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术”三者的关系

2012年,我10个月之内走遍了全中国内地的省份,除了西藏。

6月的时候,有一次湖北荆门、四川成都、泸州之行,共7天,其中有3天3夜在路上。

回到公司,与同事们见面打招呼,有的说:你黑了!

——我说:每年夏天都黑,只是今年早了几天。

——有的说:你苍老了。

——我说:坐车不容易补充水分吧,很快就会恢复的。

——有的说:你真能吃苦啊!

——我说:人能承担多少苦难,才能享有多少荣光。

而8月末从乌鲁木齐回来不久就病倒了,疲劳→抵抗力下降→带状疱疹发作,入院。

之后很快恢复,继续出差全国。

走的区域多了,找的店铺多了,见到的人多了,分析测算决策的多了,我也越来越想清楚了一些围绕着店铺的问题,大大小小的问题。包括人的问题:工作人员作风、加盟商心态、房东类型、消费群定位等的调查、分析;包括社会问题:政府的相关政策、传统的风俗民情、主流的时尚流行等的考证与对策;包括具体店面问题……包括产品经营问题……

这些思考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比如工作作风,早期我给督导中心同事们灌输过“海盗精神”——

满洲里回来的火车是提前5天预订的票,硬座。

我上车就去补卧铺票,但是列车员告诉我得到哈尔滨——那时候天都亮了,还用得着睡觉吗?花那个冤枉钱干啥,算了。

我就这样一路坐着到了沈阳,因为是“五一”放假,火车上一路都很拥挤,没有座位的乘客很多,这种情景已经久违了,我不由地想起很多年以前,我只能买到站票的情景。哈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我知足,知足才能常乐。——说实话,我喜欢挤公交、乘地铁、吃地摊、赶大集这种混迹于民间的体验,希望我的这种享受可以保持到老。

我还想到春节回来之后某总提倡的“海盗精神”——我们知道现代美国开国源于五月花号轮船上的那些乘客,即被大英帝国流放到新大陆的强盗们,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据说是“扔进海里也淹不死的人”,也就是一群体格健壮、意志坚强的人。历史证明,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开创未来。

海盗精神更是一种对自己要求严酷的顽强拼搏精神,一种敢于开拓陌生领域的探险索取精神。

我这样理解,然后沿着这个方向一点点地去做。

那时候,我代表督导中心,对全公司招商部门的同事郑重承诺:我们保证为有创业梦想的加盟商找到店面。

后来,我在这一年的持续探索中,终于把诸多经验技巧总结为系统的方法。我建议把督导中心改名为投资营运中心,职能由最初的店面评估升级为:店铺评估、店铺规划、店铺运营三个环节。

我对集团所有招商部门的同事的郑重承诺也改变了:我们保证所有认同创业的加盟商找到店面,并且经营成功、赚到钱。

我敢于这样承诺,是有大量的成功实践证明的,更是有严密的运营方法维护的。

有一次,我陪公司领导某总去省工商局汇报工作,无意间说起我总结的这些东西,大家都鼓励我更系统地整理出来,某总还答应公司投资出版这部书(我至今很感激他,哪怕仅仅只是这一句话)。于是我开始进行整体的梳理,发现这里面真的是有生动的逻辑线索的,我们可以建构一个有机的运作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很实用、很合理地指导我们的店铺投资营运工作。这就是:怎样开一家成功的店。

公司某总经常讲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我们理解,“道”就是根本的方针、运营规律;“术”就是具体的实践、工作技巧(比如话术、合同、员工手册等)。而我这个运作体系属于哪个范畴呢?应该是介于“道、术”之间的,一个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层次,经过慎重考虑,我把它命名为“法”。

“道、法、术”三者之间是一个外延收缩、内涵扩大的过程,由抽象到具体,层层递进。这个问题,不知道全国的同行们怎么看?哈哈,用我习惯的、初见加盟商的第一段话的结尾来说,就是:我从来不会急于做结论。

阅历之后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