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牛刀小试,英雄埋没(1)

1.美国鹰参战

这次,幸运之神真的向巴顿招手了。罗肯巴赫告诉他,美军准备在9月初时组织大规模的进攻,而坦克兵是不可或缺的主力之一。巴顿回去之后,加紧训练士兵,希望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帮助他们熟悉坦克战。

日历本很快翻到了9月份,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了。这次的战役被称做圣米娜尔战役,由美军负责主攻,法军配合。巴顿受命率领美国的坦克部队参战,并带领了一个法国坦克营。战役的总指挥是潘兴将军,他把新组建的坦克部队全部交给自己年轻的部下指挥。巴顿第一次指挥大规模的战斗,便是指挥美国陆军最先进的坦克部队作战。他的内心里压力很大,生怕自己指挥不当,断送了坦克部队的前程。不过,压力在巴顿这里,已经完全转化为动力了。为了打场漂亮的胜仗,他带着参谋对作战区域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侦察,甚至连一条小河沟也不放过。此外,巴顿还加紧训练自己的部下,临阵磨枪。

作为第一次登上战争舞台的美国坦克部队,要做的远不止这些。坦克兵和集团军之间需要协调沟通,而美国的部队同法国部队之间也需要紧密联系。巴顿命令布雷特和康普顿两人分别率领第一和第二坦克营。他计划兵分三路,齐头并进:由布雷特率领第一坦克营,配合第四十二步兵师到达拿萨德的预定区域;法国坦克营居中,引导第一步兵师进入预定区域;康普顿率领第二坦克营,在右路负责吸引、牵制德军,并伺机进入埃塞镇。

根据计划,巴顿准备把重点放在第二坦克营上,该营建成时间短,而且指挥官康普顿较为年轻。虽然敢打敢冲,但还是自己亲自跟着才放心点儿。

2.法兰西的战斗

9月12日早晨五点,随着巴顿的一声令下,数百辆坦克连同一万多名官兵,开始发动进攻。除了少数坦克滚入泥潭不得动弹外,绝大多数的坦克都按照既定的路线前进。前方的坦克已经和德军交火,炮声、机枪声不绝于耳。巴顿在指挥所内无法及时得知外面的战况,这也不符合他一贯冒险的天性。于是,他带着几名维修坦克的机械师和一个警卫排的士兵冲到了前线,把副官留在指挥所里坐镇指挥。

一路上,巴顿不顾炮火的轰炸,命令司机加速前进,以便尽快赶到前线。不久,他就来到了塞什普利高地,这里的第一坦克营带领着第四十二步兵师正在向德军的阵地猛攻过去。德军无心恋战,已经开始溃退。巴顿告诉布雷特,不要管中路和右路的坦克,追着德国人的屁股,打到他们投降为止。得知了第一坦克营的情况后,巴顿又立即赶往埃塞,这里的第二坦克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遭到了德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炮弹多得像机枪子弹一样,嗖嗖地从头顶上飞过。

巴顿和康普顿会合后,命令他们立即组织坦克向德国人进攻。但是康普顿这里只有五辆坦克,其余的都失去了联系。巴顿顾不上和他生气,立刻带着这五辆坦克,准备穿过埃塞镇。一位法国士兵出现在通往镇子小桥的路上,他告诉巴顿前面炮火激烈,坦克还是不要过去了。巴顿可不吃这一套,他激励坦克手们,“前面就是埃塞,我们去买早点吃吧!”坦克兵被旅长的乐观精神影响着,冲进了埃塞镇,将德国人逼了出去。进入埃塞镇后,巴顿觉得德国人已经是惊弓之鸟了,可以趁机扩大战果。他命令坦克继续向两公里外的帕讷镇进发。虽然坦克兵们作战勇敢,可是他们的坦克却不怎么给力。等到接近帕讷镇时,五辆坦克中只剩下一辆坦克可以开动,其余的燃油都用光了。

然而,巴顿就是有一股子虎劲儿,就剩一辆坦克,他也命令驾驶员向帕讷镇进攻。他自己则带着几名士兵,坐在坦克的尾部,毫无惧色。经过一番炮战,德国人仓皇出逃,他们缴获了四门火炮以及十几挺机枪。天色将黑,燃油也快用光了。巴顿命令第二坦克营在帕讷镇休整,等待后勤补充油料。他还不忘来到第一坦克营所在的拿萨德,这里的情况和第二坦克营差不多,二十五辆坦克都是开到没油才停下来。巴顿很高兴,夸奖了布雷特他们。这一天,中路的法国坦克营也进发到预定位置,并且俘获了一百多名德国士兵。

巴顿回到临时指挥部,顾不上休息,赶紧把当天的作战情况向上级汇报。“坦克兵已经完成任务,到达预定区域,并且多占领了三个镇。请迅速派后勤部门补充燃料,只要有燃料,我们可以打到柏林去!”一贯的勇猛骄傲,一贯的巴氏幽默。

第二天的进攻要简单得多,布雷特向维尼尔斯推进,康普顿向圣伯努瓦进发,法国坦克营由于减员严重而退出了战斗序列,到后方休整去了。巴顿雄心勃勃,准备复制昨天的成功,再打一个胜仗。可是这次美国人攻得快,不料德国人退得更快。一路上,除了零星的狙击手外,坦克兵没有遇到其他的敌人。这次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此战,美军共俘获敌军一万五千人,以及四百五十多门各式火炮。初次亮相的美国坦克兵就取得了优秀的战绩,得到了各界的好评。报纸上甚至刊登了巴顿坐在坦克车尾的照片,宣扬美国坦克兵的英勇事迹。但是,巴顿还是被上司罗肯巴赫狠批了一顿,原因是擅离职守,擅自离开指挥所,将全旅置于危险的境地。不过,潘兴将军很快写了一封亲笔信,表扬了坦克兵的英勇作战精神,罗肯巴赫也知道瑕不掩瑜的道理,转而又表扬了巴顿和他的坦克旅。

战后,巴顿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他认为,此次战斗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一、作战指挥不灵,指挥官与士兵的联系不紧密。坦克与坦克之间的交流不便,信息传达不便。二、后勤保障不力,坦克不是被敌人击伤、击毁无法前进,而是因为燃料不足,不得已停下了追击的脚步。三、坦克兵与步兵协调不力。常常是自己指挥不动跟在坦克后面的步兵,导致坦克兵伤亡过大。

很快,新的战役就要打响了。这一次,战场在默兹和阿拉贡一线。战前,巴顿派后勤部搜集了大量的燃油,保证再也不会出现上次因燃料不足而停滞不前的状况。为了保障通信,巴顿还特意找来了信鸽,作为通信工具。凡是可以想到的、对战斗有利的方法,他都尽量提前做好。这也正符合他所谓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

德国人在默兹、阿拉贡修筑了大量的工事,纵深达十数公里,易守难攻。交叉的机枪火力点,密布的铁丝网,还有大量的阵前地雷,给部队向前推进造成很大的困难。

9月26日的早晨,浓雾弥漫,经过三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巴顿率领着坦克兵冲向德军阵地。这次,巴顿又没有老老实实地待在指挥所,而是带着几个参谋和十二名机械师向枪炮声最猛烈的地方前进。坦克兵在激战后占领了雷瓦纳镇,然后缓慢向切平镇运动。他们在通往切平镇的路上遇到了德军的反扑,加上天气阴霾,雾气重重,很快便败下阵来。巴顿集合了大约两百名步兵和几辆坦克,等炮火稍弱一些就指挥他们发动反攻。但是坦克却被几条大壕沟给挡住了去路,以致无法通过。巴顿果断下令,留下两个排阻挡德军的进攻,其余的人全部运土来填壕沟。把壕沟填平并不难,难的是在德军的炮火下填平壕沟。有一个士兵在巴顿身旁,刚把一袋子土倒在沟中,就被一颗子弹打中头部当场毙命。而巴顿对此毫无畏惧,依然坚持带领大家挖土,终于把壕沟填平。坦克轰鸣着冲向德军,士兵们正准备赶上去,机枪声又一次响起。几个跑得快的人像被收割的麦子一样,迅速地倒下了。

大多数人都趴下了,一动不敢动。巴顿想如果不及时追上坦克,自己的任务就无法按时完成了。于是他大喊一声:“为了全世界的自由,跟我来!”可是,这次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和他一样用自己的鲜血浇灌异国的土地。连同他自己在内只有六位勇士冲了过去。这种自杀式的冲锋当然不能取得任何效果,因此很快就只剩下巴顿和传令兵安吉列了。不过,巴顿并没有退缩,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归宿是一颗敌人的子弹。

接着,一颗敌人的子弹击中了巴顿的大腿,并从腹部穿进去。巴顿倒在了一个弹坑里,血流如注。安吉列赶紧拿出急救包,为巴顿止血。这时,冲过去的几辆坦克回来了。巴顿派安吉列跑过去通知他们机枪的位置,要求他们迅速摧毁对方的机枪阵地。待德军的机枪阵地被摧毁后,巴顿才命令传令兵告诉指挥所由布雷特接替他指挥。医务兵抬来担架,要把巴顿送往战地医院。他却坚持要先去司令部向长官说明战况,然后才被送往医院。还没到医院,他就因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

第二天,当他醒来时,发现病房内外躺满了自己的坦克兵。由于他们担心自己的旅长有生命危险,因此一直不愿离开。这下,巴顿又一次上了报纸,标题就是《记一位躺在弹坑里指挥的旅长——巴顿》。巴顿这种受伤不下火线的顽强拼搏精神激励了广大作战官兵,虽然他住进了医院,但他手下的坦克兵却一直在他的鼓舞下坚持作战,直至战役胜利。这一次,巴顿受到了各级长官的表扬与关怀,并因作战勇敢被晋升为上校。这时的巴顿只有三十三岁,年轻有为,雄姿英发。等他养好伤,踌躇满志地准备再大干一场时,一战结束了。时间是1918年11月11日,正好是他三十三岁生日这一天。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巴顿希望永远有仗可打。可是,这种违背人类和平发展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过,一战对于巴顿来说,可谓受益颇丰。他从一位并不知名的骑兵,变成了一位坦克战专家。在他的主持下,美国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坦克部队,并在战争中积累了经验。因为战功卓著,他被连升三级,晋升为一名上校。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作战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被美国军政界所认同。

鉴于巴顿的优异表现,他被授予“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和“优秀服务勋章”。因为在战场上的勇敢和出色指挥,“他将一群瓦解了的士兵组织起来,冒着枪林弹雨,直至负伤,并且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把指挥权移交”,特授予巴顿“优秀服务十字勋章”。而“优秀服务勋章”则是为了奖励巴顿在坦克学校和训练中心所作出的成绩。

3.归国

历经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伤亡三千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爱好和平的人们欢呼雀跃着,庆祝战争的结束。但是,面对良辰美景,巴顿却闷闷不乐。这个一心想在战争中完成理想的男人,无法忍受平静生活的蹉跎。他认为自己再次回到了那个愚蠢的、地狱般的世界中,生活也失去了意义。巴顿热爱战争,渴望在战斗中体会乐趣、刺激和紧张。他喜欢那种紧张的战争生活,并为自己错过了最后几天的战斗而懊恼不已。

同时,巴顿也把战争看做是达到理想的手段。作家法拉格曾在书中这样写道:“他对战争的热爱,并没有什么玄妙。他没有马基雅弗利或者黑格尔派哲学家所接受的不可避免的历史循环论。”巴顿的行为让很多人不解,人们认为他是个疯子。其实道理很简单,他就是想通过战争赢得荣誉和地位。

巴顿对战争的热爱,超过了很多伟大的将军。这是因为那些人认为战争是罪恶的根源,因而痛恨与厌恶战争。但是巴顿却认为,他的才能十分有限而且特殊,就是要献身给战争。他之所以选择军人作为职业,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适合一辈子搞一项狭窄的专业。由此可见,战争的结束对巴顿的打击之大。

就在此时,布雷特从美国国内运来了国产的坦克。战斗已经结束了,这些坦克也成了摆设。巴顿却很高兴,他用这些坦克做了很多大胆的实验和组装。巴顿在坦克里装上了无线电话,可以在运动中进行通信联系。他还制订了集中使用坦克突破防御,向敌人纵深发动进攻,一举摧毁敌人指挥中心的战术。这些战术在二战中被广泛应用,同时也体现了巴顿过人的战术理念。此外,巴顿还认真地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广泛地收集英法等军队的坦克兵训练材料、战地研究报告和作战材料,并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探索如何让士兵勇敢作战的方法。

巴顿之所以能够在坦克的作战领域取得成功,除了熟悉坦克战术外,还具备一个优秀将领所应该具备的才能。他同部下联系紧密,在士兵中拥有着很高的威望。为了提高士气,巴顿常常冲在最前线,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孤身率领坦克穿越雷区,带领突击队发动突袭,对他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这些都使得他在军中树立了不怕牺牲和爱兵如子的形象,从而得以三军用命,心系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