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可见火起本于肾邪,滞在于心邪者,即火升水泛,非外入也。治者可不以固肾为本,而调心为佐乎?痫者,恶病也。总因血气不敛,神志未全,有风邪所伤;有惊怪所触;有浣衣夜露,纯雌落羽所污;有乳哺失节,停滞结癖于经络而气不通。书曰:蓄气而作搐,结气而成痫。其症有五:一曰惊痫(俗名羊痫)惊痫者,心症也。其状神魂恍惚,叫号大震,面赤目瞪,吐舌露齿,心下烦躁,其脉洪紧。二曰风痫(俗名犬痫),风痫者,肝症也。直目上窜,手足拳挛,或作抽掣,屈指如计数,痰热壅上,唇面皆青,其脉洪弦。三曰食痫(俗名年痫),食痫者,脾症也。胸膈胀闷,面色痿黄,眼睛直视,四肢不收,其脉浮缓。四曰颠痫(俗名鸡痫),颠痫者,肺症也。面如枯骨,口吐涎沫,目白反视,心神昏乱、躁狂摇动,其脉微涩。五曰尸痫(俗名猪痫),尸痫者,肾症也。

面黑而晦,振目视人口吐清沫,不动如尸,其脉则沉。故小儿如有痰热,胸膈烦闷,不欲乳哺,昏睡不安,常作惊悸,此即发痫之渐,须为预治,此皆论颠痫之痫症也。又书曰:吐虚成慢惊,泻虚成慢脾,吐泻虚而成阴痫。壮热惊搐者,是为阳痫,慢惊眼必开,慢脾眼必闭,阴痫眼必半开半合,阳痫眼必半鲜半青而窜。又曰:仰卧属阳,覆卧属阴,其病始发。身体即热,抽掣啼叫,面色光泽,脉浮在表者,为阳痫,病在六腑易治。如始不发热,口不啼叫,面色黯晦,手足青冷,而不抽掣,脉沉在里者,为阴痫,病在五脏难疗。此又论夫惊痫之痫症也。如面色变易不常,见人羞怕,此是挟邪怪耳。

然诸痫不能言者,是风伤于气,致掩其音,或血滞于心,气不通达,治者,当分阴阳寒热,别脏腑虚实而治之。如惊痫者,阳症也。此因邪气在心,血滞于窍,积惊成痫,治宜先为通行心经,调平心血,顺气化痰。风痫者,阳症也。此或汗出脱衣,风乘虚入,故抽掣等候,治宜先为散风。食痫者,亦阳症也。是因恣餐无度,或乳哺失调,停滞宿秽,结成乳癖于经络,脾胃损伤,不能消化五谷,必大便酸臭,先寒后热是也。治先为之消食养脾,次各以定痫等剂主之。如图治不早,必传五脏而为诸痫。若肺痫,肾痫,又属阴症,尤非易治,更不可投以寒剂。如眉间青黑者,吐痢不止者,胸陷声绝者,心下胀起者,并皆不治。其痫初发,须观其耳后高骨,必现青纹,纷纷如线,急与抓破出血,令儿啼叫数声,使得气通为妙。然四肢柔软,发而时醒者,谓之痫。如四肢强硬,终日不醒,此又曰痉 ,而非痫也。

论痉(儿科)

痉 者,虽似于痫,而实更重于痫也。其症有二:一曰刚 。刚 者,发时谵语,面红眼赤,摇头螈 ,牙紧手张,项背强直,痰涎壅盛,卒为噤口,昏愦烦渴,小便赤涩,身热无汗,而反恶寒者是也。一曰柔 。柔 者、大便滑泻,不语不渴,必手足冷而后身热汗出,而不恶寒者是也。《经》曰:肺移热于肾为柔 。夫肺主气,肾主骨,有因伤寒四五六日,寒已伏内而为热,热移于肺,肺为肾母,故传于子,肾又传子,而热移肝,是以筋骨受热,乃迟缓不收,手足无力,而为柔 矣。如发热无汗,此为表实,治宜汗之。发热汗出,是为表虚,此不可汗。若再汗之,必致阳亡。《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过汗则阳亡,阳亡则不能养筋,而 病愈甚矣。

况《经》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此原不可以散风发汗为治也。又有谵语口干,痰涎烦渴,大便滑泻,手足微寒,此乃刚柔不分之症,治法须顺气消痰,痰消则风散,气顺则神清。又曰:举身强直,谵语昏睡反张,终日不醒者,为痉为刚。如手足冰冷而无力,大便滑泻不语不渴者,为 为柔,总至重之候,十难救一二也。

论颠狂(儿科)

颠狂者,似痫非痫,似痉 又非痉 ,发则异常,或啼或哭,乍喜乍悲,是谓之颠。如妄言不食而歌,弃衣而走,是谓之狂。书曰:多喜为颠,多怒为狂。又曰:重阴则颠,重阳则狂怒也。如发时卧地,嚼舌吐沫,或作猪羊等声,发而身软时醒者,此亦痫症也。然五痫痉 颠狂等证,名虽异而原则同,并宜急治。如少缓之,则风涎流滞经络而不退,必致损伤于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纵得侥幸于万一,亦必语滞少神,已亡其智而为废人矣。

论湿痹(儿科)

湿痹者,症似痉候,其脉沉细,关节疼痛,而觉烦闷者是也。此因雾露所伤,湿气存于腠理,故觉疼痛。因寒极生热则烦,湿气不散则闷,更有大便快而小便闭,舌有白苔,是因湿气下行故泻,阴阳不分故闭,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湿热熏蒸,故有白苔耳,治宜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若误下之,则额上汗出,微喘发哕而死。

抱龙丸

抱者,保也。龙者,肝也。肝应东方青龙木,木生火,谓生我者,父母也。肝为母,心为子,母安则子安,盖心藏神,肝藏魂,神魄既定,惊从何生?故曰:抱龙丸。

琥珀 人参 天竺黄 檀香 茯苓(各一两五钱) 炙甘草(去节,三两) 枳壳(炒)枳实(炒,各二两) 辰砂(五两) 山药(炒,一斤) 牛胆南星(一两) 金箔(百片)为末,取新汲水和丸,如圆眼大,阴干,用葱白汤,或薄荷汤下。如痰壅嗽甚,生姜汤下。心悸不安,灯心汤加珍珠末下。

霹雳散

牙皂 细辛 川芎 白芷 踯躅花为末,用灯心蘸点鼻内,得喷嚏为验,药忌火焙。

青州白丸子

治风痰涌盛,呕吐涎沫,口眼 斜,手足瘫痪,小儿惊风,及痰盛泄泻。

白附子(生用) 南星(生用,二两) 半夏(水浸,生衣,生用,七两) 川乌(去皮、脐,生用,五钱) 为末,绢袋盛之,水摆出粉,以尽为度,贮瓷盆,日暴夜露,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晒干,糯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瘫痪酒下;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此足厥阴太阴药也。痰之生也,由风由寒由湿,故用半夏。南星之辛温,以燥湿散寒,川乌、白附之辛热,以温经逐风。浸而暴之者,杀其毒也。(此治风痰之上药也。

然热痰迷窍,非其所宜。)

消惊丸

治小儿惊风,镇心利痰解热。

人参 天麻(煨) 茯苓 朱砂 全蝎(去毒,炒) 僵蚕(炒) 羚羊角 犀角(各一钱) 麝香(一字) 胆南星(四钱) 为细末,蜜丸,芡实大,葛蒲煎汤,研化,食后服。

至圣宁心丹

治婴孩安神退惊,止焦啼宁眠。

人参 防风 天麻(煨) 蝎梢(去毒) 龙脑(煨) 真茯神 甘草(炙)酸枣仁(各一钱) 朱砂(水飞五分) 麝香(一字)为极细末,白米饭和丸,如芡实大,用麦门冬去心煎汤,研化,食远服。

开牙散

细辛 南星 朴硝(各一钱) 全蝎(五枚) 麝香(五分) 为末,以少许和乌梅擦牙,兼用细辛、皂角、荆芥末,吹人鼻中。

琥珀散

治急慢惊风,涎潮昏冒,目瞪惊搐钓肚。

辰砂 琥珀 牛黄 僵蚕 全蝎 南星(牛胆制) 白附子(炮) 天麻 代赭石乳香 蝉蜕(各一钱) 麝香(五分) 龙脑(一字)为末,三岁半子,薄荷金银汤下。慢惊加附子。

抱龙丸

治痰嗽惊风,时作潮热。

牛胆南星(一两) 天竺黄(五钱) 辰砂 雄黄(各二钱五分) 麝香(一钱另研) 为末,浓煎甘草水,煮面糊丸,芡实大,薄荷汤下一丸。

安神散

治搐搦。

用全蝎四个,糖水浸一宿,南星大者一个,开一穴,入蝎在内,以南星末盖其口,用面裹,火煨,令赤色,取出放地坑上一宿,去南星,用蝎为末,每服一字,磨刀水调下。

王监京墨丸

治痰热惊积。

青黛 使君子(煨熟) 芦荟 川墨 胆星(各二钱) 腻粉 麝香(五分) 龙脑(一字)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磨下。楚州王监,此药著名,大利痰热,惊积疳积。

定志丸

治惊退后,神未定。

琥珀 茯神 远志肉(姜制) 人参 白附子(炮) 天麻(煨) 天冬 酸枣仁(炒) 炙甘草(各一钱) 一方加珍珠、金箔、麝香,为末,蜜丸,辰砂为衣,薄荷灯心汤下。

调中汤

和脾胃止吐泻,正气温中。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白芷 藿香石莲子(去心) 天麻(煨) 橘皮 半夏(面) 白扁豆(姜汁炒,各五分) 姜枣水煎服。

理中汤

治吐泻手足厥冷。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炮) 甘草(炙) 姜枣水煎。恶寒加附子,名曰附子理中汤。

保命丸

安神定魄,止啼镇惊。

犀角 琥珀 甘草 人参(各二钱) 天麻(煨) 茯神(各三钱) 全蝎(制,十二个)僵蚕 朱砂 防风(各一钱) 麝香(一字) 为末,白米饭和丸,麦冬汤下。

治急慢惊风方

用蚯蚓一大条,白颈者更妙,去泥不见水,急惊用上半截,慢惊用下半截,雄黄研末,为丸,如欠实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用姜汤下。

酿乳法

治慢惊昏睡多啼,凡面黄,脉细者,难治。

人参 木香 藿香(洗) 沉香 陈皮 神曲(炒) 麦 (炒) 丁香(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三钱,姜十片,紫苏十叶,枣三枚,煎。乳母食后,捏去乳汁服之,即仰卧霎时,入乳之后,略令儿吮,不可过饱,亦良法也。

生附四君子汤

助胃回阳。

上以四君子汤加生附子四分之一,厥逆者对加,每一钱,姜三片,煎熟,以匙送下。

异功散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饮食,及虚冷病。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橘红 木香(煨,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字,姜枣煎。一方无木香。

术附汤

治慢脾风,身弓发直,吐乳贪睡,汗流不已。

大附子(一个,炮) 白术(一两) 肉豆蔻(二个,曲煨) 甘草 木香(各五钱) 上咀,每服二钱,姜枣水煎服。

安神丹

治小儿心神不宁,困卧多惊,痰涎壅盛。

朱砂 远忘(去心) 人参(各二钱五分) 乳香(五钱,各另研) 酸枣仁(去壳,二钱) 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金箔为衣,人参汤化下。

钩藤汤

治诸痫痉 。

橘红 钩藤 胆星 天麻 僵蚕 人参 远志 犀角 石菖蒲 加灯心水煎,临服加牛黄、珍珠末。

铁粉丸

治颠发不时,烦闷吐涎。

龙齿 轻粉 天麻(煨) 胆星(炒,各三钱) 牛黄(一钱) 没药(二钱) 麝香(五分)或腊日,或端午日,将前药为末,用水丸,荆芥汤下。合时与取水时,切忌妇人、鸡、犬、猫见。

惊风门要药

清风热,如柴胡、黄芩、葛根、防风、桔梗、荆芥、生甘草、连翘、天花粉、栀子草、龙胆、犀角、羚羊角、黄连、淡竹叶、灯心、滑石、芦荟之类,随候采用。

散风寒,如防风、羌活、紫苏、前胡、桂枝、细辛、麻黄、生姜、葱白之类,随候采用。

消食去滞,如山楂、枳实、枳壳、木香、陈皮、腹皮、大黄、朴硝之类,随候采用。

镇惊安神,如天麻、茯神、远志、枣仁、钩藤、菖蒲、丹参、麦冬、当归、芍药、朱砂、珍珠、灯花、龙脑、金箔、龙齿、麝香、檀香、安息香、苏合香、乳香、琥珀、代赭石之类,随候采用。

豁痰利气,如橘红、白附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僵蚕、胆南星、半夏、天麻、贝母、郁金、姜黄、杏仁、前胡、天竺黄、雄黄、牛黄、珍珠轻粉、礞石、巴霜、蜈蚣之类,随候采用。

温补脾胃,如肉桂、白术、炮姜、煨姜、丁香、炙甘草、藿香、茯苓、黄 、人参、附子、肉果、山药、木香、砂仁、白扁豆、紫河车、陈黄米、莲肉之类,随候采用。

方脉痫病合参(附论颤振螈)

《纲目》曰:颠痫即头眩。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盈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癫痫。大人曰癫,小儿曰痫,其实一疾也。然与中风、中寒、中暑、尸厥等,仆倒不同。凡癫痫仆时,口中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时作时止,而不休息。中风、中寒、中暑、尸厥之类,则仆时无声,醒时无涎沫,后不复发,间有发者,亦非如癫痫常发状也。

痫与 ,略相类而实不同,其病发则身软时醒者谓之痫,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 。痫病随其痰之潮作,故有时而醒; 病比痫为更甚,而有挟虚者,故因其昏冒而遂致丧亡者多矣。故丹溪曰:乃气虚而兼有火有痰,宜用人参竹沥之类,切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夫痫,痰火所致,前人有称为风痫者,刘河间谓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而螈 昏冒僵仆也。然病痫者,涎沫出于口,冷汗出于身,清涕出于鼻,皆阳跷、阴跷、督、冲四脉之邪上行,盖肾不任煎熬,沸腾上行为之也。昼发属阳跷,夜发属阴跷,此奇邪为病,不系五行阴阳十二经所拘,当从督冲二跷四穴奇邪之法治之。

按:痫病,古方或云风,或云惊痫,或云癫痫,由此疾与中风、颠狂、急慢惊相类,故命名不同也。原其所由,或在母腹中受惊;或因闻大惊而得。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神不守舍,舍空则痰涎归之;或饮食失节,脾胃有伤,积为痰饮,以致痰迷心窍而作者,治法必当寻火寻痰而论,前人多用镇坠清心之药,固可以治热,可以清痰。若有顽痰胶固者,此药未易驱逐。在上者必先用吐,吐后方用平肝之剂,如青黛柴胡龙会丸之类。更有痰实在里者,亦须下之。故丹溪曰:痫属惊与痰,不必分五等。大率行痰为主,黄芩、黄连、栝蒌、半夏、南星,随痰火多少治之。

按:痫症病本痰热,宜用辛寒之剂,然有用附子何也?盖痫乃痰瘀结于心胸之间,每遇火动则发,非附子热性走而不守,则焉能流通结滞,开散顽痰乎!此从治之法,乃劫剂也,不得已而用之。亦犹中风之症,本风火阳邪,而用乌、附也。故辛热之药,只宜施之于肥白多痰之人,用诸药而不效者。若夫黑瘦多火之人,不宜用也。

颤振者,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为肾亏,法则清上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