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昇章第一
老子西昇。
沖曰:首標尹公記事之由,用明老君行化之意也。
開道竺乾。號古先生,善入元為。
李曰:西昇者,自束祖而也。開道者,老君迸處束周,道行西極,將開道彼土,故云開導。竺乾者,西極之國名也。號古先生者,謂元上大道,先天而生,故日古先生,即老君之別號也,夫聖德廣被,元所不適,知能照境,雖明常昧,體能起用,雖動而常靜,故妙契於名理,善入於獨立,凝湛於元為,所謂道常元為而元不為,有物皆在,在物皆无也。
不終不始,永存綿綿。
李曰:有生故有始,有死故有終。道既元死元生,故云不終不始也。真常不動,自古固存也。
是以昇就,道經歷關。關令尹喜見炁。
李曰:自玆春境,適彼秋方,演暢古先生之道,成就長存之德,經途所履,由函谷關。沖曰:關即古桃林也,關令尹喜見熙者,蓋尹喜著此經之首,迷相遇之由。是時尹公於終南山下結草為樓,瞻星望熙,見天理束行,紫雲西邁,浮關之熙,狀若龍蛇之形,西儿天漢,一月之內,融風三至,知有聖人度關之象,求出為關令以伺之,故云見炁。
齋待遇賓。
徐曰:積感玄應,紫黑先浮,清齋候待,果遇聖賓。
為說道德,列以二篇。
李曰:知機請長存之祕寶,虛應疏靈妙之玄宗,欲使理物歸,真人皆得道。列,分也,篇,編也,謂簡編寫之,分為兩巷。
告子道要。
沖曰:告者,老君發言之初。子者,謂尹公也。將告至道修真之要,用明登真度世之因。要者,至妙之總言也。
云道自然。
李曰:自然者,內元自性,外絕因待,清虛玄寂,莫測所由,名日自然。不可以自他分其內外,不可以有元定其形質,不可以陰陽定其氣象,不可以因綠究其根葉,所謂虛元自然之大道也。
行者能得,聞者能言。
李曰:代有封執曲士,滯俗常流,聞云道自然,謂元修學,致令行者入道元由,故以此言勸令遵奉,若能順理而習,依教而行,可以成真,故云能得令聞道而行,行皆得法,以道而言,言皆合理,始日能言。
知者不言,一古者不知。
沖曰:既知妙道非形聲法,不可以言理,名之以形聲言道,去道遠矣。李曰:理本元言,借言詮理,理既玄悟,自合忘言,故日知者不言,滯教生迷,執言為是,既不達理,故云言者不知。
所以言者,以音相聞。
李曰:相聞是通達也,既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云何聖人而作玄言,本欲借言以通達於理,而道本元言也。
是以故談以言相然。
劉曰:啟悟未聞故須言,告此言彼解,是日相然也。
不知道者,以言相煩。
劉曰:不會玄宗,徒爭名理。
不聞不言,不知所由然。
沖曰:了達之人,元言元說,自契真常,世俗之徒,元說元聞,不能悟道,故不知大道修習之因由也。李曰:所由然者,本進理教真偽善惡也,若也聖人不言,凡人不聞,豈知善惡之罪福,真偽之邪正。教化開不言之機綠,始知未聞之至理,方可達其所以,知其所由,言之所說,利在於此。
譬如知音者,識音以絃。
李曰:音非虛發,叉自絃來,理不獨明,終因言顯。
心知其言,口不能傳。
沖曰:知音之者,因絃以辮其官商,習道之人,因言以辮其旨趣,二者元形元色,微妙玄深,心則了之,口不能迷。李曰:心知音妙,利口不足以宣傳,智體理微,高辮焉能以窮究也。
道深微妙,知者不言。
劉曰:絲竹有聲音,解者尚不能說,況道元形相,知者豈復能言也。徐曰:微妙之道,絕于言說,故知者不言也。
識音聲悲,抑音內惟。
劉曰:失親得親,猶懷喜躍,迷道悟道,得不聲悲?抑音內惟者,棄言思理也。
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徐曰:心能明道,欲令口言,言則成妄,故日不知也。沖曰:喻道難狀,如彼樂音,唯心了知,非口能迷,迷而言之,已乖道矣。劉曰:言猶心發也,口不知心,固忘言以求意也。
道深章第二
老子曰:道深甚奧,虛元之淵。
韋曰:奧者藏也,深者極也。夫道體虛元,而包含萬象,故復謂之淵奧也。徐曰:其深也,居宇宙之中,其奧也,為萬物府藏,其虛也,能包容天地,其元也,為大有生无矣。
子雖聞說,心不微丹。
沖曰:恐尹公雖有問道之心,而無精修之實,欲為顯迷,故復戒之。李曰:此戒,勸也,微,細也,丹,赤也。吉深奧之道,虛元之理,赤心微細,猶尚難知,浮意贏情,如何可了,叉須行之以深,信之以篤,可以證也。
所以然者,何書不盡言。
徐曰:所以不能窮微盡妙,如此者何邪?由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也。劉曰:言以宣理,書以寫言,理既元窮,書何盡也。
著經處文,學以相然。
徐曰:著經處文,書其旨略,而不具曲細,是故不易明究,欲令學者研精耽味,原始要終,觀縷微妙,以相解悟如此也。劉曰:著經以宣理,得理故相然。
子當寶之,內念思惟。
劉曰:保其教也,思其理也。
自然之道,不與子期。
劉曰:道元今古,勤修者得,得者暗會,不可預期。
喜則稽首再拜,敢問學之奈何。
沖曰:老君戒勁慇戀,方將開演,喜則恭敬拜受,永冀宗修,敢問為學之方,何門契道。
善為章第三
老子曰:善為書衛者,必綏其文。
徐曰:為,猶修也,緩,安也。學人若欲修靈書仙衍,存真觀妙為於元為者,叉須安心定志,求其文意,意得而後善修,善修而後業成也。沖曰:夫文優則事順,事順則理博,文簡則事當,事當則理精。既博而精,可謂善其文矣。
善論達其事者,必通其言。
沖曰:文既精博,言又該通,著經之義,於斯備矣。
勉而勤之,得道矣。
沖曰:文精言通,勉勵勤學,得道之階也。劉曰:學文者善書,通言者能論,勉勤者得道,以此而言,故知道可學矣。
為正無處,正自居之。
李曰:夫修正道,學元所學,為元所為,尚元正可正,有何處可處,故言為正元處,雖元心欲處,於正而正,自然歸之,不受於邪,邪黑自去。
李曰:邪者有為之外事,不作非道之事,不作非為之累,故云邪黑自去。
所謂元為,道自然助。
沖曰:舉念皆正,孰敢為邪,正存邪亡,真道為助,可謂為元為矣。李曰:元處於正,正自臻之,不受於邪,邪自去之,此是自然之道而為福助。
不善於祠,鬼神避之。
劉曰:邪者求福,淫祀鬼神,鬼神惡針嫉之梗甚,正者元求,敬而遠之,謙虛以居,而鬼神避之。
不勞於神,受命元期。
李曰:養生者其身清,修心者其神靜。靜則不勞,清則元染,不勞不染。與道同身,身與道同,命無期盡。劉曰:勞神養形,出生入死,不勞不養,壽命自長。
無進元退,誰與為謀。
徐曰:建德若偷,進無進也,進道若退,退元退也,和光不耀,同塵元染,與物同波,人莫知識,故邪魔不能干試,利欲不能傾動,虛空元心,誰能為謀害哉!劉曰:利害不懷,何進何退,推理任運,何所慮謀。
為是致是,非自然哉。
徐曰:是,此也,為此元為,事此元事,致此正道,豈非自然哉。李曰:此結正也,為正正歸,遠邪邪去,此為是致是也。非自然哉者,言是自然也。劉曰:金玉之質,非有時而美,至人之是,非有時而為。
喜則稽首,今聞命矣。
劉曰:重道尊師,致敬受誨。
慎行章第四
老子曰:慎而行之,寶而懷之。
徐曰:慎違科戒,勤行梵行,寶道貴德,懷真抱一也。劉曰:誡約使修行也。
吾將遠逝,不期自會。
劉曰:欲往竺乾也,同聲相應,豈待期乎。
尹喜受言誠深,則於關稱疾棄位,獨處空閑之室。
劉曰:靜亂殊途,事不兩濟,非棄名利,求道良難。
恬淡思道,臻志守一。
李曰:清淨元欲,恬淡也,疑想存真,思道也。情不流蕩,故日臻志。心元分別,故日守一。劉曰:全元為也。
極虛本元,剖析乙密。
李曰:虛元者,道體也,言尹生思極虛元之體,窮本際之源也。乙密者,妙理也,乙之言一,密乃語也,妙理惟一,道心惟微,曉了分判,窮理盡性,故云剖析乙密也。
靦縷妙言,內意不出。
韋曰:雖戳縷妙言,以應韋生,而心中寂然,未始有言,故日內意不出也。李曰:妙言,玄教也,觀者,大無不包,縷者,細無不入。研尋大道,窮究幽微,暢此玄宗,通斯教本,唯法是務,无復外想,故云內意不出也。劉曰:乙密,猶微密也,探嘖微言,內以澄照,不役神思,向外追求也。
誦文萬過,精誠思徹。
徐曰:精,妙之極也,誠,真之篤也徹,通也。言關尹誦經萬過,極精妙之理,篤真實之誠,洞暢玄虛,思通希微也。按《真誥》太極真人云:讀《道德五千文》萬過,則雲駕來迎。以斯而論,豈唯經道遠妙,亦由精誠思徹,故能致雲車羽蓋也。李曰:積功於教,玄悟於理,非由散漫,必在精誠。理教鑒元,不通境智,照之皆洞,故日精誠思徹。
行真臻身,能通其玄。
徐曰:修行真素歸身,精耀留居,故能通玄達妙也。
論元極之源,故能致神仙。
沖曰:此關尹自迷老君傳道之後,精誠修道之因。託疾退身,棄榮辭綠,冥心虛室,極志歸真,以恬淡為道樞,以虛元為道室,陰修密鍊,窮玄造微,研誦二經,精逾萬遍,遂得通源達要,長生神仙,證文始先生之階,登元上真人之位也。
道象章第五
老子曰:道象元形端,恍惚亡若存。
韋曰:視之不見,故元形,尋之不得,故元端。恍惚者,變化元兆之謂也。欲言其元,萬象以之而封,欲言其有,寂漠不可得而睹,故日亡若存者也。徐曰:象,法也,似也,道以精神氣為體,雖有法象,似形而元形,但有光景熙象,端正題首,是元狀之狀,元物之象,恍有而元,惚元而有,故日恍惚若亡若存者也。
譬如種木未生,不見枝葉根。
徐曰:木未生時,不見枝葉根莖,猶如道象未見,則窈冥空无也。劉曰:木雖復不見枝葉,不可言无,道雖元象,不得不有也。
合會地水火風,四時黑往綠。
徐曰:合會四大以成窠木,四熙時往時來,故有生成凋枯,因綠聚散也。譬如合會精神黑,結化而為道象,若玄一未復,周遍不成,則有去來離合也。
炁為生者地,聚合凝稍堅。
沖曰:天地山川,萬靈品物,稟道柔和之無,成其堅大之質,漸積聚合,非百之功也。李曰:生叉由黑,故熙為生,地初凝尚脆,久聚始堅,謂形已大也。
味異形不等,甘苦辛鹹酸。
沖曰:因於五熙而生五味,因於五行而生五神,神以內資,味以外養,五行有衰盛,故不齊等,五熙有遷革,故不並興,人能體而運之,資而養之,即上人生矣。
炁行有多少,強弱果不均。
韋曰:群生初受熙時,有醇薄不等,性行不同,故強弱多少不均一也。劉曰:動植之類,皆以熙始生之本,至乎光大,質性各異,黑行亦偏,所稟自別。
同出異名色,各自生意因。
沖曰:炁之相生,同資於道,隨所稟受,名色有異,善惡強弱亦猶此也,心之所生,謂之意,識之所受,謂之因也。李曰:俱資於道,成受於熙,故言同出,名氏既別,色類亦殊,故言異名色。其心清者正而善,其識濁者邪而惡,立行既異,志性不同,故各自生意因。劉曰:凡有生者,同出於道,名號既別,章綵又殊,類聚韋分,意因名異也。
從是異性行,而有受形身。
李曰:本性既殊,為行亦異,為善為惡,受福隨形,六道流轉死生。
含養陰陽道,隨倚以為親。倚亦作寄。
韋曰:既為陰陽所含,寄胎和合而有其身,物情迷惑,不知同出於道,故隨所因寄,各親其親也。劉曰:中智之下,爰至昆蟲,但受其形倚而親也。故《莊子》云:一受其形,不忘以待盡。
生道非一類,一切人非一。
李曰:生化之道,其數甚多,人日是人,物日非人,萬品不同,故非一類也。徐曰:陰陽變通,謂生之道,二熙交和,謂生之德。德之所生,道之所化,萬物萬形,種類非一,一切種植,人與非人,皆稟道德而後生成也。
本出於虛元,感激生精神。
徐曰:虛元者,道也,言人物生化,本出於道,精炁和合,更相感激,遂生精神,精神結化為人身神,以言虛能生實,元能生有也。沖曰:天地之廣,萬類之殷,動植殊形,飛沉異趣,皆因元而化有,自道而受生,積熙為神,共宗化本也。
譬如起音者,攘絃手動傳。
劉曰:絃本元聲,鼓之乃成樂,由虛元本寂,感激乃生精神。
官商角徵羽,口氣呼吸元。
李曰:攘,拾也。傳手拾於絃,而音始發,以口呼吸於熙,而聲始嗎,非口元以出聲,因絃方能振響,故知口為聲本,手為音元。況之於物,非道不生也。絃謂琴瑟箏筑,謂簫笛歌謠,以此舉喻也。
身口意為本,道出上首元。本靜在虛靜,故日道自然。
李曰:有生即具身口意,身口意生,從何而得,叉由於道,以為元首,故日道出上首元,此合喻也。沖曰:口之所呼吸,身之所運行,皆起於意運。意者,神也,生神者,道也。意澄淨元為,即神安而契道,意躁競有欲,即神喪而傷生,虛靜凝心,乃合自然之道。劉曰:謂身。意本淨,元諸垢累,窮其所以,乃是道性自然。
五音所動搖,遂與樂色連。
沖曰:五音隱於玄默,則體道恬愉,五音流於律呂,則感物哀樂,此喻樸散而為器,淳散而為澆也。李曰:前明自然之道本來清靜,元視元聽,非色非聲,斯乃至至洪源玄玄妙本。今言受生之後,逐欲縱情,失虛靜之理,喪自然之道,聞五音之搖動,耳遂注焉,見五色之青黃,目便滯焉,為有為之迷惑,乃聲色之所留連也。
散陽以為明,布炁成六根。
劉曰:樂與色連,生生不絕,於是散陽和之熙,為情欲之明,以成六根,資身役用。
從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
李曰:三業為因,六塵構染,綠善惡之行,受罪福之身,流轉三界,往還五道,一生一死,或苦或樂,元處不知,故言布分。劉曰:六根資身,翻為身害,嗜欲不節,故生死相連,神去形留,自然分散也。
去本以就末,散樸以澆淳。
徐曰:去其本源,就玆流末,散素樸以為仁義,澆淳真而為偽薄,離道以善,險德以行也。李曰:散朴,故言去本就末,故日澆淳,失彼真源,淪玆俗境,喪敦厚之行,競澆薄之風也。
道變示非常,欲使歸其真。
沖曰:內明者,虛白其心,外明者,煩勞其慮,因成妄想,遂溺死生,道無散而不淳,皆忘本而趣末,役役流浪,舉世為常。大道之源,元名之本,革此常性,使返樸還真,人能修之,可證非常之道也。劉曰:示生死非常,令歸根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