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比心态,看谁先撑不住(2)

不要和我比懒,我懒得和你比

你觉得自己勤奋吗?你有没有在看到别人成功,而自己却一无所获时,心生不满和愤恨呢?你是否会想,为什么别人可以轻易取得成功,自己只能碌碌无为呢?或者你会撇着嘴,不情愿地说:“虽然我可能也不够勤奋,不够努力,可是那些成功人士也不见得比我勤奋多少,凭什么他们就能成功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我们是没有看到成功人士在背后的努力,那些努力要比我们想象得多,而他们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也只会比我们经历得多,不会比我们经历的少。如果你非要和那些成功人士比懒,而不是比勤奋的话,那么所有成功人士也只能撇撇嘴,告诉你:“不要和我比懒,我懒得和你比。”确实,“懒”没有任何可比的价值,只有勤奋,才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和勤奋往往是形影相随的,勤奋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成功是勤奋的最终结果。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只有勤奋才能帮助我们取得成功。

约翰·亨特是英国人,在外科和解剖上很有研究,他曾经自我评论道:“我的心灵就像一个看起来杂乱无章、到处充满嗡嗡之声的蜂巢,但是,实际上它非常整齐有序。因为,这个蜂巢是经过我的劳动一点一点地建造的,里面的每一点食物都是通过劳动在大自然中精心选取的。”

约翰·道尔顿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被称为是“近代化学之父”,当人们说他是化学与物理领域的天才时,道尔顿并不承认,他认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是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并非是因为天才的原因。

从这些名人、伟人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奋的精神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当我们养成了勤奋努力、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勤奋,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在牛顿小的时候,英国还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那时成绩好的学生也经常歧视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小牛顿在和同学们做游戏时,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在大家都玩得十分开心时,故意踢了牛顿一下,还辱骂他是笨蛋。牛顿很生气,从这次以后下,他决定要勤奋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牛顿学习越来越好,没多长时间就超过了欺负他的那个同学,在班级里成绩名列前茅。

后来,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牛顿不得不辍学,去学习经商。每天早上他都要跟老仆人去很远的集市做买卖,但是,牛顿对经商很不感兴趣,他经常把买卖交给老仆人去做,自己悄悄跑到一个角落里读书。

一天,在他正兴致勃勃读书时,他的舅舅路过,看到了这个情景。舅舅当时非常生气,责怪牛顿不干正事,并一把拿走了牛顿的书。舅舅一看,竟是一本数学书,上面还留着许多记号和批注。舅舅内心非常感动,他抱住牛顿说:“孩子,你回去读书吧,那才是你的志向。”

后来,在舅舅帮助下,牛顿终于又重新回去上学了。从那以后,牛顿更加卖力地学习,成了一个在学习和品质上都比较优秀的学生,这也为牛顿以后的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很多年后,牛顿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人们问他是如何得到那些非同一般的发现时,他诚实地回答道:“总是不断地思考它们。”

还有一次,牛顿对他的研究方法总结道:“我总是会把研究的课题放在心上,然后,反复地进行思考,也许脑海中的想法和灵感起初只是点点的星光,但是,通过我的努力,它们最终会一点一点变成了明媚的阳光。”

正如他童年时对待学习一样,牛顿对待工作也非常积极,他总是能够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最终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巨大的成功。对于自己做出的卓越贡献,牛顿说道:“如果说我确实对公众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也要归功于勤奋工作与勤于思考。”

像牛顿一样,世界上没有天生的伟人和天才,那些最后取得成功的人无不是经历了不为人知的勤奋和努力。而那些懒惰的人,即使上帝赐给他聪明才智和天赋才华,他也不可能成功。

我们都听说过方仲永的故事。宋朝时期有个“神童”,名叫方仲永,他聪明过人,五岁就能作诗,乡里的人都把他当成天才。在他成名之后,有人听说他的名气后,一直想结交、笼络他,于是,他也不再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整天跟着他的父亲吃喝收礼。后来,他终于才能枯竭,成为了众人的笑柄。

看到这样的事例,我们是不是深有感触呢?如果方仲永当初没有受他父亲摆布,继续勤奋上进,那么,他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种境况。

如果说勤奋是拯救我们的利器的话,那么,懒惰就是对我们人生最大的否定和浪费。“成事在勤,谋事忌惰。”如果养成了懒惰的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和慢性自杀没有什么区别,最后肯定会一事无成。

我们都知道“勤能补拙”的道理,缺陷可以用勤奋来弥补。即使是一个天生有缺陷的人,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可以战胜和弥补自己的缺陷,取得最后的成功。勤奋像一个拥有神奇魔力的魔法棒,拥有它,你便会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死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么活

你接触过的最接近死亡的场景是什么呢?死亡对你的心灵产生过怎样的触动呢?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必须面临死亡,因为我们身边总是会有亲人、朋友或者陌生人突然地离开我们的生命,而我们的生命也有一天会按照它自己的轨迹,走向最后的死亡。

死亡是我们生命中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最终结果。每个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人生之路是平淡还是坎坷,都会面临一个终极问题——死亡。面对死神的悄悄临近,我们难免会感到无名的恐惧和孤独。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调查采访一位肿瘤科医生时,问道:“在你面前,曾经死过那么多癌症患者,他们知道要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有什么表现呢?”医生说:“大部分人都感到手足无措,觉得死亡来得太快,有的还会心理崩溃。哭闹的、求的……有很多种形态。”

心理学家问:“那相对来说,哪种人会死的平静点呢?是不是老人都比年轻人好些,女人相对于男人来说差些,而有知识的人是不是比没受过教育的好点呢?”

医生说:“这个,应该不是,懂得付出爱和接受爱的人,也就是美好的感情体验比较多的人,会走得比其他人平静安详些。”

在现实生活中,人常说,活着容易,生活却难。但是要知道,拥有生命不等于生活,而好的生活更不代表生命就有价值。

我们都知道,生和死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在还活着的时候好好度过我们的短暂时光。德国浪漫派美学家西美尔就说过:“在任何一个生命的时刻,我们都在走向死。”死亡是必然的同时,它也代表了人类中最公正的事情,不管我们拥有多少金钱,或者对人类社会做出过多大的贡献,在死亡面前,我们人人平等。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觉得突然。它其实和我们的诞生是一样平常的,新陈代谢,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一位古人曾说:“始吾未生之时,安知生之乐也?今吾未死,又安知死之为不乐也?”人走了一生的路,累了,就应该休息一下,这是生命的哲学,它让我们以无畏的姿态去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以更深刻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的价值。也正是有了这种正确的心态和面对它的勇气,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死亡的价值和意义。

死亡并不可怕,它存在于生命的旅途中,不可回避,我们对死亡应淡然自若,而对生命要万分珍惜。当一个人能够想清楚“死”的问题时,那么,“生”就显得很有价值。他不会害怕死亡,不会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没有勇气,我们会看到一个积极乐观的全新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的生命终归是有尽头的,在我们短暂的岁月中,怎样才能让生命更加有价值和意义呢?我们应该很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年,医生在爱因斯坦的肚子里检查出了一个大动脉瘤。医生对爱因斯坦说这个肿瘤的爆裂会发生在任何时刻。“那就让它裂吧。”突然而来的死亡并没有让爱因斯坦表现出一丝慌乱。

爱因斯坦一直认为:“是的,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终的解脱,永恒的自由。死,解除了我们身上的一切枷锁——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谁看到过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没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惧怕明天的不幸和灾难。可是,人类普遍惧怕死,这实在没有道理。只有个体生命的结束,才能保证物种生命的延续。大自然安排得多么巧妙、多么合理,可是大家都怕死,这真是愚蠢。然而,即使知道死不可怕,人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对死的惧怕。这又是一个难解的谜。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尽管病情危重,病痛的折磨时时刻刻威胁着爱因斯坦,可是他却不愿意让医生给他注射吗啡,而且坚决地拒绝了一切外科手术。他说:“不需要再人为地延长生命了,在我想走、应该走的时候,我就会走。所有应该做的事情我都已经做了,现在请让我平静而体面地离去。”

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15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医院里,爱因斯坦因“大动脉瘤破裂”而逝世,享年76岁。当天下午,在12位亲友的护送下,爱因斯坦的尸体被火化,骨灰被撒在一个未透露的地方,而这也是他的遗愿。

这是一个老者面对死亡的态度,他非常平静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因为他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许多年岁的幸福时光,他了无遗憾。

死亡其实没有什么可怕,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活着;最重要的是,我们活着的时候,拥有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我们活着的每一秒都是上天的恩赐,这一秒的我和下一秒的我必然会有一些不一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无论痛苦、忧愁、幸福、苦恼,这些都是我们的收获。

有一个叫约翰的9岁男孩儿,他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于是日日祈祷,希望时间快快过去,最好是略过他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

终于有一天,一位老人带着时间布来到他的面前,对他说:“孩子,你希望能够自己选择时间,那好,我把属于你的时光交给你,你自己决定吧。”时间布的模样很平常,只不过每隔一段距离就标上了年龄,从一岁然后到两岁,再到十岁,二十岁……一直到生命的终结。用时间布的方法也很简单,它仅仅需要一枚针,把想略过的时间缝在一起就可以了。只是,缝好的线就再也不能打开。

拿到了时间布的彼得,非常开心。他想:“我应该省略哪一天呢?”还是先把明天省略吧,因为明天要考试啊。他拿起针线,缝掉了第一个明天。接下来他站在了操场上,和同学们一块追逐一只皮球。明天已经被缝掉了,这是后天了,烦人的考试已经和明天,啊不,应该是昨天一块儿缝进时间布里了。彼得十分得意,之后呢,应当把这一学期都缝上,好直接跳到暑假,应该把做作业的时间都缝上,好可以永远玩下去。

当一个孩子事情可真多,算了,把童年,把少年时光都缝起来吧,把那些繁琐的功课都缝起来……彼得瞬间成了一个青年。在这一年里,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母亲去世了,只剩下孤孤单单的他。把孤独和贫困都缝起来吧,把奋斗也一起缝起来吧,缝着缝着,彼得变成了一个商人,财富像流水一样向他涌来。可是这对他来说还是太慢了,彼得拿起针,一直缝下去,他想要钱,越来越多的钱……这样,缝到最后,时间布到了尽头,彼得发觉自己成了一个老人,老得完全拿不动针了。

人的生命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它只有一次。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面对不可抗拒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真对待自己所拥有的生命时光,面对困难乘风破浪,让生命之舟在颠簸的风浪中远航。

人生这样精彩,却又如斯短暂,让人感悟的是时间留下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生活告诉我们什么?上帝又安排了什么?时光又带走了什么?

这些生命的感悟让我们从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应踏踏实实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一刻的你一定比上一刻有进步。生命给予了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思想,生活带着这些思想让我们奋斗,奋斗下的花朵使我们收获了幸福快乐的果实,这无不说明一点,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只要努力,我们总是能取得进步。更尽心地做好自己遇到的每件事,才能更完整地享受到精彩的生活,只有那些踏踏实实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时间一点一滴的在你身边溜走,生命也在逐渐消逝,盲目懒散的你是不是总是感觉自己的生活毫无乐趣?假如想要改变生活,改变自己,就要珍惜上天赐予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会有生命从这个世界上逝去。既然我们是从死亡中幸存的那一个,为何不珍惜生命,让它变得更有意义呢?

不怕被人利用,就怕你没用

这个世上除了傻瓜和脑残的人,谁会把钻戒像废纸团儿一样,随手扔进路边的垃圾桶里?谁会认为钻戒和废纸团儿一样没有利用的价值?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