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附子(制,一枚) 水八升,煮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北方水神也。凡肾之真阳盛,则水皆内附,而与肾气同其收藏矣。肾之阳虚,不能制水,则泛滥为病,故上凌心而为眩悸,中侮土而致呕泻也,方名真武,盖取固肾为义,肾阳足而水自安,医者畏附而不投,病者亦甘毙而不悟,于是夭折者多矣。

人参败毒散

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项强睛暗,鼻塞声重,风痰咳嗽,及时气疫疠鬼疟,诸疮斑疹等症。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一两) 甘草(五钱) 每服一两,加生姜、薄荷,煎服。

喻嘉言曰:暑湿热三气门中,推此方为第一。三气合邪,岂易当哉!其气互传则为疫矣。方中所用皆辛平,更有人参大力者,荷正以祛邪,病者日服二三剂,使疫邪不复留,讵不快哉。奈何俗医减人参,曾与他方有别耶。又曰:伤寒宜用人参,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旺者,外邪始乘药势以出。若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矣。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衰弱之意也。即和解药中有人参之大力者居间,外邪遇正,自不争而退舍,否则,邪气之纵悍安肯听命和解耶?不知者,谓伤寒无补法,邪得补而弥炽,即痘疹疟痢以及中风、中痰、中寒、中暑、痈疽产后初时概不敢用,而虚人之遇重病有可生之机,悉置不理矣。古方表汗用五积散,参苏饮,败毒散,和解用小柴胡、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方,皆用人参,领内邪外出,乃得速愈,奈何不察耶,外感体虚之人,汗之热不退,下之和之热亦不退,大热呻吟,津液灼尽,身如枯柴,医者技穷,正为元气已漓,故药不应耳,倘元气未漓,先用人参三五七分,领药深入驱邪,何至汗和不应耶。

东垣治内伤外感,用补中益气加表药一二味,热服而散外邪,真有功千古。伤寒专科从仲景至今明贤方书无不用参,何近日医家单除不用,全失相传宗旨,使体虚之人百无一活,会不悟其害之也。嘉靖已末,江淮大疫,甚至口疮赤眼,大小腮肿喉闭,当从中治,而用少阳阳明二经药,并用败毒散倍人参,去前胡独活,服者尽效,万历已卯大疫,用本方复效。崇祯辛已王午,大饥大疫,道馑相望,汗和药中惟加人参者多活,更有发斑一症最毒,惟加参于消斑药中,全活甚众。凡饥馑兵荒之余,气候失和,加之饮食起居不节,以人之虚逢天之虚,致患时气者,尤宜此法。若用正伤寒之治,大汗大下,岂不误甚。

建中汤

主伤寒腹中急痛。

胶饴(一升) 甘草(一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生姜(三两,切) 水七升,煮三升,去滓,纳胶饴,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用建中,恐甘缓在上也。

阳气传太阴而痛,其症有二,腹满便闭按之痛者,实也,宜下之。肠鸣泄利而痛者,虚也,宜与建中汤。成氏曰:脾应中央,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故建中名焉。胶饴甘温,甘草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饴为君,甘草为臣,桂枝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枝、芍药为佐,生姜辛温,大枣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卫为阳,益之必以辛,荣为阴,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普济消毒饮见头痛门。

九味羌活汤

主两感伤寒,及四时不正之气,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

羌活 防风 苍术(一钱五分)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一钱)生姜、葱白水煎服。

吴昆曰:非其时而有其气,长幼之病多相似。药之辛者,得天地之金气,于人则为义,故能匡正而黜邪,羌活苍细芎芷皆辛物也,邪在太阳治以羌活,邪在阳明治以白芷,邪在少阳治以黄芩,邪在太阴治以苍术,邪在少阴治以细辛,邪在厥阴治以川芎,防风为诸药之卒,徒生地去血热,甘草和诸药,而除气中之热,易老自序云:冬可治寒,夏可治热,春可治温,秋可治燥,是诸路之应兵也。但阴虚气弱之人,非所宜

葛根汤

治太阳病,项背几几(音殊),无汗恶风。(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颈,几几然,状病患项背难舒之貌也)。

葛根(四两) 麻黄 生姜(各三两) 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水煎服。按:此出太阳例,阳明药也。

柴胡桂枝汤

治伤寒发热潮热,脉弦自汗,或渴,或利。

桂枝(二钱) 黄芩 人参 白芍(各四钱五分) 甘草(炙) 半夏 柴胡(四钱) 大枣(二枚) 生姜(泡一钱) 水煎服。按:此出太阳例少阳经药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感寒脉沉,或微细,反发热,或但欲寐者。

麻黄 细辛(二两) 附子(泡,去皮,一枚) 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煎。

按:此少阴经药也。盖欲寐,脉微细,少阴症也。太阳膀胱与少阴肾相为表里,肾虚,故太阳之邪直入而脉沉,但余邪未尽入里,故表热也。此症谓之表里传,非两感也。

当归四逆汤

治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当归 桂枝 白芍 细辛(各三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钱) 上,水煎服。按:此厥阴经药也。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二钱) 白芍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五分) 杏仁(十一个,去皮尖)大枣(二枚) 上,水煎服。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阳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已上六经药,然其中有发表解肌温经不同,盖风寒有浅深,荣卫有虚实故也。学人审此,则用药汤液之源,可得而悉。

逍遥汤

治有汗伤寒,瘥后血气未平,劳动助热复还于经络,有因与人交接而复发。如不易而有病者,谓之劳复。若因交接,而无病之人反得病者,谓之阴阳易,曾见舌出数寸而死者,多矣。此证最难治,必宜此汤。

人参 知母 竹青 黄连(卵缩腹痛倍加) 甘草 滑石 生地 韭根 柴胡 犀角姜枣水煎,临服人烧 裆末一钱半,调服,有粘汗出为效。不粘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阴头肿,则愈。

再造饮

治有患头疼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如不识此,遂以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人多矣。此因阳虚不能作汗,名曰无阳证。

黄 人参 桂枝 甘草 细辛 附子(制) 羌活 防风 川芎 生姜(煨)水二钟,枣二枚,煎一钟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

益元汤

治有患身热头疼全无,但作躁闷面赤,饮水不得入口,是元气虚弱,无根虚火泛上,名曰戴阳症。

附子(制) 甘草 干姜 人参 五味 麦冬 黄连 知母 葱 艾 姜枣水煎,临服入童便三匙,顿冷服。

不换金正气散

治脾虚受邪,痰停胸膈,寒热为疟。

浓朴(姜制) 藿香 半夏 苍术(泔浸,糠炒) 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姜枣水煎热服。

正气者,中气也。中气不和水湿不行,则痰生为患,苍、朴、陈、甘,所以锄胃土之墩阜,而使之平也。佐以藿香一身之滞气皆宣,助以半夏,满腹之痰涎尽化,俾正气得以转输,邪气无由乘袭可贵孰甚焉。故名不换金也。

人参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增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风寒夹食停痰,俱能治之。

半夏 浓朴(姜制) 苍术(各一两) 人参(五钱) 橘红(七钱五分) 藿香叶 草果(去壳) 茯苓(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五分) 每用五钱,姜三片,乌梅一个,煎六分,热服,兼治饮食伤脾并疟症。若寒多者,加附子名十味不换金散。

八解散

治四时伤寒头疼,体热恶风多汗,呕吐恶心,咳嗽喘满痞闷。

人参 茯苓 甘草 陈皮 藿香 白术 浓朴(姜制) 半夏(各一两) 每服五钱,生姜、葱、枣,水煎服。

十味和解散

治外感内伤寒邪,头痛发热。

白术 桔梗 人参 甘草 当归 陈皮 枳壳 赤芍药 防风 浓朴 生姜葱白,水煎热服。

五苓散

治伤寒中暑,大汗后,胃中干,烦燥不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烦渴,及表里俱热,饮水反吐,名曰水逆。或攻表不解,当汗而反下之,利不止,脉浮,表不解,自利,或一切留饮水停心下,两感中湿,昏躁霍乱,吐泻惊风。

猪苓 茯苓 白术(各五钱) 泽泻(一两) 桂枝(去皮,一钱五分) 为末,每服三钱,热汤下,夏月大暑,新水调服立愈,加滑石二两尤佳。

化斑汤

治斑毒。

人参(六分) 石膏 玄参 知母 甘草(各一钱) 糯米(一撮) 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

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得汗已解,但内无津液,虚嬴少气,欲吐及诸虚烦热与寒相似,但不恶寒,胸不疼头不痛,不可汗下者,并效。

石膏(一两六钱,研) 半夏(二钱五分,汤洗七次) 人参(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 每服五钱,入青竹叶十片,生姜三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

加味温胆汤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气郁生涎,短气悸乏,自汗浮肿,饮食无味。

枳实 半夏 竹茹 茯苓 甘草 香附子 人参 柴胡 桔梗 麦门冬 橘红姜枣水煎服。

古方逍遥散

柴胡 薄荷 当归 芍药 甘草 白术 茯苓 姜水煎服。加味者,加丹皮山栀

四逆汤

治伤寒里寒下利,阴病脉沉,厥逆等症。

方见中寒门。

回阳救急汤

即四逆汤加减。治寒邪直中阴经,真寒证初病起,无身热无头疼,止恶寒四肢厥冷战栗,腹疼吐泻不渴,引衣自盖,倦卧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无脉,或脉来沉迟无力。

熟附子 干姜 人参 甘草 白术 肉桂 陈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姜水煎。临服加麝香三厘,调服,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温经益元汤

治汗后大虚,头眩肉 ,自汗自利不止。

熟地 人参 白术 黄 甘草 芍药 当归 生地 茯苓 陈皮 肉桂 大附子 姜三片,枣一枚,糯米一撮,水煎温服。

坏证夺命饮

治伤寒汗下后不解,或投药错误,致困重垂死昏沉,或阴阳二症不明,七日以后皆可服。

人参一两,为片,水二钟,于银石器内,熬至一钟,温服。病患喜冷,以新水沉冷服之,渣再煎服,连进数服,服至鼻尖上润汗出,是其应也。

丁香柿蒂汤

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丁香柿蒂(各二钱) 人参(去芦,一钱) 生姜(五片) 水煎服。

呕为火气上冲,呃为寒气阻塞,亦有中气不续而呃者,洁古老人以丁姜之辛温正治,以柿蒂之涩寒从治,人参为佐,俾真气得以展布耳,呃在中焦,谷气不运,其声短小,得食乃发。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声长大,不食亦然,临症者,不可不辨也。

蜜煎导法

治阳明病汗下后,体虚气弱,津液枯竭,脏腑闭塞,大便不行,须宜密导之。蜜二两铜器中微火煎之,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入皂角末,盐少许,捻作挺子,如指许,长二寸头锐,纳谷道中,以手握住,欲大便时去之。

猪胆汁导法

以大猪胆一枚,和醋少许,套芦管上,灌谷道中,挤汁入之。如一食顷,当大便矣。

解大黄法

凡过用大黄,以致泻利不止者,用乌梅二枚,炒粳米一撮,干姜三钱,人参(炒)、白术各五钱,生附子皮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升麻少许,灯心一握,水二大钟,煎之去渣后,入炒陈壁土一匙,调服即愈。

以上麻黄、承气、陷胸诸方,皆前贤为当时人禀强壮,且感触重邪,冬月正伤寒而设也。东垣曰:世间内伤者多,外感者,间亦有之。独不思《经》曰: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乎?养葵曰:此间字,当作五百年间出之间,甚言其无也。况流传既久,天气人气气化转薄,更难同年而语矣。凡早晚有寒热感触,及伤食伤酒诸病,皆有头疼发热口渴等候,岂可即谓太阳阳明之证?投以古方峻削,非其病而服其药,即有其病,以今人之弱质,用古方之猛剂,势必被其夭杵者多矣。故存古人传经之论者,以便知其伤寒局方之原,立法之所始也。遵列古方先后汗下次第及按者,以便知其用药立方之体,而备于仿也。继集诸贤之说者,以便明其古今变化之理而慎于用也。张有评伤寒一论,谨陈于一卷之内,幸高明详之,勿以人之性命生死大关,轻徇旧方,桂麻硝黄之小试,阳亡阴竭犹水覆难收,而断者不可续,此张不揣固陋,反复痛陈,阐明积弊,勿敢附和,有误将来破先贤之定例,或冒微愆全后人之生命,谅有小补,幸尊生者鉴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