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灵枢》曰: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又有肾高、肾下、肾坚、肾脆、肾端正、肾偏倾之不同,观此则多得之先天也明矣。乃失调受邪而为病,《经》曰:太阳所至为腰痛。盖足太阳膀胱之脉所过,经虚则邪客之。东垣曰:大抵寒湿多而风热少,寒热腰痛皆本肾虚,然既挟邪气,则须除其邪。如无外邪,则惟为补肾而已,故有房室劳伤,肾虚腰痛者,是阳气虚弱,不能运动故也。《经》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宜肾气丸,鹿茸、羊肾、茴香丸之类,以补阳之不足也。膏粱之人,久服汤药,醉以入房,损其真气,则肾气热而腰脊痛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发为骨痿,宜六味地黄丸,风髓丹之类,以补阴之不足也。亦有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皆足以致腰痛,随所属以调之。然言太阳腰痛者,外感六气也,肾经腰痛者,内伤房欲也。夫腰为肾之外候,诸脉贯于肾而络于腰,肾气一虚,腰必痛矣。跌扑之伤,不涉于虚,其于风寒湿热,虽有外邪,亦必乘虚而犯,究之犯者为标,肾虚乃其本也。夫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肾脏虚伤,膀胱安能独足耶?但当分阴阳二证,身体疲倦,小便清利,脉细无力为阳虚;小便黄赤,虚火时炎,脉洪无力,为阴虚。丹溪曰:久腰痛必用官桂开之。

肾着为病,是因经虚受湿得之。其体重腰冷,如坐水中,饮食如故,自利不渴,腰重如带五千钱,治宜流湿,兼用温缓之药,则阳气充足,自能运动而愈矣。

腰痛者,有属湿者,六脉沉濡或伏,两膝隐隐作痛或麻木作肿,遍身沉重,天阴益甚,初宜微表,后兼分利,有属湿热者,脉濡细而数,痛自腰胯以至足肿,或上或下,或肿或红,小便赤涩。宜渗湿清热,当归拈痛汤。有属痰流注者,脉沉滑或弦,腰脐一块,互换作痛,及恶心头眩者痰也。昔肥今瘦者痰也,宜豁痰行气,羌独二术二陈加减豁痰汤。有属阴虚者,脉细而数,或两尺洪盛,肌体嬴瘦,足心及胫俱痛,不能任地宜滋阴降火,四物加知柏、牛膝、杜仲。有属阳虚者,脉沉弱或虚大,两足浮肿,大便不实,小水短少,痛不能动,属命门火衰,真阳虚极,补中益气加桂附,或金匮肾气丸,下部道远而乌附不能达也。湿热浊痰郁久,非乌附不能开也。然在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为引,后廉太阳、羌话、防风为引,外廉少阳,柴胡为引,内廉厥阴,青皮、吴茱萸为引,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为引治无遗法矣。

煨肾丸

肝肾脾损,腰疼腰冷,神效。

川萆 杜仲(姜汁炒) 牛膝 破故纸 葫芦巴 菟丝子 肉苁蓉 沙苑蒺藜(各一两) 肉桂(去皮,五钱) 酒煮猪腰子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酒送下。

金刚丸

肾损骨痿,不能起床。

川萆 杜仲(炒) 照前法丸服。

麋茸丸

肾虚腰痛,不能转侧。

糜茸(一两,鹿茸亦可用) 菟丝子(一两) 舶上硫黄(五钱) 为末,以羊肾二对,酒煮烂去膜,研如泥,和丸,桐子大,阴干。如羊肾不敷,入酒糊佐之。温酒或盐汤服五十丸。

鹿角散

新角刮去黑皮,取白者,炒黄为末,酒服一钱,日进三服。陈者不用,角中心黄亦不用。

此方治腰痛神效,东垣曰:鹿角能去恶血者是也。

治阴虚脉大者。

杜仲 龟版 黄柏 知母 枸杞子 五味子(各等分) 为末,猪脊髓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酒送下。

丹溪治老人跌扑腰痛。

苏木 归身头 陈皮(各一钱) 人参 黄 木香 木通(各五分) 桃仁(九枚) 煎汤送下,自然铜末子五分。

脉涩者,瘀血也。用熟大黄汤,治坠堕闪挫,腰痛不能屈伸。

大黄(挫如指大) 生姜(切片,各五钱) 二味炒,令焦黄,以水一钟,浸一宿,五更去渣服,天明取下如鸡肝者,即恶血也。

治腰痛,用葳灵仙,此治痛之要药,为末,每服二钱,以猪腰子一枚,批开掺药在内,湿纸煨熟,五更细嚼,酒下。

独活寄生汤见后中风门。

东垣川芎肉桂汤

卧寒湿之地,腰胁痛不能转侧。

羌活(一钱五分) 柴胡 肉桂 苍术 当归梢 甘草(炙) 川芎(各一钱) 独活 红曲(炒,各五分) 防风 防己(各三分) 桃仁(五个,去皮,尖,研) 水酒煎,食远热服。

如神汤

治男妇腰痛极效。

玄胡索 当归 桂心 杜仲各等分为末,酒下三钱。

速效散

治腰痛不可忍。

川楝子(用肉,以巴豆去壳五个同炒赤,去巴豆) 茴香(盐炒,去盐) 破故纸(炒,各一两) 为末,每服一钱,食前热酒调服。

青娥丸

治肾经虚冷,腰腿重痛,常服壮筋补虚。

破故纸(炒,四两) 杜仲(四两,炒断丝) 生姜(二两五钱,炒干) 为末,用胡桃仁三十个,研膏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下。

肾着汤

治肾虚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利。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 每服五钱,水煎空心服。

渗湿汤

治寒湿所伤,体重如在水中,小便利,大便溏。

苍术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 茯苓 干姜(炮,各一两五钱) 橘红(三钱五分)丁香(二钱五分) 每服四钱,姜枣水煎服。

腹痛大小总论合参(附腹中诸病)

经脉流行,环周不休,通则不痛,何病之有?若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则脉气涩滞而不行,客于脉外,血亦凝泣而不和,气滞血凝,是以卒然而痛也。客于脉外者,痛易止,客于脉中者,痛不休。有心背相引而痛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内通于心,故心背相引而痛也。有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因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及阴股相引而痛也。有痛而呕者,因寒气客于肠胃,则气不得下行,乃厥逆上出,寒不去则痛生,阳上行则呕逆也。有腹痛而泄者,因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府,寒邪客之。则不得结聚,故传入大肠,所以痛泄也。有痛而便闭不通者,必热气留于小肠,乃肠中作痛。痹热焦渴,热渗津液,故痛而大便坚闭。夹热痛者,必身体燔灼,面赤肢烦,手足心热。夹冷痛者,必面色青白,甚则唇口爪甲皆青,痛处欲按以热,口出清涎。更有积滞未消,面黄腹胀,夜热昼凉而腹痛者,并风冷入脾,脾胃积冷,以致中满疼痛,岁月不已者,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实则通之,虚则调之,此治之法也。然《内经》之论腹痛,独引寒淫者为多,以寒邪之闭塞阳气最甚也。但六淫七情损伤荣卫,致病多端,岂特寒也哉!故极要体认真切,方投剂有功,有寒热,(脉沉而迟者寒,脉浮而数者热。)有虚实,(脉散大而无力者虚,脉弦而有力者实。)有痰涎,(脉滑者痰,沉弦者饮。)有积聚,(脉沉弦而伏者积,或伏或弦者聚。)有虫痛,(脉多沉滑或乍大或乍小。)有死血,(脉沉而涩或结或促。)中脘痛,(太阴脾也。)当脐痛,(少阴肾也。)少腹痛,(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也。)寒痛者,欲得热手按,及喜热食面青白色,吐泻不渴,其脉沉迟绵绵而痛无增减者是也,以姜桂附子之属温之。热痛者,热手按而不已,脉洪大而数,时痛时止时吐也。然有得热物而痛亦止者,盖辛热能冲开郁结,气道疏通暂得少愈,但阴血日亏,燥火愈炽,不久复发,迁延岁月,此为积热,轻者,山栀黄连白芍香附之类,重者,调胃承气汤下之。然热痛有冷物按之而暂止者,有熨之而愈甚者。虚痛者以手重按痛处而止者是也,宜参术白芍加温暖药。实痛者,痛甚胀满,手不可近,按之愈痛,或消或下,详症施治。在上作痛者,多属食,治宜温脾行气以消导之,不可用寒药,盖饮食得寒则滞,得热则化。若痛渐下,日久不愈者,宜推荡之。其初不可下,盖食物未腐,尚在胸膈耳。痰痛者,必小便不利,痰隔中焦,气闭下焦,上下不相流通故痛,治当导痰开郁。伏饮作痛者,或吐或下,视形气何如,当与痰饮门相参施治。虫痛者,有块梗起往来,便吐清水,腹热善渴,面上有白斑点,唇若涂朱,痛后便能食或偏嗜一物,其痛时作时止,其脉或大或小,面色乍青乍赤乍白是也。食积死血痛者,痛有常处而不移动者是也,宜桃仁承气汤。感暑而痛泄痢并作,其脉必虚,宜十味香薷饮之类。感湿而痛,大便溏泄,小便不利,其脉必濡,宜胃芩汤。食积痛常欲大便,利后而痛或减者是也,宜温宜消。久者,遇仙丹神芎丸择而下之。气滞而痛必腹胀而脉沉,宜木香顺气散,元阳营运,其痛自愈。绞肠沙痛,极是急速,先与盐汤探吐,或痿中并十指出血,内服藿香正气散。酒积痛,酒伤则发,宜泄其积,痛自止也。

凡痛初得,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虚弱有久病,直升之、消之。

心腹痛者,必宜温散,此是郁结不行,阴气不运故病,所以芍药虽治腹痛,然只治血虚之腹痛,至于诸腹痛皆不可用,盖诸痛皆宜辛散,而芍药酸收耳。如禀受素弱,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当补脾胃以兼消导。如跌扑损伤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气汤加当归、苏木、红花,水酒煎服下之。凡肥人腹痛者,属气虚。兼痰湿,宜人参、苍白术、半夏。夫痰岂能作痛,殊不知气郁则痰聚,痰聚则碍气道,不得营运,故作痛也。肾中阳虚作痛者,大温补之。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属食积外邪,绕脐痛者,属痰火积热,脐下少腹痛者,属寒或瘀血或溺涩。一室女时患腹痛,食少面黄肌瘦,幼科治以退热消积,女科治以通经行血,大方以虚而议补,俱不效,后有识者,曰:脉大而尺独数,肌肤早错,甲锗不滑泽也,此小肠有痈,脓己成而将溃矣。亟与葵根一两,银花三钱,甘草节一钱,皂刺,陈皮各二钱,再剂而脓血大溃,更以太已膏同参 治之,一月始安。

腹中水鸣(附腹中畏寒、腹中窄狭)

腹中水鸣而痛,亦有因于火,因于郁者。丹溪曰: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

盖水欲下,火欲上相触而然,二陈汤加芩连栀子,亦有脏寒而水声汨汨者,宜分三阴部分而治。中脘太阴,当脐少阴,小腹厥阴,各从其宜温之。又有胁下有水气,上弱不能制水,故腹中雷鸣下利,谓之协热利者。又有肠胃空虚而鸣者,宜参术之类补之。《经》云:脾胃虚则肠鸣腹满。又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

腹中畏寒者,不惟中气阳气太虚,由于命门真火,亦甚亏损之。

腹中窄狭,须用苍术。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灌脏腑,气不升降,燥饮用苍术,行气用香附。如瘦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热气熏蒸脏腑,宜黄连、苍术。

小腹痛

小腹痛者有二。凡尺脉洪大者,为阴不足,宜六味汤;尺脉沉微者,为阳不足,宜八味汤。在妇人多属瘕症,亦宜温补肝肾;在伤寒家蓄血在下焦,宜抵当、桃仁承气之类。若因气郁而痛,青皮主之。寒者,桂枝吴茱萸温之。若因疝奔豚瘕聚者,当按本门施治。凡脐下痛而人中黑者,多死。

撞气阿魏丸

治五种噎疾,丸种心痛、 癖、气块冷气攻刺,丈夫疝气,妇人血气。

茴香(炒) 青皮(去白) 甘草(炒) 陈皮(去白) 蓬莪术 川芎(各一两) 生姜(四两,切片,盐半两,腌一宿) 胡椒 白芷 肉桂(去皮) 缩砂 小茴香(炒,各五钱) 阿魏(酒浸一宿,同面为糊,各一钱五分) 为末,阿魏和面糊丸,芡实大,每药一斤,用朱砂七钱为衣,每服三五粒。丈夫气痛,炒姜盐汤下。妇人血气痛,醋汤下。

集效丸

治虫啮腹痛,作止有时,或梗起往来。

大黄(炒,一两五钱) 鹤虱(炒) 槟榔 诃子皮 芜荑(炒) 木香 干姜(炒) 附子(七钱五分) 蜜丸,食前乌梅汤下,妇人醋汤下。此手足阳明药也。虫喜温恶酸而畏苦,故用姜附之热温之。乌梅、诃皮之酸伏之。大黄、槟榔、芜荑、鹤虱之苦杀之。木香辛温,顺其气也。

雄槟丸

治腹痛胃痛,干痛有时。

雄黄 槟榔 白矾(等分) 饭丸,每五分,食远服。

化虫丸

治肠胃诸虫为患。

鹤虱 胡粉(炒) 苦楝根 槟榔(一两) 芜荑 使君子(五钱) 枯矾(二钱五分) 为末,面糊丸,一岁儿可服五分。

御痛汤

治火痛。

黄连(姜汁炒) 山栀仁(炒,各二钱) 橘红 茯苓(各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草蔻仁(七分) 甘草(四分) 姜水煎,食前服。

星半安中汤

痰积作痛。

南星 半夏各一钱五分) 滑石 香附枳壳 青皮 木香 山栀仁(炒黑) 苍术 砂仁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甘草四分姜水煎服。

苦楝丸

治奔豚,小腹痛寒也。

苦楝 茴香 大附子 三味酒煮,焙干,每两人玄黄末五钱,全蝎、丁香各十八个,为末,酒糊丸,食前温酒下五十丸。

小肠痈作痛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常痛,或达脐生疮,急宜下之。

方脉足病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