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方脉心脾病合参

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寒邪伤其君主也。盖心为君主,义不受邪,受邪则本经自病,必死不治。今之治例,皆言胞络受邪,在腑不在脏,在络不在经,而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胃脘,或胸膈,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盖胃属湿土,列处中焦,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受气于此,壮者邪不能干,弱者着而为病。其冲和之气,变至偏寒偏热,因之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痛,惟肝木之相乘者为尤甚,肾气上逆者次之。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

咽膈不通,盖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而易得攻害也。

《脉经》曰:有忧愁思虑伤心而痛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其脉弦,此心脏伤所致也。盖心主血而统性情,因于怵惕思虑,伤神涸血,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食饮风冷热悸虫疰之九种,乘虚侵凌也。

虫痛者,发作懊 ,肿聚往来,上下行痛,痛有休作,心腹中热善渴,涎出而色乍青乍白乍赤,呕吐清水者蛔也。

大虚心痛者,宜补之。如大实心痛者,当食受恼,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心胸高起,按之至痛,不能饮食,宜利之。

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遍身冷汗,便溺清白,大便通利不渴,气微力弱,急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发暮死,急当救之,是知久病无寒,暴病非热也。

夫心痛有九种,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去来痛者,除风热冷属外所因,余皆不内外因。更妇人恶血入心脾经,发作疼痛,尤甚于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击尸疰,使人心痛,亦属不内外因,以意推度施治。

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有温散,或温利之。其病得之稍久,则成郁矣。郁则蒸热生火。若再欲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故古方多以山栀为君,加热药为响导,而开郁行气,则邪易伏,病易退。然向安之后,若纵恣口味,病必复作。

大概皆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痛随利减,为不易之法,不知形实病实,便闭不通者,乃为相宜。若形虚脉弱。食少便泄者,岂容混治?须知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不移者为血,痛无定者为气:喜寒者多实,受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饿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衰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痛在经者脉多弦大,痛在脏者脉多沉微,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荣不可。上虚而脾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脾肾败也。非温补命门不可。若泥痛无补法,为害不浅。

食积与痰饮作痛者,胃气亦藉所养,故卒不便虚,日数虽多,不食无损。若痛止便吃物,痛必复作,须三五服药后,以渐将息可也。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盖诸痛不可补气,一胃中有热而作痛者,非山栀子不可,须佐以姜汁,多用台芎开之。一有因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必日轻夜重,甚则用桃仁承气汤下之。轻则用韭汁消其血,桔梗开提其气。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时吐清水,痛定便能食,时作时止,有块往来,上下行者是也,治以苦楝根、锡灰之类。然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凡服药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引虫头向上,然后用药打出。脉坚实不大便者,下之。心痛,用山栀子并劫药止之。若又复发,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左手脉数热多,脉涩者,有死血。右手脉紧实痰积,弦大必是久病。

有脾痛,大小便不通者,此是痰隔中焦,气聚下焦。心痛者,脉必伏,以心主脉,不胜其痛,故伏也。不可因其脉伏神乱,疑为心虚,而用地黄白术补之。盖邪得温则散,泥则不散,温散之后,可用阴阳平补。中宫气不清则痛,有挟痰与火,或日久成积,古方用陈皮、香附、甘草为君,因所挟而兼用,一加海粉,火加栀子,积加醋蓬术,死血加干漆。胃中若有清痰留饮,腹中漉漉有声,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胁抽痛,恶心烦闷,时吐黄水,甚则摇之作水声,用小胃丹,或控涎丹,彻去病根而止。丹溪曰,草豆蔻一味,性温能散滞气,利膈上痰。若果因寒而痛者,用之如鼓应桴。若湿郁结痰成痛,服之多效,若因热郁而痛者,理固不可,但以凉药来之。如炒芩连枝子之类,其效犹捷。

东垣草豆蔻丸,治寒厥心痛,大获奇效。若久热郁热己甚者,诸香燥药断不可用也。

术附汤

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

甘草(炙,一两) 白术(四两) 附子(一两五钱) 每用一钱,姜枣水煎服。一方,治心痛,用荔枝核烧存性,为末,酷汤下二钱。

丹溪方

痰饮停积,胃脘作痛。

螺虾壳(墙上年久者 ) 滑石 苍术 山栀 香附 南星(各二两) 枳壳 青皮木香 半夏 砂仁(各一两) 上末,生姜汁浸面糊为丸,菜豆大,每三四十丸,姜汤下。春加川芎,夏加黄连,冬加吴茱萸。

又方治痰厥心痛,用半夏油炒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

丹溪方治死血胃脘痛者。

玄胡索(一两五钱) 肉桂 滑石 红花 红曲(各五钱) 桃仁(三十个) 为末,汤浸面糊为丸。

又方神治心痛,用香附子、高良姜各等分。为末,白汤调服二钱。

丹溪方治火痛黄连 山栀(炒,各二钱) 陈皮 茯苓(各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草豆蔻(七分) 甘草(四分)姜水煎,食前服。

失笑散

有心痛百药不效,用此而愈。

五灵脂 蒲黄(等分) 为细末,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食前温服。有瘀血作痛,加玄胡,没药。

干漆丸

治九种心痛,腹胁积聚滞气。

干漆二两,捣碎、炒、去烟,细研,醋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热酒下,醋汤亦好,日进二服。

蚕砂散

治男妇心气痛不可忍。

晚蚕砂不拘多少,滚水泡过,滤净,白汤调服,立止。

梅硫丸

酸热以收散寒,如服辛剂反甚,改服酸剂立愈。

水梅(去核)一个 生硫黄 为末,捣匀可丸为度,作一丸,白汤下,立愈,病不再作。

济世方

治心痛用 草捣汁,醋汁相和服,立效。昔有人服此,吐虫二条,终身不发。

绿矾止痛方

用绿矾七八分,好酒化下,再不发。

衍义方

治心痛,用铜青一味,淡醋汤些小服之。

手拈散

治心痛最妙。括曰:草果玄胡索,灵脂并没药,酒调二三钱,一似手拈却。

化虫丸

鹤虱 槟榔 胡粉(炒) 苦楝根(去浓皮,各五十两) 白矾(飞,十二两) 为末,面糊丸,桐子大。凡小儿虫痛,一岁五丸,温水入香油一二点,打匀下之,米饮亦得,其虫自下。

烧脾散

治饮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干姜(炮) 浓朴(姜炒) 草果仁 缩砂仁 甘草(炙) 神曲(炒) 麦陈皮 高良姜(炙)等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热盐汤点服。

一方用胡椒匹十九粒,乳香一钱,为末,男用姜汤下,女用当归汤下。

锦囊心痛神方

用烧铁浮起白沫如枯矾样者,研极细,白汤调服二分,不愈再一服,永不再发。

扶阳助胃汤

治寒客肠胃,胃脘当心而痛,得热则已。

干姜(炮)一钱五分) 拣参 草豆蔻 甘草(炙) 官桂 白芍 陈皮 白术(各一钱) 附子(炮) 吴茱萸 益智(各五分)姜枣水煎温服。

一方用枯矾为末,蜜丸欠实大,每服一丸,空心细嚼,淡姜汤下。若有虫者,苦参煎汤下,盖白矾有去热涎之功。

愈痛散

治急心痛胃疼。

五灵脂(去沙石) 玄明索(炒,去皮) 蓬莪术(煨) 当归 良姜(炒,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热醋汤调服。

槟榔散

治男妇心脾痛。

五灵脂 槟榔(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隔夜先将猪肉盐酱,煮熟,令患人细嚼吐出,以引虫头向上,然后煎菖蒲汤调药服之,以杀虫也。

方脉胸胁病合参

《经》曰:南风生于夏,病在心,喻在胸胁,此以胸属心也。肝虚则胸痛引背胁,肝实则胸痛不得转侧,此又以胸属肝也。夫胸中实,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脉从心系,却上肺也。其言肝者。以肝之脉,贯膈上注肺也。然胸痛即膈痛,其与心痛别者,心痛在歧骨陷处,胸痛则横满于胸中两胁间也。其与胃脘痛别者,胃脘痛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

《素问》曰: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是以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浊气在上,则生 胀。胸痹者,阴气上逆之候也。

仲景微则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阳,甚则用附子干姜以消其阴,世人不知胸痹为何病,习用豆蔻、木香、三棱、神曲等药,坐耗其胸中之阳,益增其困矣。

有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以致痹土虚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为胃脘当心而痛,上攻两胁,膈噎不通,其脉沉弦着,宜归脾汤加白芍,以姜枣为引煎服。

戴氏曰:房劳肾虚之人,胸膈多有隐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

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虚则鲜有不滞者,所以作痛,宜破故纸之类补肾,芎归之类补血。若作寻常胁痛治则殆矣。

膈门一点相引作痛,而吸气皮觉急者,此有污血也。用滑石、桃仁、黄连、枳壳之类为末,以萝卜汁煎熟饮之。(以上论胸痹)痰流气郁而胸胁痛者,(其脉沉涩而细。)风寒者,(脉浮弦而数。)食积者,(脉沉弦而伏。)痰饮者,(或弦滑,或结促。)死血者,(脉沉而涩。)虚者,(脉弦而细数或大而无力)火者,(脉洪滑而数。)当分条类,析明别,左右施治。《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又曰:肝木气实则胁病。夫实者,指邪气而言。《经》曰:邪气盛则实是也。又曰: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心气逆则少阳盛,足太阳脉,循胁里,出气街,心主脉,循胸,出胁故尔)《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大凡左乳之下,其动应衣,此宗气之泄也,故谓之死。)丹溪曰:两胁走痛是痰实者,可用控涎丹。左胁痛为肝经受邪,宜柴胡疏肝散。右胁痛,为肝经移病于肿,宜推气散。食积痛,凡痛有一条杠起者是也,当于积门参看。气弱人胁痛,脉细紧或弦,多从劳役怒气得者,八物汤加木香、青皮。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 补气,加柴胡、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发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滑石,去滞气必用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若二经血不足者,先当补血,少加青皮。痰饮停伏胁痛,宜导痰汤。胁下痛而大便秘结者,木香槟榔丸。虚寒作痛者,必用辛温补剂,加调气药。

解痛以琥珀膏贴之,或白芥子水研敷之;或吴茱萸醋研敷之;韭菜炒熨亦可。人有房劳内伤,胁下一点痛者,名干胁痛,难愈,当大补气血以养肝火,滋肾水以补母。

左胁痛胃脘痛二症,妇人多有之。以其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被湿痰死血阴滞其气,血不得条达,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也,故治妇人诸痛诸疾,必以行气开郁为主,破血散火兼之。谚云:香附缩砂,妇人之至宝,山药苁蓉,男子之佳珍,此之谓也。以上论胁痛。

栝蒌薤白白酒汤

治胸痹喘息,咳唾短气。

大栝蒌一个(捣碎)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三味同煎,温服。

旋复花汤

治胸中嘈杂汪洋,冷涎泛上,兀兀欲吐。

旋复花 橘红 半夏 茯苓 甘草 浓朴 芍药 细辛 姜水煎服。

推气散

右胁痛。

片姜黄 枳壳(麸炒) 桂心(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 为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

柴胡泻肝汤

郁怒伤肝,左胁痛。

柴胡(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青皮 芍药(各一钱) 黄连(炒) 山栀(炒) 龙胆草(各八分) 当归(一钱二分) 水煎服。

桃仁化滞汤

去瘀血,治胁痛。

桃仁(九个) 红花 川芎 柴胡 青皮(各八分) 芍药(一钱) 归尾(一钱五分) 水煎服。

左金丸

治肝经火实,左胁满痛。夫肝木居于左,肺金处于右,左金者,谓金令行于左,而平肝木也。盖黄连泻心火而不使乘金,则肺得清肃,而肝木有所制矣。

黄连(六两,炒) 吴茱萸(一两,盐汤泡) 为末,水发为丸,如椒目大,白滚汤下。

当归龙荟丸

肝木实火。两胁痛之要药。

当归 龙胆草(各酒洗) 山栀 黄连 黄芩(各一两五钱) 芦荟 大黄(酒煨,各五钱) 木香(一钱五分) 黄柏(一两) 青皮(一两) 柴胡(五钱) 麝香(少许) 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姜汤下三五十丸。

沉香降气丸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刺痛,胸膈痞塞。

沉香 槟榔(各二钱五分) 人参 诃子(煨,去核) 大腹皮(炒,各五钱) 白术紫苏叶 香附子(炒) 神曲(炒) 麦 乌药(各一两) 陈皮 甘草(炒) 姜黄(各四两) 京三棱(煨) 蓬莪术(煨) 益智(炒,去壳) 浓朴(去皮,姜炙,各二两) 每服三钱,白汤送下。

方脉六郁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