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长花絮
人生就像走台阶,一步一步地向上,一点一点地成长。在成长的相册里,无数关于成长的花絮在脑海里闪耀,并伴随着我们幸福成长!
站在低处,所以渴望更高
人生就像走台阶,只有一步一步地走,才能慢慢向上,逐渐成长起来。因为站在低处,知识积累不够,看得不远,因此,我们渴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青春就是这样一段矛盾的岁月,经历着现在,渴望着未来。
人的智慧与其说是教育的结果,不如说是我们经历的产物。
这个世界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成长。当你经历得多了,总结得多了,也就自然能达到希望的高度了。我们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凡人,我们固然渴望成长甚至成功。但糟糕的是,我们往往是想得多而做得少。因此,人生的高度不由经历的多少决定,但没有经历的人却肯定站不到高处。
当你不满于自己的生存现状时,那就多想多做多努力吧,总有一天你会跳出现在生活给你限定的圈子。将行动累加,一天天,一月月,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创造了奇迹!
锻炼肌肉,防止挨揍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少不了挨打。俗话说,棍棒底下出人才。我们不支持体罚,但是,有时适当地“棍棒”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也正因为有了父母全心全意的爱,严格谨慎的教育,我们也从世人皆称的“垮掉的一代”成长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回头看看,其实我们一路走来并不孤单。在我们的背后,一直有两双眼睛在默默地注视着,有两双大手在轻轻地扶持着。是的,这就是来自家庭的最伟大的爱。在我们最需要鼓励时,有慈爱温柔的话语缭绕耳畔;当我们摔倒受伤时,有抚平我们不安的慰藉与呵护,这就是父母!
父母,是你晚上熟睡时给你盖好被子的双手,是每次回家总往你碗里夹肉却故意说自己不喜欢吃的关怀。不管身在何处,我们一直都是父母永远的牵挂!当他们花尽所有的心力,只为了让你以后变得更有出息,你是否还会为了曾经挨的那几巴掌而气愤;当你看到自己日渐魁梧与父母日益憔悴的身影时,你是否还会想永远地逃离他们呢?
都说岁月无情,它将一切的沧桑都刻印在了父母的额前;也说岁月有情,因为是岁月让父母的付出有了收获,炼就了我们的铮铮铁骨。
无论以后我们走到哪里,走得有多远,我们都永远走不出父母心灵的广场!
如果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你,至少还有母亲不会放弃你。还记得儿时母亲的怀抱就是我最美的天堂……
亲情是世上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年龄越大我们就越明白了这个道理。不管是你的爸爸还是妈妈,他们的爱,很伟大却始终无声。
财富,健康,婚姻……很多东西都可以由我们自己选择,但惟有亲情,我们无法选择。儿不嫌母丑,因为她始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在我们落寞时,在身边安慰我们的除了父母亲人,还是父母亲人……
母爱无言,这种爱或许只是一晚浓浓的蛋汤;抑或只是一种无声的牵挂。年幼的时候你或许还不太懂得,只是在觉得委屈的时候会很自觉地跑到母亲的怀里,在受到欺负时很自然地想要寻求母亲的安慰……
一直以为母亲的爱是理所应当,当步入社会开始面对强大的竞争,当有人为了取胜而不择手段,我们方才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感恩,回报,或许成长才是感恩的最好方法。
爱无言,心相连,母爱无边!
网游是路边一个水坑:有的人绕了过去,有的人跳进去又爬出来,有的人就蹲里面了。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80、90后也从玩泥巴的年代过渡到了网游的疯狂年代。网游,让80、90体验到了科技时代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让这个走在时尚前端的群体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面对网游这个极具诱惑的新鲜娱乐,有的80、90把持住了自己,有的人在经历过之后懂得全身而退。可糟糕的是,也有人整日沉迷于此,不问世事,什么学业、工作,此刻都已与他无关。
网游,是80、90共同的记忆。它就像一个大水坑,有人会为了早日到达目的地放弃停下来游玩;有人觉得时间还够,于是停下来稍事休息,然后再次启程;有人很爱玩水,于是决定不走了,这样的人最后有两种结局,成为游泳高手或者一切只是玩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如果你确定你的最终梦想就只是一直游戏,并能保证一直拥有网游的资本,那请继续。如果,你很喜欢网游的生活,却不能将它玩成一种事业,那就尽早放弃吧,人总要有一种可以用来谋生的手段!
上Google上百度一下
80、90后有一种习惯,一种长辈们从没有过的习惯,或者说,这更是一种资源——网络。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问题交给谷歌或者百度,它们就是我们的活词典,不仅迅速而且多解。
有人说,这是一种病,一种不爱动手动脑的病;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进步,一种更快充实知识的来源。确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一种学习的精神。百度和谷歌就像是我们的参考书,没事多翻翻总会学到一些未曾了解的知识,这又有何碍呢!
有些事情,我们必须自己动手,而有些事情,我们只有借助了别人的力量才能完成,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因此,适当地用用这些习惯也是很有裨益的。只是在面对有些必须自己面对的困难时,多动动脑子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思想,进步也会比单纯地借用要快得多!
借用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就是说,人首先得有自己的思想,然后才去适当借用别人的知识。因此,当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首先自己动脑思考之后再百度或谷歌,处理问题将会更有效率。
午夜醒来,才惊愕地发现,原来从来都只有自己一个人。
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成长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孤单。然而,孤单却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种能力。
人们往往把人际交往理所当然地叫做“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比交往更重要。不擅交际固然是人们的一种遗憾,但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严重缺陷。
独处这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具备。具备独处能力也并不意味着就不会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当一个人处于寂寞状态时,有三种情况:惶惶不安,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渐渐习惯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一些其他事务来驱逐寂寞;认识到寂寞本身就是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内心关于存在、生命和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处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抽身回到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唯有独自面对苍茫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唯有经过这一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系统。
一个人究竟有没有“自我”,关键在于他能否独处。也就是说,当你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还是会觉得一种难得的宁静、充实和满足?
当然,爱好独处的人并不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相反,爱好独处的人更有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喜欢交友的人。而且,不管他有多开朗外向,多么乐于与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一种必需。缺乏交往的生活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缺陷,但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场灾难。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绝不能忍受孤独的人,一定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只要一闲下来,他们就会四处寻找消遣之方,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避免面对面地看见自己,看见那个贫乏枯燥的自己。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是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自我,如此地恶性循环下去。
因此,不妨给自己一点独处的空间,检视一下自己的思想和内心。一个人也没什么不好,至少你的思想会在独处时得到提升!
成功有个副作用,就是以为过去的做法同样适用于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