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2016最新版)
- 华图教育
- 2516字
- 2020-08-28 01:07:20
模块一 常识判断
大纲解读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摘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
注: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参照国考大纲
一、测查内容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生活等方面。
二、题型介绍
常识判断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例题: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建筑物的性质。下列匾额与建筑物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明镜高悬——贡院
B.万世师表——关帝庙
C.还我河山——武侯祠
D.正大光明——乾清宫
答案:D。A选项的说法错误,明镜高悬用来比喻官员判案公正、执法严明,一般悬挂在古代府衙,贡院是古代会试的考场,是开科取士的地方。B选项的说法错误,万世师表是称赞孔子为千秋万代人的表率,悬挂在孔庙大殿,关帝庙为供奉关羽而兴建,多悬挂“忠义”等表彰其精神的匾额。C选项的说法错误,“还我河山”出自岳飞庙巨匾,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宇,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匾额为“名垂宇宙”。D选项的说法正确,正大光明匾额高悬在乾清宫正殿。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模块综述
常识判断的考试内容非常广,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生活常识等,根据这几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出题侧重点来看,法律题、时事政治题是必出题,对历史人文常识、科技、生活常识的考查逐年增加。许多考生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复习方向,其实解读大纲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了解大纲方向,准确进行定位复习,定会事半功倍。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中,结合国情市况考查社会民生类的题目比较重要。所谓国情,即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总体状况。包括取得的重要成就、所采用的政治制度、重要的经济问题及解决措施、新修订的法律条文、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一直延续的文化传统、国家重要会议中传达出的会议精神等。同时要关注市情,即北京市的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等情况。
2015年常识判断大纲中提到的内容与2014年相比无明显变化,预计2016年的常识判断仍将延续2015年的形式。因此,常识判断部分的备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准备:
(1)了解国情、社情,多看时事。针对2016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应多关注“十八届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的相关信息。
(2)深入理解教材,争取达到能灵活运用相关原理和知识的目的。
(3)注重人文知识的积累。
考情分析
2011—2015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题型、题量表
注:公文知识在2015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在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的篇章阅读中有所涉及。
通过分析近五年来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真题,可以发现常识判断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题型、题量稳定。
2011年以来,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的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题型,其中单选25题,多选10题,总题量稳定在35道,占整个试卷题量的近26%。从题型、题量表不难发现,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的考查点主要是时事政治热点、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历史人文科技常识、法律常识、北京市况等方面。
2.试题与时政结合紧密。
纵观历年真题,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常会把时政与经济常识、历史人文常识、科技常识、地理国情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对此,考生需要重视。
3.题目难度适中,考查点多样。
虽然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的题量相对于国考及大部分省考较大,但真正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复杂。
(1)时政热点:时政热点是常识判断部分常考查的内容,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这一特征尤为明显,其中对国家时政及北京时政市况的考查比重很大。考生应把时政作为复习常识判断部分的重点内容。
(2)政治常识:政治常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几个部分,其中,唯物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为考查的重点。
(3)经济常识:经济常识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国际贸易和金融等几个部分,其中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汇率变动为考查重点。
(4)历史人文常识: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历史人文类题目的考查比重逐年上升,近年来更是成为考查题量较大的题型之一。历史方面主要以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考查为主,人文方面则着重考查中国古代文学。
(5)法律常识:法律常识的考查内容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公务员法等。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对法律常识的考查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常识判断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考生对新修改的法律应格外关注。
(6)科技常识:对科技常识的考查集中在生物、医学、化学、物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面广,但多以基本原理与生活常识为主。此部分题目需要对生活常识和一般科技原理有所了解,对考生的知识储备量有很高的要求。
(7)公文知识:公文知识部分主要考查公文文种、公文格式、公文行文规则等,题目较为简单,需要考生予以了解掌握。
(8)其他部分:如国情市况及地理等。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对国情市况及地理的考查每年的题量稳定在2—5道左右,难度适中。
备考策略
通过对考试大纲和考情的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常识判断题目大体的出题侧重点。
1.时政热点为考查重点,要求考生复习时对重要的时政热点充分了解。
2.针对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科技生活等方面的出题有所侧重。政治与经济出题多与时政结合,但一般均是对基本常识的考查;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为主要考查点,此外新修改的法律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历史文化、科技生活出题范围更加广泛深入,题目解答更具有技巧性,要求考生通过已知知识做出判断。
3.地理、公文方面的内容出题相对较少,但是题目不难,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生复习时要通过一个知识点辐射至其他相关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
鉴于此,考生复习时要注意:
首先,要做历年真题,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力求把每个选项都分析清楚,搞明白。
其次,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合理安排每个模块的复习时间。
最后,考生结合备考计划进行相对较长一段时间的备考攻坚阶段,巩固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原理,发散思维,纵横结合。
第一章 政治常识
本章概述
政治常识与时政热点是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复习的重中之重。在历年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这两部分的题量可以占到常识判断部分总题量的近30%,其中,时政热点是考生需要尤为注意和掌握的。
本章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部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一般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基本原理需要考生理解记忆,灵活运用;时政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时政的了解,这部分对考生的对时政的了解关心程度以及记忆能力有较高要求。我国的外交政策在近几年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也有所涉及,需要考生复习时加以关注。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型认知
本节主要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部分。作为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部分的必考内容,虽然每年考查的题量仅为1题左右,但仍需考生予以重视。
破题密钥1——唯物论
一、物质和运动
1.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特征: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3)物质能被意识反映。
2.运动观。
(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2)运动与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区别: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②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割裂二者联系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真题精粹与剖析1
经典真题1 (多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词之变说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推动作用
B.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真理是一个由不正确到正确的发展过程
D.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名师解析 B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但错误的意识对物质具有阻碍作用,A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亦为错误表述,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真理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于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的,但并不能说真理是不正确的。故本题答案为BD。
破题密钥2——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具体含义:(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做到: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2.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根据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次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以将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关键词:重点、中心、关键、核心、基础、放在首位、突破口等。矛盾主要方面关键词:本质、主流、主体、方向、大局、实质、基本面、优势、绝大多数、总的来说、总体上来讲等。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要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真题精粹与剖析2
经典真题2 (单选)“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名师解析 A。对立统一关系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而又互相依赖的关系。题目中“激湍”与“深潭”,“高丘”与“浚谷”互为矛盾,“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而又相互依存,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破题密钥3——认识论
一、实践
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认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人类。
客体:自然客体、精神客体、社会客体。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三、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四、认识发展的过程:两次飞跃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借助于感观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1)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2)实践本身的要求,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的完整过程。
真题精粹与剖析3
经典真题3 (多选)十多年前,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几十种疾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基因突变。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的疾病的病因与基因突变挂上钩,但尚未完全搞清基因突变与疾病病因的关系。这是因为( )。
A.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B.人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认识对象的本质
C.客观世界总在不断地变化中
D.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名师解析 ACD。本题考查哲学常识。题干反映了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认识对象的本质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客观世界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就使得人们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复杂长期的过程。A、C、D三项均正确。人类对基因与疾病关系的认识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人类最终会完全掌握认识对象的本质,B项为不可知论的观点,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CD。
经典真题4 (单选)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坚决执行的态度。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是( )。
A.理论推断
B.社会实践
C.主观愿望
D.真诚信仰
名师解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题干中信念的定义可知,信念是属于一种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故本题答案为B。
经典真题5 (单选)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对太空的探索,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我们对太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说明(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
③实践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名师解析 B。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随着实践活动的①③不断深入,认识也会不断加深,认识反过来进一步指导实践。所以①③的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技术手段制约,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所以②的说法不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
经典真题6 (单选)通过百度对“金融危机预测”进行搜索,可以获得400多万条相关内容,也许正是因为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变幻莫测,才吸引更多的人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从哲学上看,这一项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 )。
A.正确认识经济运行规律可以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复苏
B.通过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C.对金融危机的正确认识是世界经济由衰退转向复苏的动力
D.通过不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感受此次金融危机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名师解析 B。即使正确认识金融危机,也并不一定可以使世界经济由衰退转向复苏,A、C两项错误。对金融危机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预防金融危机,D项错误。通过研究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认识,用认识来指导实践,B项体现了这一点,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