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了学区房的毒(财蜜eMook)
- 她理财网
- 10字
- 2021-03-26 20:13:43
【学区房的投资风险】
从对学区房的期望值谈投资风险
//@Vilian
学区房不是新鲜事儿,我们开始上学的时候,读书也是划区的,就近入学是小学入学的惯例,很多年前就是这样了,往后很多年应该也是这样。
我读小学之前,家住在那条街,按就近入学的学区,应该是可以读全市最有名气的那所小学。
好巧不巧,入学前一年,我妈突然发现,那两年学区划得好奇葩,我们那条街,街对面的小孩儿可以上名校,街这头的小孩儿被分到了另一个普通小学。对啊,我就住在街这头。发现之后,我们又搬了一次家,按照新家的位置就近入学,读了另一所挺有名气的学校。
学区房投资风险一:学区变动
这就类似于,你买了个学区房,在孩子入学前,学区变动了。这是投资学区房的风险之一。这个风险一直存在,看重学区房的北京,即使你看好的小学就在你家楼下,也会面临这样的风险:小学合并、小学搬家、学区房重新划区。
此外,教育改革的事情,在这两届任期内是肯定会推动的,我个人认为就近入学这点会保持下去,但相关的其他风险仍然是很大的,很难预测具体措施如何出台。
我读小学的年份赶在了居民住房改革之前,房子是父母单位分的,还没有商品房/学区房这样的价格差异。后来有了商品房,加上好的教育资源太稀缺,学区房产生的高溢价就成了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话题。
有钱并且能撬动杠杆投资学区房的,是一回事。如果单纯为小孩儿上学,堵上家庭大部分资金到学区房上,风险其实是极大的。
不过大多数城市,房价本身没那么高,好学校附近的房子价格的“学区溢价”也没有高出这么多。
学区房投资风险二:教育理念是理想状态
我再从认知上的偏差和投资风险来说一说,在学区房上投入过大不太合适,换一句话来说,对学区房的期望值要放低一点。为人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尽量上好学校。这个负担也需要有一个比例,生活是艰难的平衡艺术。
有网友说,所选学校要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坦白说,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很有名的心理学专家Judith Harris在自己著作The Nurture Assumption中的结论是明确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1~10岁主要是家庭教育影响,青春期主要受同辈激励/peer pressure,18岁之后是社会关系。(这本书台湾有出版繁体字版,内地貌似没有翻译过来,建议关心子女教育的妈妈们读一读,每个阶段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父母关心的侧重和选择也要相应调整。)
进入一个好的学校,除了老师以及所谓的教育理念,还有同辈影响这一重要的因素。学校的名声通常让有能力的家长和孩子扎堆到这里,强者恒强,这可能是最重要的,peer pressure。
为什么要进好学校?
确实是老师很靠谱,总体来说好学校的老师比普通学校好太多;二来,同辈竞争压力,伴随并推送一个人的后续发展成长。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见识和想法都不会差的。
那为什么说“这个学校符合我的教育理念”这种标准不太靠谱呢?
教育理念是一个很虚的东西,我从小学到高中,每一个学校都是全市最强,进去之后你会发现,你这个人接受到的教育水平怎么样,跟你分到的这个班的具体的每个老师怎么样,关系是最紧密的。
我对自己的初中一直是很爱的,可我一点都不爱我那个班主任,可以说是我初中最大的阴影,后来同学聚会大家都赞同这一点。我们班的班主任和隔壁几个班老师的想法和作为,差距是很明显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后来我上了高中,我们班就成了别人口中的“隔壁班”,遇到了在我们全省一说名字圈内都知道的好老师。即使在那么那么有名的高中里,老师与老师的做法、理念也是差距很清晰的。
说实在的,从“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一点选择,风险也是很大的,分班这事儿基本靠命。
从上述两点来讲,我就觉得对学区房的赋值和期待应该适当低一些。毕竟你看学区房是在赌各种因素汇集起来的“未来”,而“未来”很难说。即使错过了学区房,还可以努力赚钱送孩子上好的私立;在生活压力上,对孩子和父母都相对缓和一点。
网友的话:
@子期北京近几年要进行学区改革,买学区房风险还是很大的。
@红色康乃馨北京这边,学区随时变化,学校也随时联合和解散、合并,房子也跟着“学区”而价格不断变化。人生是长跑,学区房、学校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吧,太看重了也没大意思。从去年教改之后,这两年很多重点小学对口不上好中学的,或者中学本身产生变化的,在教育局、区政府门口示威信访的家长疯了一般,买不买学区房是见仁见智的事儿,全看自己的感觉和偏好。正反各有N多的例子可以证明买或者不买的道理,争论这个没啥意思,就如同争论到底什么是人生的“成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