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给任思度的信

(1921年春)

父亲大人膝下:

前几天接到四号手谕,方知大人现已到省,身体健康,慰甚。千里得家书,固属喜极,然想到大人来省跋涉的辛苦,不能说是非为衣食的奔走所致,若是,儿心不觉顿寒!捧读之余,泪随之下!连夜不安,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故儿每夜闲坐更觉无聊。常念大人奔走一世之劳,未稍闲心休养,而家境日趋窘迫,负担日益增加,儿虽时具分劳之心,苦于能力莫及,徒叫奈何。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但儿常自怨身体小弱,心思愚昧,口无化世之能,身无治事之才,前路亦茫茫多乖变,恐难成望。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

北行之举指赴苏俄留学。前虽有变,后已改道他进,前后已出发两次,来电云一路颇称平静,某人十分表欢迎。儿已约定同志十余人今日下午起程,去后当时有信付回。沿途一切既有伴友同行,儿亦自当谨慎,谅不致意外发生,大人尽可勿念过远。既专心去求学,一年几载,并不可奇,一切费用,交涉清楚,只自己努力,想断无变更。至若谋学上海,儿前亦筹此为退步之计,不过均非久安之所,此时既可成功,彼即当作罢论。

昨胜先胜先,即任胜先,任弼时的堂妹。妹妹来函云陈宅有北迁之举,不知事可实否?仪芳仪芳,即陈琮英。当时是任弼时的未婚妻。读书事,乃儿为终身之谋,前虽函促达泉达泉,即陈英榰,陈琮英的哥哥。大哥,彼对儿无正式答复,可怪!


【品读】

任弼时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即投身革命。1921年5月中旬,在他即将从上海启程赴莫斯科留学时,给父亲任思度写了这封信。而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前途茫茫。为了国家,为了理想,他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这封寄自黄浦江边的家书中,任弼时因为父亲“来省跋涉的辛苦”,不禁“泪随之下”,表现了独在异乡的游子对双亲的关心与惦念。一句“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道出了孝子不能侍奉双亲的辛酸与无奈。任弼时是个孝子。即便在学习工作都很繁忙的情况下,他仍时时念及家中情形。任父是一位比较开明的人士,靠教私塾维持生计,曾跟维新派一起创办过学校,宣扬维新变法主张。他在对孩子们进行的启蒙教育中,灌输的基本上都是历史上勤奋勇敢和爱国的故事。在课堂上教国文时,经常向孩子们介绍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清朝封建专制政府是怎样腐败的,我们的国家主权是如何丧失的,使幼年的任弼时经受着民主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熏陶。在任弼时少年时代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思想发展的源头。在《自立》一文中,他主张“欲保国家非自立不可”;认为必须把人民组织起来,才是“以强欲强之道”,要求必须提高全国人民的爱国心,才能“不受外侮”, “不至为外人奴隶”。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任弼时,就有了关心国事的思想和挽救祖国危亡的抱负。

“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抒写了任弼时寻求真理、改造中国的远大志向。这封信篇幅较短,但叙事完整,感情丰富。一方面怀有寻求真理、改造中国的伟大抱负,另一方面又时刻惦记着父母亲与家中亲人。双重的感情,在国与家的矛盾中重合,细微之处更显人格的伟大。

任弼时给任思度的信(1921年春)(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