等。自我开放技术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最后,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则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参与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100~101〕和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影响性技术〔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110~112〕
【参考答案】B
★★★★67.以下关于放松训练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放松训练的基本假设是改变生理反应,主观体验也会随着改变
B.在咨询室进行的放松训练,最好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语
C.腹式呼吸放松法的训练中,吸气的时间比呼气的时间长
D.放松的引导语有播放录音和口头两种,在训练开始时,口头引导语更便于求助者接受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放松训练概念的掌握情况。放松训练是行为疗法中使用最广的技术之一,是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咨询和治疗方法。放松训练的基本假设是改变生理反应,主观体验也会随着改变(选项A正确)。也就是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使主观体验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因此,放松训练就是训练求助者,使其能随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松,以便随时保持心情轻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等。放松疗法的操作步骤及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咨询师介绍原理。咨询师应简明扼要地对求助者讲解放松疗法的原理和过程,明确求助者在放松疗法中的主动作用,激发改变自我的积极性。(2)咨询师进行示范、指导。首次进行放松训练时,心理咨询师应进行示范并讲解要点。这样可以减轻求助者的羞涩感,也可以为求助者提供模仿对象。应告诉求助者,如果不明白放松时指示语的要求,可以先观察心理咨询师的动作,然后进行模仿。在咨询室进行的放松训练,最好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语,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停下来(选项B正确)。心理咨询师还可以根据情况,主动控制训练的进程,或者有意重复某些放松环节。在放松过程中,为了帮助求助者体验其身体感受,心理咨询师可以在每一个步骤的间隔,指导求助者,如“注意放松状态的沉重、温暖和轻松的感觉”,“感到你身上的肌肉放松”,或者“注意肌肉放松时与紧张的感觉差异”等。(3)强化求助者的练习。求助者在咨询室中学会了放松训练的方法及要领后,需要自行练习达到真正的放松。(4)指导求助者用掌握的放松方法,代替紧张焦虑。咨询师指导求助者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时,在已经掌握放松方法及要领,能够做到放松的基础上,随时用放松代替紧张焦虑,从而解决情绪困扰。呼吸放松法包括鼻腔呼吸放松法、腹式呼吸放松法和控制呼吸放松法,其中,在腹式呼吸放松法的训练中,呼气的时间比吸气的时间长(选项C错误)。在使用放松训练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1)第一次放松训练,咨询师应给求助者示范,减轻求助者的焦虑,并能提供模仿的信息;(2)放松训练中可以使用的放松方法有多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但一般以一两种为宜,不宜过多;(3)请求助者注意,放松疗法的关键是放松,既强调身体、肌肉的放松,更强调精神、心理的放松,咨询师要帮助求助者体验身体放松后的体验;(4)求助者在练习放松时,应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避免各种干扰,通过训练真正达到放松的效果;(5)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在训练开始时,口头语引导便于求助者接受和掌握(选项D正确);(6)放松疗法对想象力强、容易受暗示的求助者效果较好,对独立性强而想象力差的求助者可能效果不显著,可以使用其他方法;(7)促进求助者领悟,放松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随时做到随意的放松,并运用自如。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放松训练〔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4〕
【参考答案】C
★★★68.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把所有的问题都说成是别人的过错,自己没问题这种多话的类型是()。
A.宣泄型
B.掩饰型
C.表现型
D.表白型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产生多话原因的掌握情况。多话是咨询中求助者或咨询师大量叙述与咨询没有关系的内容,从而影响咨询效果、阻碍咨询进行的现象。多话也可能来源于咨询师,咨询师没有正确的咨询理念,或不按咨询的职业要求进行,则可能多话。如咨询师有感而发的宣泄、咨询师的评价、咨询师的逻辑能力欠缺,或解释过多等。而与求助者有关的多话,可以概括为以下七种类型:(1)宣泄型。这类求助者只是为了宣泄一时的剧烈情绪,他们急需一个宣泄的对象,在倾诉时往往犹如倾盆大雨、排山倒海,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出来。对此类求助者,咨询师只需认真、关切地倾听即可。待求助者宣泄后,一般都会雨过天晴,心平气和下来。(2)倾吐型。此类求助者与宣泄者有些相仿,日常生活中他们多有不快而又缺乏倾吐的对象。由于咨询师的热情、耐心、尊重,使其备受感动,倾吐的闸门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把多年来积压的大大小小的不满、烦恼、伤心都通通讲了出来。(3)癔症型,此类求助者在讲话时眉飞色舞,表情丰富,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述内容多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仔细分析,却都富有夸大色彩,而且并无多少急迫或困扰的问题,求助者似乎也没有什么需要咨询师予以帮助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注意和赞赏。(4)表现型。此类求助者总是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乃至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师品头论足,但很少谈论自己,即使谈论自己也是讲些自己的特长没有得到欣赏或重用等方面。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并不在意咨询师说什么,他们咨询的目的往往是发表意见,进行评论。(5)表白型。此类求助者知道自己正面临某方面的问题,然而,面谈时,他们一味地谈论别人的不是,总之全是别人的过错。他们来咨询,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问题,有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6)掩饰型。这类情况需要咨询师细心观察。有些求助者不停地讲话只是为了掩盖他们被人真正了解的恐惧:他们一直在抢占讲话的机会,为了说话而说话,内心却害怕与咨询师正面交锋,害怕咨询师的发问,害怕沉默给自己带来的压迫及可能会泄露自己内心的恐慌不安。他们健谈正是内心焦虑的反映。(7)外向型。有些求助者性格外向,活泼健谈,好交朋友,尤其是在遇到一位比较喜欢的、注意倾听的咨询师时,更是天南海北,无所不谈。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53〕
【参考答案】D
★★★★69.“内隐致敏法”指的是()。
A.系统脱敏
B.模仿法中的内隐示范
C.冲击疗法中的想象冲击
D.厌恶疗法的想象刺激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的掌握情况。“内隐致敏法”是指使用想象刺激进行厌恶治疗。该方法用语言提示使求助者进入想象,在想象中将不适行为和厌恶反应联系起来。想象刺激有许多优点:安全,不会伤害求助者,而且不拘条件,随时随地可行。选项A的系统脱敏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将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最后经过在实景中的重复练习,使求助者逐渐从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中脱敏。选项C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暴露疗法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它是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进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那些情境中。冲击方法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或想象中唤起焦虑的刺激情境中。正如所有暴露疗法所具有的特征一样,尽管求助者在暴露过程中会产生焦虑,但是造成创伤的恐惧结果并不会发生。现实冲击疗法是指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恐惧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焦虑的行为,让焦虑自行降低,是一种被动的放松过程。一般来说,高恐惧的求助者倾向于通过采取一些不适应的行为来控制他们的焦虑。在冲击疗法中,不允许求助者采取不适应的行为去应对唤起焦虑的情境。在现实冲击疗法中,焦虑可以得到迅速减轻。由于冲击疗法是一种较为剧烈的治疗方法,应做详细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等。而想象冲击疗法基于相似的原理并遵循相同的程序,不同之处是暴露在想象的恐惧之中而不是现实生活中。想象冲击疗法优于现实冲击疗法的一点是,它对能被治疗的产生焦虑情境的性质无限制。对实际创伤事件现实暴露(飞机失事、强奸、火灾、水灾)通常是不可能的或者在伦理上和实际上是不合适的。想象冲击疗法可以用一种对求助者不会带来消极后果的方式再现创伤情境。例如,飞机失事的幸存者可能会承受一系列逐渐削弱的症状。他们可能会产生关于灾难的梦魇和回忆,他们可能避免乘飞机旅行或者对任何一种旅行方式产生焦虑,并且很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痛苦的症状,例如内疚、焦虑、抑郁。选项B的模仿法(modelling),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内隐示范是指有时示范的行为是不可观察的,可以通过咨询师的描述,让求助者想象示范行为。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厌恶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68〕
【参考答案】D
★★★70.关于冲击疗法的工作程序,错误的是()。
A.筛选治疗对象
B.构建焦虑等级
C.治疗准备工作
D.实施冲击治疗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冲击疗法概念的掌握情况。冲击疗法即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它是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进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那些情境中。冲击方法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唤起强烈焦虑的刺激情境中,尽管求助者在暴露过程中会产生焦虑,但是造成创伤的恐惧结果并不会发生。冲击疗法的工作程序是:(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冲击疗法是一种较为剧烈的治疗方法,应做详细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等。(2)签订治疗协议。仔细地向求助者介绍治疗的原理、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求助者在治疗中可能承受的痛苦不能隐瞒和淡化,同时也告之疗效之迅速可能是其他任何心理治疗所不及的。(3)治疗准备工作。确定刺激物,它应该是求助者最害怕和最忌讳的事物,因为这种事物是引发症状的根源。(4)实施冲击治疗。一定要说服甚至使用适当的强制手段让求助者完成治疗。因为此时退却,将前功尽弃。每次治疗时间应根据求助者应激反应的情况而定。其情绪反应要求超过求助者以往任何一次焦虑紧张的程度,力求达到极限,其生理反应要求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变化。选项B的构建焦虑等级属于系统脱敏法工作的程序。系统脱敏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将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最后经过在实景中的重复练习,使求助者逐渐从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中脱敏。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冲击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63〕
【参考答案】B
★★71.在使用模仿法解决行为问题时,成败的关键是()。
A.示范者的表现
B.示范者的社会地位
C.求助者的年龄
D.求助者的模仿能力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模仿法的掌握情况。模仿法(modeling),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影响模仿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年龄,通常认为学龄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段。一般来说,模仿法更加适用于年轻的求助者。要强调示范者的作用。一般说来,示范者的表现是治疗成败的关键,通常情况下,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模仿者的动机也就越强,成绩越好。示范者与模仿者的共同之处越多,模仿的信心越足,成绩越好。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注意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71〕
【参考答案】A
★★★72.“由一个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种极端信念并将之不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境中”,反映的歪曲认知是()。
A.主观推断
B.选择性概括
C.过度概括
D.夸大和缩小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认知行为疗法中逻辑错误的掌握情况。所谓的错误逻辑是在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向歪曲。贝克归纳的7种常见的“逻辑错误”包括:(1)主观推断,没有支持性或相关的根据就做出结论;(2)选择性概括,即依据一个事件的某一个方面的细节的了解就形成结论;(3)过度概括,由一个偶然事件而得出的一种极端信念并将其不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景中;(4)夸大或缩小,用一个比实际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时间或情景;(5)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6)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根据缺点和以前的错误来描述一个人和定义一个人的本质;(7)双极式思维,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或者按不是/就是两个极端来对经验进行分类。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87〕
【参考答案】C
★★★★73.在使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的过程中,“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此时常常会看到“求助者流泪或眼睛湿润”,说明已经到达了咨询过程中的()。
A.第四阶段
B.第五阶段
C.第六阶段
D.第七阶段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各个咨询阶段的掌握情况。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心理咨询过程注重在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互动过程中求助者内在的态度、情感及体验性的活动过程,注重求助者内在的心理过程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性的特点。罗杰斯认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求助者从刻板固定走向变化,从僵化的自我结构迈向流动,从停滞在连续尺度的一端迈向更加适应、灵活的另一端。美国心理学家佩特森(Patterson)把这个咨询过程分为七个阶段。(1)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2)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3)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4)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5)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6)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7)求助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例如关注、接纳等已不再看得那么重要。他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自我经验的排斥、歪曲越来越少。自我内部的沟通越来越多,自我的体验越来越真实,他们尝试着改变自己以前僵化的个人建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各种经验。当他们不再歪曲一些经验时,他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做出对现实的反应,决策就比较正确了。以上这七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下一阶段的发展变化。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就是求助者人格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灵活的、相互联系的过程,而且并非相互割裂,也不是区分得十分严格的。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03〕
【参考答案】C
★★★74.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这就是罗杰斯所说的()。
A.经验
B.价值条件
C.自我
D.自我实现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求助者中心疗法概念的掌握情况。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中的“经验”这一概念,与咨询师平时使用的经验概念不同。在求助者中心疗法理论中,罗杰斯所使用的经验概念是指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经验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它们能够被个体知觉到,或者具有被知觉的能力。对于经验,罗杰斯曾经这样说过:“它包括意识中的全部现象,也包括个体未曾意识到的事件。”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求助者中心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06〕
【参考答案】A
★★75.在团体心理咨询中,确定团体规模应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团体咨询的人数
B.团体咨询的领导者
C.团体咨询的目标
D.团体咨询的评估方法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团体咨询的掌握情况。团体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以治疗为目标的团体心理咨询人数不宜过多,一般5~8人;以训练为目标的团体心理咨询人数居中,一般6~10人;以发展为目标的团体,参加者可适当多一些,一般8~12人。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团体心理咨询技能→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8〕
【参考答案】C
★★★76.团体心理咨询的长期目标是()。
A.帮助成员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B.增进成员的表达能力,提高成员的倾听能力
C.以成功的团体经验来改善成员的自我概念
D.帮助成员独立自主并不再依靠团体来解决问题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团体心理咨询目标的掌握情况。团体在短期内能达到的目标包括:(1)以成功的团体经验来改善成员的自我观念(选项C错误)。(2)增进成员的表达能力(选项B错误)。(3)发展成员关怀自己和他人的能力。(4)帮助成员敢于表露自己的能力和限制。(5)提高成员倾听的能力。(6)帮助成员真诚地讨论个人的困难、恐惧和焦虑,而不只停留于批评和讪笑。(7)帮助成员接纳自我并发展自我潜能。(8)帮助成员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项A错误)。而团体在长期能达到的目标包括:(1)使成员对自己的特长和缺点具有敏觉力。(2)学习以社会能接受的行为来解决问题。(3)提供成员学习社会期望的机会和场所。(4)帮助成员觉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未来和他人的影响。(5)帮助成员在社会上发展自我,但不与社会冲突。(6)帮助成员独立自主、不再依赖团体来帮助其解决问题。(7)鼓励成员在团体内提供最大的贡献。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团体心理咨询技能→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21〕
【参考答案】D
★★★77.在下列智力指标中,采用标准分常模的是()。
A.智力年龄
B.心理年龄
C.比率智商
D.离差智商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标准分数概念的掌握情况。标准分常模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因它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所以叫标准分数。标准分数可以通过线性转换,也可以通过非线性转换得到,其中,Z分数为最典型的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根据定义,可通过将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其中,X为任一原始分数,X为样本平均数,SD为样本标准差。常见的标准分常模有T分数、标准九分、标准十分、标准二十分、离差智商等。T分数是以50为平均数,以10为标准差。标准九分是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标准十分是以5.5为平均数,以l.5为标准差;标准二十分是以10为平均数,以3为标准差。而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离差智商是以100为平均数,一般是以15为标准差。其中,选项C的比率智商(IQ)被定义为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常模→常模的类型〔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65〕
【参考答案】D
★★★78.MMPI的编制方法是()。
A.因素分析法
B.经验效标法
C.总加评定法
D.理论推演法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的掌握情况。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问世于1943年,由明尼苏达大学哈特卫(S.R.Hathaway)和麦金利(J.C.Mckinley)根据经验效标法编制而成。该测验的问世是自陈法人格测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人格测验的研究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世界上最常引证的人格自陈量表。自陈量表的编制方法主要有四类:(1)逻辑分析法。采用逻辑分析法编制的问卷主要包括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詹金斯活动调查表(JAS)和显性焦虑量表(MAS)。(2)经验效标法。采用经验效标法编制的问卷主要包括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和加州心理量表(CPI)等。(3)因素分析法。采用因素分析法编制的问卷有:16PF和EPQ。(4)综合法,即综合采用以上三种方法编制,最有代表性的问卷当属杰克逊人格问卷(JPI)。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0〕
【参考答案】B
★★★79.如果SCL-90采用0~4的5级评分,则总分超过()分,就可考虑筛选阳性。
A.70
B.90
C.160
D.250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解释的掌握情况。按全国常模结果,在1~5分的5级评分标准里,SCL-90结果中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而如果是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标准,则总分超过70(160-90=7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1分,可考虑筛选阳性。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90项症状清单(SCL-90)〔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p.239~240〕
【参考答案】A
★★★80.如果受测者处于轻度或中度抑郁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的总分就会超过()。
A.24
B.20
C.17
D.8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结果解释的掌握情况。按照Davis JM的划分,对于24项版本,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是轻或中度的抑郁;如小于8分,则没有抑郁症状。在17项版本则分别为24分、17分和7分。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82〕
【参考答案】B
★★★81.HAMA主要适用于评定()。
A.神经症性焦虑
B.精神病性焦虑
C.神经症性抑郁
D.精神病性抑郁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掌握情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由汉密尔顿(Hamilton)于1959年编制。最早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量表之一,包括14个项目,主要涉及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两大类因子结构。本量表主要用于评定神经症及其他病人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但不大适宜于估计各种精神病时的焦虑状态。按照我国量表协作组提供的资料,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总分≥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总分≥14分,肯定有焦虑;总分≥7分,可能有焦虑;总分如小于7分,便没有焦虑症状。一般来说,HAMA总分≥14分,提示被评估者具有临床意义的焦虑症状。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86〕
【参考答案】A
★★82.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采用的是()级评分法。
A.0~2的3
B.0~6的7
C.1~5的5
D.1~7的7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掌握情况。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由Overall和Gorham于1962年编制。它是精神科应用的最广泛的评定量表之一。BPRS最多包括20个项目,但最常用的有18个项目的版本。所有项目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1)无症状;(2)可疑或很轻;(3)轻度;(4)中度;(5)偏重;(6)重度;(7)极重。没有或不能评定时记0分,统计时应删除。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88〕
【参考答案】D
★★★83.考察不同评定者他评结果一致性时,其符合率最低应达到()。
A.75%
B.85%
C.95%
D.90%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检验他评量表评分一致性的掌握情况。(1)符合率。两个或两个以上评定者检查同一批受评者,计算评定结果完全一致的人数占所评定人数的比例。一般符合率达75%即可,达90%就比较理想。有时符合率与卡方检验联合使用,如符合率较高,评定者之间统计学差异又无显著性,则表示评定结果较可靠。(2)相关分析法。计算两名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常用的是Pearson积差相关法和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于多名评定者,可用组内相关系数法。一般相关系数0.7以上即可接受,大于0.9则认为评定结果较可靠。(3)Kappa系数法。两名评定者、两种评定结果的一致性,采用普通Kappa系数(K)计算方法即可;两名评定者、多种评定(多级评定)结果,则采用加权Kappa系数(KW)计算方法;多名评定者、多种评定结果则要用泛用Kappa系数(GK)计算方法。一般要求Kappa系数大于0.5,则认为评定者之间一致性检验符合要求。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95〕
【参考答案】A
★★84.MMPI-2英文版包括10个临床量表和7个效度量表,它们均属于()。
A.内容量表
B.附加量表
C.基础量表
D.关键量表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MMPI-2的掌握情况。MMPI-2编制于1989年,同MMPI一样也是一个在国际上用途广泛的人格测验量表。该表共包括567个自我报告形式的题目,分基础量表、内容量表和附加量表三大类,其中基础量表包括有10个临床量表和7个效度量表。如果只为了精神病临床诊断使用,可做前370题。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特殊心理评估的实施→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第二版(MMPI-2)〔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212〕
【参考答案】C
★★★85.韦氏智力量表中,常受言语能力影响的操作测验是()。
A.图形拼凑和图片排列
B.图画填充和图片排列
C.图画填充和数字符号
D.图画填充和图形拼凑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结果解释的掌握情况。言语能力非常好的受测者有时可以用他们的优势去补偿其非言语能力的不足。图画填充和图片排列是两个常常受言语能力影响的操作测验。虽然过多的口述会影响完成作业的速度,但这种言语中介会提高在这些测验上的得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言语和操作智商虽然分别被用作言语理解和知觉组织的因素分数,但量表和因素之间不是完全对应的。算术和数字广度其实不属于言语理解因素,而数字符号也不应归入知觉组织因素。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验结果的解释→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的解释〔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5〕
【参考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86~125题,每题1分,共40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86.以下关于梦的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一般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B.梦境通常是连续的、协调的
C.梦被剥夺可能导致情绪低沉
D.梦能预示人生的吉凶祸福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睡眠的掌握情况。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的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较高(14~30赫兹),波幅较小的β波;而当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的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较低(8~13赫兹),波幅稍大的α波;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大的Δ波为主。根据睡眠时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脑电波的频率较低、波幅较小,在这一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叫睡眠锭,在这一阶段,个体很难被叫醒,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第三阶段的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的脑电波大多呈现为Δ波。在这一阶段里,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的各项功能指标都会变慢,称为深度睡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且前半夜长、后半夜短。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选项A正确),这一阶段大约持续5~10分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之后,又会重复上述睡眠的四个阶段,第四个睡眠阶段结束之后,又会出现一次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而且时间会比第一次长,直至最后一次长达1个小时,像这样的睡眠周期不断循环,直至醒来。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人们通常在做梦。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选项B错误)。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梦境的不连续性,即梦中的思想、行为或情景会突然变成与原来无关的其他的思想、行为或情景。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妨碍人的休息,梦的内容也不是别人给自己带来的某种信息,更不是吉凶祸福的预兆,不应该对梦抱有担心的心理(选择D错误)。如果对快速眼动阶段的睡眠进行剥夺,即进行梦剥夺,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那么被试者就会开始有不舒服的感觉,好像没睡好觉,心里觉得不踏实。继续进行梦剥夺的话,被剥夺者就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影响到健康的现象。在几天的梦剥夺之后,让被试者好好睡一觉,让他随便去做梦,醒来之后,一切症状就都消失了。可见,不让做梦反而打乱了人正常的生活秩序,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选项C正确)。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意识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59〕
【参考答案】AC
★★★87.科斯塔(Costa)的人格大五模型包括的因素有()。
A.外倾性
B.神经质
C.认真性
D.宜人性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人格理论的掌握情况。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Costa)和麦克雷(McCrae)提出,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十分相似的因素可在许多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找到。他们提出了一个人格的大五(big five)或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简称F.F.M),而且编制了一个测量五因素的工具,即N.E.O人格调查表。人格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选项B的神经质是EPQ人格问卷中的人格因素。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能力和人格→人格理论〔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95〕
【参考答案】ABCD
★★8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A.指向
B.思考
C.感受
D.集中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注意概念的掌握情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即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集中于某些对象。所以,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并不反映任何事物,也不反映事物的任何属性。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意识与注意→注意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60〕
【参考答案】AD
★★★89.关于动机,正确的说法包括()。
A.动机产生的心理基础是需要
B.内驱力是由生理需要推动的
C.不良动机一定产生消极效果
D.动机可以通过观察直接测量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影响动机产生的因素的掌握情况。人的需要产生以后总要获得满足,要满足人的需要,就要进行某种行为、活动,去获得满足需要的对象。所以,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这时活动的动机便产生了。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机体内部要维持平衡的状态,当人感到缺乏某种东西的时候,会引起机体内部的紧张(不平衡)状态。此时需要就以意向、愿望的形式指向于某种对象,并激发起人的行为活动,需要便转化成了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动机也可以由外部环境条件引起,例如名誉、地位等社会因素也可以激发起个体行为活动的动机。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在诱因的作用下,即使机体内部并没有失去平衡,也会引起活动的动机。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所以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动机和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动机起着主导的作用,有些动机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动机和效果之间一般来说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不良的动机会产生消极的结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动机和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概述〔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64〕
【参考答案】AB
★90.关于迁移的作用,正确的说法包括()。
A.迁移是指从生活实例中受到启发从而解决问题
B.迁移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C.会骑自行车的人学骑三轮车困难,是迁移的作用
D.大小不一但重量一样的木头掂起来觉得大的轻,是迁移的作用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影响问题解决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例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去学摩托车,就能把骑自行车掌握平衡的技术运用到骑摩托车上,有助于骑摩托车,这叫正迁移。如果会骑自行车的人去骑三轮车,骑两个轮的交通工具的经验,反而会影响掌握骑三轮车的技术,这叫负迁移。(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选择A错误),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3)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面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选项D属于定势,故错误)。(4)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5)知识表征的方式:原有问题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6)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7)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思维、言语及想象→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51〕
【参考答案】BC
★★★91.内部言语的特点包括()。
A.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B.减缩性,是思想的轮廓
C.速度快,不完整不系统
D.比较规范、严谨、完整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语言与言语的掌握情况。言语的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言语的形式分为两类,即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可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口头言语又可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而内部言语不是用来进行交际,而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内部言语有如下的三个特点:(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内部言语虽不出声,但并不是说思考时,发音器官就不活动了。事实上,在进行思考时,即在进行内部言语活动的时候,发音器官还是在活动着的,如果用仪器记录的话,声带和说外部言语时一样也在振动着,只是比较隐蔽,不出声而已。(2)言语的减缩性。内部言语不像外部言语那样需要表达,所以内部言语简缩且不完整,一个词可以代表一句话,一句话可以代表一个意思,是思想的轮廓,只要保证思维沿着正常方向进行就行。(3)速度快。因为内部言语不需要表达,所以其速度就比较快。有时,自己觉得问题已经想明白了,但要说出来的时候又说不明白了。这就是说,在把内部言语转化成外部言语的时候发生了困难。究其原因就是内部言语的速度快,想得不细、不完整、不系统,想的时候可以漏掉一些细节,说的时候需要一层一层地把问题所涉及的方面说清楚,这就会暴露出问题想的不深、不透,或者思维不够严谨、不够深刻。
【考点分布】基础心理学→思维、言语及想象→语言与言语〔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52〕
【参考答案】ABC
★★★92.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
A.保持内在一致
B.解释过去经验
C.决定未来期待
D.理解他人决定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掌握情况。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的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的行为。(2)解释经验。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经验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3)决定期待。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身份与自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20〕
【参考答案】ABC
★★★93.关于自尊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A.自尊是对成就、优势以及自信等的欲望
B.自尊是对名誉、支配地位和赞赏的欲望
C.自尊高的人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
D.自尊遇到挫折,个体会感到渺小、无能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自尊概念的掌握情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把他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自尊。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该公式表明,自尊和成功成正比,而与抱负水平成反比。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身份与自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22〕
【参考答案】ABCD
★★94.根据心理学家罗特的观点,外控者的特点一般包括()。
A.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常推卸责任
B.倾向于无助、被动的生活方式
C.相信是命运决定了自己的生活
D.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困境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控制点理论的掌握情况。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选项D是内控者的特点。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30〕
【参考答案】ABC
★★★95.爱情的特点包括()。
A.爱情是纯粹的精神依恋
B.爱情贯穿于人的一生中
C.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D.爱情通常在异性间产生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爱情概念的掌握情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如下:(1)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2)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选项B错误)。(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选项A错误)。(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76〕
【参考答案】CD
★★★96.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
A.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
B.一旦发生就会持续产生影响
C.是少数人存在的社交情绪
D.常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嫉妒情绪的掌握情况。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情绪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2)持续性。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能持续地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3)对抗性。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4)普遍性。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会体验这种情绪。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交情绪〔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42〕
【参考答案】ABD
★★★97.以下情境中,暗示效果较为明显的包括()。
A.被暗示者缺乏社会支持
B.被暗示者有很强的自信
C.暗示者权力大、威望高
D.被暗示者有较强独立性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暗示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考点分布】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75〕
【参考答案】AC
★★★98.成年人与婴儿说话时应注意()。
A.句子简短
B.语速减慢
C.增加停顿
D.拖长发音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的掌握情况。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重在言语的表达策略和技能。成人和婴儿的言语交往,实际上是语言教育课,教育活动需要适应对象的接受水平并能够促进其发展。为此,要采取必要的规则和语用技能。(1)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内容要贴近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限于眼前的事物。(2)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要想引起婴儿的注意和兴趣,必须采取诱导注意的方法,如叫他的名字(“小刚,这是大汽车”);运用感叹词(“哎呀!快看,这是红色的花”);调整说话的语调(有时提高音调,有时用耳语)等。(3)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句子要简短,且基本上合乎句法;语速减慢,这要靠增加停顿,而不是靠每个词的发音拖长(选项D错误);话语多重复等。(4)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儿童言语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言语学习潜能与后天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促进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增加与儿童交谈的机会等,把先天提供的言语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言语发展的现实性。
【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的言语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13〕
【参考答案】ABC
★★★99.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气质划分为()。
A.情绪冲动型
B.发展缓慢型
C.抚养困难型
D.容易抚养型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婴儿气质类型的掌握情况。托马斯和切斯通过一项“纽约纵向追踪研究”的结果,最后把多种划分气质类型的维度归纳为五种,即节律性、适应性、趋避性(积极探索与消极被动)、典型心境(情绪状态)与反应强度。据此,把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1)易抚养型。生活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新经验;主动探索环境、对新异刺激反应积极;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2)抚养困难型。生理节律、生活规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对新异刺激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3)发展缓慢型。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对新鲜事物反应消极,对新异刺激适应较慢;情绪经常不甚愉快;心境不开朗。但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颖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逐渐活跃起来。托马斯和切斯的理论被认为贴近对婴儿气质认识的实际,具有代表性。
【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15〕
【参考答案】BCD
★★★100.婴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态度,这属于()依恋。
A.安全型
B.回避型
C.反抗型
D.焦虑型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概念的掌握情况。研究者(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少数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注意: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19〕
【参考答案】CD
★★★101.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包括()。
A.以个体的发育和成熟为前提
B.以一定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C.某些心理特征已经发育成熟
D.心理特征开始形成尚未成熟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中维果茨基发展观的掌握情况。关于教育和教学如何促进心理发展,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其一是“最近发展区”思想;其二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其三是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通过教学所得到的潜能开发,即最近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指教学要引导发展和促进发展。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促进发展。走在发展前面,促进发展的教学原则是略前性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可以是人为的发展,教学可以决定智力的发展。(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这是指任何学习都存在着最佳期限,如果在这个最佳时期提供教学,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而过早的教学可能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样,过晚开始,亦即长期缺乏教学也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某种障碍。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如下:(1)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2)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考点分布】发展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的动因〔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196〕
【参考答案】ABD
★★★102.人们在遭受强大的自然灾害后可能出现的精神障碍和心理反应包括()。
A.急性应激障碍
B.紧张症性综合征
C.灾难症候群
D.创伤后应激障碍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创伤后压力失调各阶段的掌握情况。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这类情况被Lifton(1968)和Erikson(1976)称为“灾难症候群”(disaster syndrome)。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症状;(3)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选项A的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一种,是指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很明显,人们在遭受强大的自然灾害后也可能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的反应。因此,正确答案应选ACD。
【考点分布】健康心理学→压力与健康→压力的适应〔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39〕
【参考答案】ACD
★★★103.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包括()。
A.意识障碍
B.言语缺乏条理
C.定向障碍
D.自杀观念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急性应激障碍概念的掌握情况。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的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选项D的伴有自杀观念,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
【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16〕
【参考答案】ABC
★★★104.真性幻觉的特点包括()。
A.产生于主观空间
B.幻觉与相应的感觉器官相联系
C.形象清晰、生动
D.形象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幻觉概念的掌握情况。幻觉是一种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并且对此坚信不疑。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较少出现。而按体验的来源,幻觉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其中,真性幻觉的患者的幻觉与相应的感觉器官相联系,形象清晰、生动,与客观事物一样,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假性幻觉的患者的幻觉不与相应的感觉器官相联系,形象模糊、不生动,与客观事物不一样。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例如,患者说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人像,不用耳朵,脑子也能听到声音。
【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297〕
【参考答案】BC
★★★105.神经症的特点包括()。
A.持久性心理冲突
B.意识不到的心理冲突
C.精神痛苦
D.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神经症概念的掌握情况。神经症(neurosis)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神经症具有如下五个特点:(1)意识的心理冲突。典型的体验是,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病人对症状的事实方面有自知力。(2)精神痛苦。神经症是一种痛苦的精神障碍,没有精神痛苦,根本就不是神经症。因此,病人往往主动求医,或求助于心理咨询者。喜欢诉苦是神经症病人普遍而突出的表现之一。(3)持久性。神经症是一种持久的精神障碍。(4)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考点分布】变态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神经症〔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14〕
【参考答案】ACD
★★★106.任何测量都必不可少的要素包括()。
A.评估
B.参照点
C.等级
D.单位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测量要素的掌握情况。测量都应具备两个要素,即参照点和单位。参照点是指计算的起点,参照点有两种:一是绝对参照点(如重量、长度),二是相对参照点(如摄氏温度、海拔、智商)。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素,没有单位就无法进行测量。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人的理解意义要相同;二是有相同的价值,即相邻两个单位点间的差别总是相等。
【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概述→测量与测量量表〔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49〕
【参考答案】BD
★★★★107.信度系数在解释个人分数时的作用包括()。
A.估计误差分数的范围
B.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
C.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
D.了解误差分数的大小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信度系数作用的掌握情况。从信度可以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这就是测量标准误的应用。它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其二是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根据经典测量理论,X=T+E,X代表实得分数或观测分数,而T代表真实分数,E代表误差分数,又,而测验信度定义为真分数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即,有上述公式可知,信度系数越大,代表真分数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越大,误差分数的变异越小,因此,由信度系数可估计误差分数的范围和大小,但是由于题干中强调“信度系数在解释个人分数时的作用”,故选项AD不能选。注:由于测量的随机误差具有随机性,因此误差分数的平均数等于0。
【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信度→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74〕
【参考答案】BC
★★★108.效标效度的主要评估方法包括()。
A.命中率法
B.区分法
C.失误法
D.相关法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效标效度评估方法的掌握情况。效标效度有多种评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3种:(1)相关法:相关法是评估效标效度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求测验分数与效标资料间的相关(这一相关系数称为效度系数);(2)区分法:区分法是检验测验分数能否有效地区分由效标所定义的团体的一种方法;(3)命中率法:命中率法是当测验用来做取舍的依据时,用其正确决定的比例作为效度指标的一种方法。
【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测验的效度→效度评估的方法〔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384〕
【参考答案】ABD
★★★109.为了使受测者更好地理解测验分数的意义,在报告分数时要注意()。
A.应尽量使用心理学专业术语
B.让受测者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
C.考虑给受测者带来的心理影响
D.让受测者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测量心理学中测验结果的报告的掌握情况。为了使受测者本人以及与受测者有关的人,如家人、老师等,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报告分数时要注意如下7个问题:(1)应告知对于测验分数的解释,并非仅仅报告测验分数。心理测验中的分数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分数概念,直接报告测验分数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2)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3)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4)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5)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6)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影响。(7)要让当事人积极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考点分布】测量心理学→心理测验的使用→测验结果的报告〔参见基础知识教材(2012版)p.413〕
【参考答案】BCD
★★★110.在进行摄入性会谈时,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包括()。
A.双方共同商定的内容
B.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C.求助者家属提出的意见
D.上级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的掌握情况。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有以下几个:(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注意:如果会谈目标中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摄入性会谈〔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5〕
【参考答案】BD
★★★★111.心理咨询中保密例外的情况包括()。
A.求助者家人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
B.出现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
C.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
D.求助者有自杀的想法及行为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保密例外的掌握情况。保密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咨询工作的需要。但在有些情况下,也需要有保密例外,这样可能对求助者更有利。保密例外情况: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出现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心理咨询中出现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如报告虐待儿童、老人等;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的;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当遇到以上保密例外情况时,心理咨询师应将泄密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最终效果把握对求助者进行保密的含义。美国心理学会APA规定的心理学家道德标准中关于保密例外的描述是:只有经过认真考虑,确认对个人或社会有明显而又紧迫的危害时,才能向其他专业人员或有关部门进行透露。对求助者的这种保密例外,必须事先对这种例外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其后果做出准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如何对这种例外向求助者做出必要解释,以及在失去求助者信任后如何继续提供帮助等。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何进行初诊接待〔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3〕
【参考答案】BCD
★★★112.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包括()。
A.精神运动性兴奋
B.烦恼、易激惹
C.精神易疲劳
D.睡眠障碍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神经衰弱的掌握情况。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可分三种:(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2)情绪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且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病人感到痛苦,并常常向别人倾诉,寻求帮助或治疗,感到控制不了或摆脱不了,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之久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3)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个别内脏功能轻度或中度障碍。选项A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是轻躁狂的症状。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技能鉴别诊断→与神经症相关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5〕
【参考答案】BCD
★★★113.抑郁发作的主要症状包括()。
A.心境低落或悲伤
B.兴趣或快感缺失
C.睡眠紊乱
D.焦虑或精神紧张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抑郁发作的掌握情况。抑郁发作的患者最初可能表现出一个或更多的躯体症状(疲乏、疼痛)。进一步询问会发现抑郁或兴趣的丧失。有时易激惹是主要的问题。其诊断要点有:心境低落或悲伤;兴趣或快感缺失。一般伴随如下相关症状:睡眠紊乱;自罪或丧失自信;疲乏或精力减退或性欲减退;激越或运动、言语迟缓;食欲紊乱;自杀观念或行为;注意力集中困难;焦虑或精神紧张症状也经常出现。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技能鉴别诊断→识别其他常见精神障碍〔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21〕
【参考答案】ABCD
★★★★114.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包括()。
A.理论交谈
B.情绪发泄
C.控制话题
D.最终暴露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阻抗概念的掌握情况。阻抗(resistance),阻抗在本质上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精神防御与抵抗,它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是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阻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阻抗在个体讲话程度上有三种表现形式,沉默、寡言和赘语,以沉默尤为突出;(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求助者通过会谈内容的某种直接、间接控制,来表现他对心理重性及其个人行为变化的阻抗,常见的形式有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等;(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该阻抗是通过求助者语言交流中不同心理活动加以体现,它形式多样,因人而异,常见的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求助者通过故意破坏心理咨询的一般安排和规定来实现其自我防御的目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这四类阻抗,可以表现为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或是个体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其痛苦经历的精神防御。因此,它们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深刻的影响,及时发现并积极有效地认识阻抗,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强化求助者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关键。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160〕
【参考答案】AB
★★★★115.生物反馈疗法的禁忌症包括()。
A.有自杀、自伤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
B.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社会功能受损)
C.儿童多动症
D.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血压升高的求助者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生物反馈疗法概念的掌握情况。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在使用该法时,需要辨别其适应证和禁忌症。适应证包括:(1)各种睡眠障碍;(2)各类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3)某些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经前期紧张症、紧张性头痛、书写痉挛等;(4)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社会功能受损)。而禁忌症主要有:(1)各类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2)有自伤、自杀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3)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血压升高、失眠、幻觉、妄想等症状的求助者。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接受反馈治疗的求助者都能从治疗中得到好处。必须让求助者懂得,生物反馈治疗有别于普通的医学治疗。普通的治疗,如打针、吃药、手术,只要被动接受就行,而生物反馈治疗却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生物反馈仪本身对求助者没有任何治疗作用,除了提供信息以外,它没有给求助者任何物理的、化学的干预。他必须明白,是他在支配那些反馈信号,而不是仪器在支配他。如果求助者不能理解各种声、光反馈信号的意义,坐在反馈仪前无所用心,他将一无所获。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生物反馈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79〕
【参考答案】AD
★★★116.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中,检验表层错误观念的技术包括()。
A.建议
B.自我审查
C.演示
D.模仿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的掌握情况。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中的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这种解释所包含的就是表层错误观念。检验表层错误观念的常用方法有建议、演示和模仿。(1)建议。建议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这一活动与他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有关。通过这个活动,求助者可以检验自己原来的解释是否正确。(2)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这种情境也应根据求助者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解释来设定。(3)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选项B的自我审查是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中确定问题的常用技术之一(还有一种技术是提问技术),是指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81〕
【参考答案】ACD
★★★117.厌恶疗法的工作程序包括()。
A.确定目标症状
B.选用厌恶刺激
C.签订治疗协议
D.施加厌恶刺激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的工作程序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的工作程序包含3个步骤:(1)确定靶症状,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求助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是同步的。选项C的签订治疗协议是冲击疗法的工作步骤。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厌恶疗法〔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p.67~69〕
【参考答案】ABD
★★118.疑病神经症的特点包括()。
A.对身体过分注意
B.感觉过敏
C.疑病观念
D.强迫观念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与神经症相关的鉴别诊断的掌握情况。疑病神经症的主要特征是:对健康过虑;对身体过分注意;感觉过敏和疑病观念。选项D是强迫性神经症的主要特点。
【考点分布】心理诊断技能→技能鉴别诊断→与神经症相关的鉴别诊断〔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1〕
【参考答案】ABC
★★★119.在团体咨询中,每次团体活动应该包括的内容有()。
A.主要活动
B.评估活动
C.结束活动
D.热身活动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团体心理咨询的掌握情况。在团体咨询中,每次团体活动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热身活动。为团体开场打破僵局,促使成员进入团体,增加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彼此互动等主要活动做准备。(2)主要活动。主要活动是团体的核心活动,是关系团体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按照团体内容目标而设计。因团体阶段不同、目标不同而不同。(3)结束活动。一般每次团体结束前5~10分钟,领导者为该次团体进行总结,通过让成员分享心得与巩固所学,预告下次团体的主题,指定家庭作业使成员实践所学。
【考点分布】心理咨询技能→团体心理咨询技能→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141〕
【参考答案】ACD
★★120.艾森克人格结构的基本维度包括()。
A.神经质
B.精神质
C.内外向
D.掩饰性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艾森克人格问卷组成的掌握情况。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神经质(N)和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度。其中,E量表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N量表反映的是情绪的稳定性,并非指神经症。分数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寡欢、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者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他们通常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P量表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高分者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做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L量表属于掩饰性量表,反映的是受测者的社会朴实或幼稚水平。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36〕
【参考答案】ABC
★★★121.由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包括的分量表有()。
A.解决问题
B.投射
C.合理化
D.幻想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应对方式问卷的掌握情况。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是肖计划等参照国内外应对研究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根据我国文化背景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62个项目,共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该量表可解释个体或群体的应对方式类型和应对行为特点,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应对行为差异,而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还可以反映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因此,该量表可以作为不同群体的应对行为研究的标准化工具之一,同时有助于为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用于不同群体应对行为类型和特点研究,为不同专业领域选拔人才提供帮助;用于不同群体应对行为类型和特点研究,为培养人才提供帮助;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行为研究,为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提供指导;用于各种有心理问题人的行为研究,为提高和改善人的应对水平提供帮助。选项B的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应对方式问卷(CSQ)〔参见三级技能教材(2012版)p.251〕
【参考答案】ACD
★★★122.在MMPI中,一般不做编码分析的临床量表包括()。
A.Hs
B.Hy
C.Mf
D.Si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MMPI两点编码的掌握情况。MMPI两点编码类型是由临床量表剖析图中得分最高的两个或若干个量表构成,构成编码的量表的T分须大于或等于60分(中国常模),并由该量表数字名称顺序记之。编码类型通常只考虑量表l(Hs)、量表2(D)、量表3(Hy)、量表4(Pd)、量表6(Pa)、量表7(Pt)、量表8(Sc)及量表9(Ma);而量表5(Mf)及量表0(Si)一般不做编码分析。编码类型可分为突出编码和非突出编码。突出编码类型中分数最低的量表,要比没有进入编码的其他临床量表中分数最高者至少高出5个T分;而两者相差不足5个T分的编码则为非突出编码。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测验结果的解释→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及MMPI-2)的解释〔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228〕
【参考答案】CD
★★★123.使用他评式心理量表时,常见的评定误差包括()。
A.宽容误差
B.趋中误差
C.光环效应
D.逻辑误差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常见的评定误差的掌握情况。常见的评定误差有:(1)严格误差。在评定时评定者吹毛求疵,多方挑剔,给分过严,使症状分数集中在量表的高分端。(2)宽容误差。对任何一个受评定者都选用较优的评语,给分过宽,不愿给人做出不好的评定,使症状分数集中在量表的低分端。(3)趋中误差。有些评定者倾向于把被评定者放在量表的中间,尽量避免做出极端的评定,使症状分数集中在量表的中间段。以上三种误差都将缩小分数的分布范围而使评定的信度和效度降低。(4)逻辑误差。有些评定者把他认为相互联系的症状都做同样的评定。(5)“光环”效应。对一个人的看法影响了对具体症状的评定,或以偏概全,对某一方面的看法影响了其他方面症状的评定。(6)期待效应,又称Rosenthal效应,是指在评定某现象时,有无期待会导致评定结果会有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不是有意识的,而是潜意识的)。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p.193~194〕
【参考答案】ABCD
★★★124.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CR)中的备用测验包括()。
A.背数
B.译码
C.迷津
D.积木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组成的掌握情况。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共有12项分测验。语言量表由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背数6个分测验组成,操作量表由填图、排列、积木、拼图、译码、迷津6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言语测验中的背数和操作测验中的迷津属于备用测验,分别为某一同类测验失效时使用。选项B的译码和选项D的积木同属于操作测验,不属于备用分测验。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特殊心理评估的实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203〕
【参考答案】AC
★★★125.儿童行为量表(CBCL)第二部分的社会能力可以归纳成()。
A.活动情况
B.社交情况
C.学习情况
D.情绪反应情况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儿童行为量表的掌握情况。儿童行为量表,或称儿童行为清单(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由Achenbach于1970年编制。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适用于4~16岁的儿童,主要用来识别和评价行为和情绪问题高危儿童,但并不能给出心理障碍的诊断。该量表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般情况、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其中第二部分的社会能力归纳成3个因子,即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及学习情况,得分越高表明社会能力越强。第三部分行为问题包括113个项目,每一条行为问题都有一个分数(0、1或2)称为粗分,把113条的粗分加起来,称为总粗分,分数越高,行为问题越大,越低则行为问题越小。该量表可以由熟悉儿童的父母或照料者进行填写。一般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了解,填写其最近半年来的情况。在填写CBCL前,要对父母或照料者讲清填写方法,并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保证量表填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考点分布】心理测验技能→特殊心理评估的实施→儿童行为量表(CBCL)〔参见二级技能教材(2012版)p.206〕
【参考答案】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