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组织新挑战(1)

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看着摇曳的树枝,想念万物的伟大。

让我设想,在群星之中,有一颗星是指导着我的生命通过不可知的黑暗的。

——泰戈尔

互联网移动技术推动下的全球化所导致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推动人们走向生活方式的变革,而是彻底改变着我们的产品、服务、工作方式,进而更是彻底地改变了我们对组织的期待以及对组织架构的理解。互联网摆脱桌子上的PC不过是刚刚开始,谁知道它未来还会在哪里发挥它的工具作用!但是这已经让一些明星一般的企业暗然失色,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公司,如苹果、阿里巴巴、华为,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其他一些公司,如柯达、诺基亚,却走入了困境,甚至无法自拔。正如德国媒体惊呼的那样:“在科技面前,没有谁可以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

正在发生的未来

任何组织都是存在于其所处的环境中,环境本身一定会成为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要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是需要真正理解环境,明确理解外部环境对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这既是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也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如果倾听身边的声音,不难发现,人们对于今天所处环境的描述是那样的统一,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多边性、复杂性这些特征被确认为是环境的主要特征;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大数据这些直接代表生活方式的术语,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IBM的研究报告,直接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智慧地球”,认为更加互联互通、更加透彻感知、更深入的智能是智慧地球的根本属性。而从我的角度去看,我用“正在发生的未来”作为目前我们所处环境的基本特征描述。

为什么今天的环境是“正在发生的未来”?我最近看了两部电影《超体》(Lucy)与《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前一部是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科幻动作片;后一部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原创科幻冒险电影。这两部片子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我认为可以很好地表达我对于环境认知的描述。

吕克·贝松的《超体》在约2个小时的时间里探讨了“时间与生命”这个宏大的命题。教授说:细胞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在适宜的环境下,细胞选择繁衍,成为大量个体的集合;在恶劣的环境下,细胞选择永生,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是否就是生命最终的意义呢?我还无法诠释。

什么才可以衡量生命?什么才能够表明生命的意义?什么才能够真正具有生命力?看这部片子得到的答案是:唯一可以衡量生命的是时间;生命唯一的意义,就是将所学的知识传递下去;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知识。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拥有完整开发大脑的露西与原始人露西手指对触,与上帝之手的画面极其一致。吕克·贝松是想隐喻上帝版的露西生成了?然而我更愿意理解为当人类大脑开发到100%时,更接近自然属性而远离了人的属性。

露西消失了,留下来的是一个巨大的闪盘,电影结尾响起露西的画外音:“生命在10亿年前被赋予我们,现在你知道能用它来做什么。”的确,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而存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我们是否真的理解,我们生命的力量和美妙,是透过我们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去感知的。只要我们在行动,生命就在焕发魅力;只要我们传承人类的知识,生命就在不断延续;只要我们让每个时间充满价值,生命就拥有了意义。所以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对于未来的选择,无论是选择繁衍,还是选择独立个体生存,每一个选择都是对已发生的未来。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通篇只是最真实的目的、最艰难的抉择和最现实的挑战,这就是触手可及的未来、人类最可能遇到的麻烦。

片中的科学概念,我应该未能很好地把握,虽然影片里相当形象地解释了虫洞,我很佩服导演能够如此诠释这些抽象的概念,但我也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有个基本的认知,比如拉撒路任务最关键的部分“虫洞”。这个概念多少可以让我明白一点点,超远距离的飞行还是有办法解决的。不过,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未来似乎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只要更多的人为此努力,我们的足迹一定会行至更远。

片子给我真正的启示是,人类返回家园是最初的选择。Brand教授反复念及的诗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这就是指引人类的明灯,同时也是诺兰向观众传达的意思,所有遥远的未知都不及Cooper对女儿突破次元的爱。爱是推动一切的关键要素,影片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爱与重力,唯有这两者可以穿越时空。所以当影片出现两个空间中父亲看女儿的画面时,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也是未来发生的一切。

“正在发生的未来”是我对今天环境的基本特征描述,它包含三个内涵:一切皆变,一切皆存在;互动与沟通;共生与分享。

一切皆变,一切皆存在

我在晨练时,满眼看到的都是变化。一天天树不同了,一天天天空不同了,一天天花儿不同了,一天天小草不同了。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和时令、气候以及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了一起。没有谁刻意地宣扬自己的变化,也没有谁刻意地占有资源,每一个自动自发的变化都是为了与周围的一切相和谐。

是的,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自我调整。我常常为小区中的各种植物所感动,时而粉红一片,时而碧绿荡漾,无论春风秋雨、盛夏寒冬,它们都展示着各自的多姿多彩,也正因为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栖居的环境总是处在生机盎然的勃发中。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载体。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生命本身都在按照自己的规律变化着。一呼一吸之间,很多东西都悄然不同了,没有痕迹,不露声色,但是一切都变了,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而适应这种变化,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已经根植于我们生命体中。但是,另有一些变化,在我们的社会中、组织中、生活中等,人们为什么一片茫然、不适应了呢?

变化就是存在

是这些变化太集中、太突然、太快速吗?似乎人们的意识流被一下子撕开了一个黑洞,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这种无穷无尽、深不可测的变化,让很多人觉得迷茫,对不可知的未来深感焦虑。其实之前,当类似自然生命的变化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已经渐渐适应了一种平衡——静态的生长,以至于意识不到“变化”本身的存在。

是的,“变化就是存在”——如果认识到这个变化本身的属性,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从容地理解环境。

我自己在年轻时的一段时间里,并不了解生命的本质,认为一切都是可以期待的,觉得时间是一个永远可以挥霍的存在。因为工科出身的缘故,认知世界的方式开始变得科学而理性,时间变成线性,岁月是一条演变的长河,生命逝去一去不复返。因为禅修的缘故,用心去理解生命的意义,知道生命本质上是一种轮回,生命的终结也是起点,这时时间是一种循环。

从时间可以挥霍,到时间是线性一去不复返,再到时间是生命的轮回,这是我认知时间的一个过程。假设这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呈现,那么唯有透过现在,才有过去,也才有未来。

最让我感受到环境这一特点的是出租车行业的巨变。坦白地讲,如果按照我有限的认知,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出租车司机竟然是第一个全面与互联网对接的职业,也绝对不会想到出租车这个行业已“极速”互联网化。同时,另外一个与出租车相关的案例是PP租车,我也没有想到原来每个人可以把自己闲置的车组合起来,通过一个非常便捷的平台租给客人,让车在空闲时,能够帮助别人,同时又能够获取商业价值。仅仅1年的时间,平台上就有10万辆车注册,月均流水增幅超过100%,资本对它也十分青睐。结果导致了出租车行业大范围的讨论和撞击,这些改变,也正是这个行业的存在,不管你是否愿意,这就是现实。

很多时候,我们对环境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往的经验里,比如会关注人口、GDP、消费指数、空气以及国家政策,的确这些都是影响外部环境的因素,甚至有些是关键因素。但是对于今天的环境而言,除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外,更需要拥有一种认知环境本质特征的能力,因为环境的影响因素也会改变。出租车和出租车司机在滴滴打车软件出现之前,对其影响的因素也许是油价、天气、道路管制以及行业规则。滴滴打车软件出现之后,这些影响因素还在,但是影响作用却发生了变化,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的关系也改变了,两者的关系因为“第三者”的出现,显现出不同的效率和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变自生变”。

善于自我变化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1]在《技术元素》一文中有一个论断:所有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城市都近乎不朽。因为公司的成长逻辑遵循着有机体的生长周期,好像一个人一样,有发展也有衰退;而城市则构筑了自我不断动态扩张的生态系统,在变化中有着不可预测的未来。

凯文·凯利更将视野放开,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无中生有”的九条规律,为终极生态系统的扩张奥秘追本溯源。然后视野一收,他竟然从现代公司里正在发生的事情中,找到了这九条规律存在的依据——它们都致力于打破边界、内向成长。

他进而判断:在互联网时代,控制会很快失灵,更具有动态平衡的眼光才有利于组织茁壮成长。公司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事业的影响可以绵延不绝。这也正是人们说信息时代更趋于人本回归的原因。

凯文·凯利总结的大自然生长的九条规律,从无中生有,到变自生变,这种变化本身是结构化的。所以大型复杂系统的做法就是协调变化。当多个复杂系统构成一个特大系统的时候,每个系统就开始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他系统的组织结构。若你要做到从“无”中生出最多的“有”,就必须要有能自我变化的规则。

这不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也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的根本:打破平衡,避免失衡,不断寻找不均衡。从而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打破企业生命周期的魔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正如乔布斯的人生哲学:每天都在改变。

变无止境

人们发现自库克接任苹果的新帮主以来,苹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2010年10月,乔布斯在苹果财报会上称,iPad的10英寸屏幕是开发平板电脑应用的最小尺寸。因为更小屏的平板电脑虽然让图片看起来清晰一些,但是使用起来却很不方便。可是乔布斯去世后仅一年,苹果就推出了iPad mini,而且是目前为止最畅销的iPad产品。

乔布斯还公开嘲笑某品牌大屏手机是“悍马”:“你无法将它握在手中,没人愿意买它。”还是在他去世一年后,库克竟推出了更大屏幕的iPhone 5,并于2014年推出了更大屏幕的iPhone 6和iPhone 6plus。其宣传口号就是:“岂止于大”。乔布斯钟情于拟物化设计,在他看来,iBooks看起来就应该像真实的木质书架。但在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干脆解雇了负责移动软件的高级副总裁斯科特·福斯托尔,缘于他是乔布斯设计偏好的坚定捍卫者。接下来的iOS 7完全颠覆了乔氏风格,采用扁平化界面,彻底抛弃了模拟现实世界的物体。以及库克亲自走进中国、苹果对媒体开放、热衷慈善等,都是和乔布斯反其道而行之,以至于有人认为库克背离了苹果的宗旨。

在乔布斯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改变世界。如今,库克持续了这个“改变”。其实,库克正是遵循了一条“生”的道路——一条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正是许多公司在新旧统帅交接时面临的生死大坎,也是所有公司由盛而衰生长周期的死穴。目前为止来看,库克迈过了这道坎。库克接任CEO以来,苹果的市值上升了1400亿美元,2014年第四季度卖出7446.8万部iPhone,创历史纪录。

所以库克说,他的改变,正是继承了乔布斯的精神遗产。乔布斯说过: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狭小的柜子中,以为自己无法对事物产生重大影响和改变。乔布斯从不接受这种哲学,并要求苹果的高管也拒绝这样的想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能够让事情发生改变。如果实现的成就是无止境的,那么你就可以改变世界。他对库克嘱咐道:“永远都不要想乔布斯如何做,而是你想怎么做。”这样看来,库克的改变,恰似乔布斯灵魂附体,他致力的是能够自我变化的规则,也是为苹果突破成长极限、持续经营而“变”。

而库克所说的“核心价值一直未变”,一如自然生长的脉动,是一种不均衡下的规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中写道:“虽然我们可以塑造当下,但未来却从过去的‘完全可预测’转变为一块开放又原始、广阔而空白的帆布,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依据自己的价值,努力裁剪塑形。”[2]这是今天这个时代环境最具魅力的地方,一切皆变,一切皆存在。

只是未来从来不会自己到来,你必须寻找到能够自我变化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