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审视心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

人在清扫心尘、修炼心性的同时,还应该关照人的内心特点。人只有勤于审视自己的内心,才能发现自我;通过对他人内心的审视,才能认识他人。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实,自知和知人都是王阳明哲学的重要部分。

知人和自知是大智慧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认为,在为人处事中,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找出不足要加以改进,发现过失要加以改正。凭良心办事,即使别人看不见也不做坏事,即使别人听不见也不说坏话。不要因为坏事隐秘就去做,不要因为过失细微就去做,即使在一人独处时也言行谨慎,这才是君子的教养。

老子《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自知,才能知人。王阳明看重自我省察。他说省察是有事的时候存养天理,存养天理是无事的时候省察。通过省察看清自己是成功的基础,不能因为境况的不如意而迷迷糊糊,混日子。

如果一个人无法认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这就像装满了水的容器,稍一晃动,水便会溢出来。一个人若心里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别人的忠告,吸取别人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长此以往,必定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大禹时代,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息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

“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

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用心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息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主动投降了。

像伯启这样,肯虚心地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舍他其谁呢!伯启的经历与孔子的一句话很是契合,孔子说: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讼者也。”孔子说:“完了啊!我没见过能看到自己过失而深切自责的人。”孔子教育学生们要“修持涵养”,也就是注重修养。而“内讼”正是修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谓“内讼”,简而言之,就是由内心对自己进行审判。怎么审判呢?就是在内心进行情感与理性、天理与人欲的权衡,找出自己的缺点,时时进行自我反省。

学到一点东西就自满自足,甚至不可一世、盲目骄傲,这都是可笑而且可怜的。只有对自己心存不满才能装下更多的东西,人生也便在日积月累中向上提升。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会随时随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他们从不会为了已有的知识和成绩感到骄傲,因为他们知道容器的容量虽然有限,心胸却可以无限扩展,他们总会把自己摆在最低的位置。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吕氏春秋》中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

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

自知之明与自知不明一字之差,两种结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的命运之舟,自知之明关键在“明”字,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其预期值就会更高。所以,王阳明说,人如果能学会自我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得聪明,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确实,人需要有自知之明,特别是在身处困境、地位低下的时候,一个人更应该反省自身,多思考一下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

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在王阳明看来,只有肯定生命价值才能发挥自我的潜能。他说:“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只有七尺肉身,能有多少能力?能有多少作为?其实生命里面有无限的价值,即使一个平民也能旋乾转坤。”

在王阳明的眼里,天生我材必有用,生命是一种存在,存在本身就是价值,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其实,每个人都自己的价值,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而有的人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雁过留声,人过留痕。生命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它的痕迹,哪怕匆匆逝去,只有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价值得以体现,才能够创造人生的辉煌。

草木荣枯才一春,人生匆匆仅一生。生命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不管我们能存在多久,我们都应该好好的生活,去看去听,去想去感觉,去拥抱这个奇妙的世界,尽我们所能去了解我们的人生价值。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天,一只老鼠掉进了一只桶里,怎么也出不来。老鼠吱吱地叫着,它发出了哀鸣,可是谁也听不见。可怜的老鼠心想,这只桶大概就是自己的坟墓了。正在这时,一只大象经过桶边,用鼻子把老鼠吊了出来。

“谢谢你,大象。你救了我的命,我希望能报答你。”

大象笑着说:“你准备怎么报答我呢?你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老鼠。”

过了一些日子,大象不幸被猎人捉住了。猎人用绳子把大象捆了起来,准备等天亮后运走。大象伤心地躺在地上,无论怎么挣扎,也无法把绳子扯断。

突然,小老鼠出现了。它开始咬着绳子,终于在天亮前咬断了绳子,替大象松了绑。

大象感激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你真的很强大!”

其实,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绽放光彩的刹那,即使一只小小的老鼠,也能够拯救比自己体型大很多的巨象。说明了只要看到自己的价值,每个生命都能发出它的作用和光芒。故事中的这只老鼠正是“有价之人”,一个要是看不到自己的价值,那就是白费先前的修为,甚至是白费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办成的,没有什么结果是不能改变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事情往往就成功了一半。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差的就是那自信的一步,前进一步便是不一样的人生。

有位佛学大师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弟子。

他把弟子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弟子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大师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大师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弟子,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

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大师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弟子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佛学大师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弟子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大师笑了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大师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弟子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佛学大师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说完后,大师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弟子非常后悔也痛心,自责了自己没有明白师傅的用意。

为了避免自己也有这样的缺憾,你不妨把自己看高一点,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位置是你没有资格去占有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你不配享有的,然后信心十足地付出努力。你将发现,你的人生道路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了。

我们应该看到自己应有的价值,这样活才不会枉费生命。其实,每个人的价值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这是佛祖赋予每个人均等的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不论是何种潜能,一旦你开始运用,就会如同启动开关按钮般,立刻在心底涌起某方面的自信,从而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绩。这就是说,不是我们不能够走向成功,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自身的价值发挥出来。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任何一个人,只要发挥出了足够的价值,就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就能够走向人生的巅峰。

人不能没有自知之明

你我皆凡人,却总妄想做一个非凡人,知物之好坏,而希望得其精而弃其糟,恨不能网天下之精华尽收己囊。正如王阳明所说:“人在世,不可取法,不可取非法。”明白自己的自身条件才是取诸于外的资本。如果你只知道要取物之精华而不知自己有没有与之相对等的能力,那就该是你一生中最大的憾事了。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

虚云法师有一弟子名叫悦聪,悦聪悟性不高,生性懒惰,在寺院里却不甘于做哪些跳水扫地的事,整天梦想着得道成佛。

悦聪整天盘腿静坐,苦思冥想。一次,虚云法师便问他:“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

悦聪答道:“我想成佛。”

虚云法师听完后,拿了一块砖,在悦聪旁边的地上用力地磨。

悦聪问:“师父,你磨砖做什么?”

虚云法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子。”

悦聪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虚云法师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静坐又岂能成佛?”

悦聪问道:“要怎么才能成佛呢?”

虚云法师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悦聪恍然大悟,从此放弃成佛的想法。

当砖不具有成镜的特性时,你永远都无法把它磨成镜子。相对于人而言,这种道理同样适用。很多人想改变外物,最难改变自己。然而,却不知想要改变外物必须先要改变自己。而要改变自己,必须先要认清自己。

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才不至于有虚妄的想法。

王阳明有个手下有个武士,武功高强,德行也很好。有一天晚上行路,他随王阳明来到一座破庙就准备夜宿里面。走进去看看,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一口旧棺材,棺材盖子反过来盖着,留着缝隙。武士估计里面没人,便躺在棺材盖上睡觉。到了半夜,棺材突然摇晃起来,里面还发出声音:“我要出来!”

“你是人?是鬼?”

“是人!”

“是什么人?”

“是讨饭的。”

武士笑着起来,让这个人伸出头来,一看,真和鬼一样丑。

那人问:“你是什么人?”

武士答:“士兵。”

这个人非常生气,嫌武士压在棺材盖上,进而还想动手打人。

王阳明笑说:“武士躺在上面,你动都不能动,还想打人!”

被人压在身下,还要动手打人,可谓这个乞丐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形势。多亏是遇到了武士明理的人,要是遇到了一个蛮不讲理的人,打起架来,这个乞丐一定会吃大亏。其实人生在世做什么事都要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能力,你才能找到自己的合适职位;看清自己所处的形势,你才能拿出正确的做法,看清自己的需要,你才能懂得追求什么……总之,人不能没有自知之明。

王阳明说:“仔细地观照自己,在喧嚣的尘世留一片可以静憩身心的领地,倦时燃一炷兰香,悠然独坐,也许你可以突然顿悟、参透人生的玄机——知己察己,方能取外物之精华而弃外物之糟粕。”他在告诫人们,人应该看清自己的环境,看清自己的能力,看清自己的学识,看清自己的因缘,看清自己的家世,看清自己的志趣。尤如伯乐识马,韩愈在《马说》里慨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意在慨叹人生际遇之不平。然而,你若无千里之才,安能稳享千里马之遇?你若无伯乐之智,安能识世间良驹?所以,要求诸于外必应先求诸于内。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不会犯错误,才会少受些苦。

自省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王阳明是一个重视自省的人,他曾经说过:“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意思是指一个人只有保存天理去除私欲,在细节处进行适当的反躬自省,时间久了就能有所收获。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曾参,据说他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对自己进行检讨和反思:第一个是帮助别人办事的时候有没有尽心尽力,第二个是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有没有推心置腹,第三个是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认真复习。曾参这样对自己进行自省,所以他的缺点越来越少,长处越来越多,最终修炼成一个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