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南山回望:心中有物,方外得存(4)
- 左手南怀瑾,右手季羡林
- 上官紫微 李倩
- 4872字
- 2016-02-29 16:27:16
有人奇怪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在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终于战死沙场;现在吴将军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不知道我儿子要死在什么地方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样“爱兵如子”的统帅,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
吴起绝不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为了谋取功名,背井离乡,母亲死了,他也不还乡安葬;本来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为了能当上鲁国的将军,竟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以消除鲁国国君的怀疑。这样一个人怎么能使仁者呢?
老子以言菲薄圣人、讥刺仁义,是为了拆掉那些假借圣人虚名的伪君子。老子真心希望人们真能效法天地,存心用世,不必标榜高深,应务求平实。如果仁义仅仅是浮于表面,满口仁义道德,暗中腐败厚黑,还不如摒弃,真小人比伪君子更能让人从心理上接受。
老子心中,世间伪圣人远多于圣人,仁义也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神圣,有几个人可以为自己的人格独立完全摒弃利益二字呢?
是以,此刻由衷感到南先生君子之心的珍贵,在他眼中,人的道德修养真要做到“君子坦荡荡”,便要“弃天下如敝履,薄帝王将相而不为。”意思就是把皇帝的位置丢掉像丢掉鞋子一样。为了道德,为了自己终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当,将相富贵功名可以不要。到了这个地步,才会真正“坦荡荡”。
济世如水,泽物不止
十一世纪的哲卡瓦格西是西藏施受法最伟大的上师之一。他对于许多不同的禅修方法都有所成就。有一天,他在老师的房间里,偶然看到一本书打开着,上面些着两行字:
把一切的利益和好处给别人,
把一切的损失和失败由你自己承担。
这两行字蕴含广大和不可思议的慈悲,让他震惊不已。从此,哲卡瓦格西遵循着这两句话进行精神修行,四处拜师,终于将这个教法修习明白,几年后,他已经完全祛除了我执和我爱,变成了慈悲的上师。
哲卡瓦格西开始对少数入室弟子传授施受法,并开始教麻疯病人,让他们通过修行来免除身体的痛苦。许多麻风病人都因此好转,最后治愈了疾病。哲卡瓦格西对于当时西藏人来说,如同佛祖一样护佑着痛苦的人们。
在哲卡瓦格西圆寂之前,他告诉学生,一直以来,他非常期盼能够转生到地狱去,以便帮助在地狱受苦的众生。但是他最近做了好几个清晰的梦,暗示他将往生到一个佛土,他非常失望和悲痛,让学生们向诸佛念经祈祷,使他不要去佛土,让他能够实现帮助地狱众生的愿望。
中国文化常讲大公无私,讲善和仁,每一种学说里,“仁善”、“慈悲”都被讲的头头是道。儒家的善是平衡的,道家的善是辨证的,而佛家的善是大善,毫无偏私。南先生说,真正的大公无私,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这才是菩萨,否则,佛说即非菩萨。
由南先生的话在推之到哲卡瓦格西身上,这位大师直如菩萨一般,救尽天下而不留痕迹,虔诚自堕满怀布施心,实乃佛祖在世。
佛家的禅宗中讲,布施分为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哲卡瓦格西的布施属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在精神上启发他人,并不求因布施而成佛,反而寻求在地狱里可以更广泛地影响他人。
佛家讲,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该同情就同情,该布施就布施,布施完了不求回报,“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南先生说,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天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佛就是这样,用他无私的慈悲救助世人,心中却不留一念。南先生每每总言自身“一无是处”,但其心冰清玉洁,待人济世如水,不求半分回报,可以说佛心已得。
南先生一度主持东西精华协会与十方丛林书院,在他的慈心感染下,会员学员无分老幼尊卑,无分在家出家,皆为同窗道友,如兄弟,似手足,俨然一个和睦兴隆的大家庭,而南先生便是大家共同尊崇的家长。在众多的学生心目中,南先生是充满智慧之光的仙佛中人,是学富五车的学界泰斗,是淡泊名利、宁静超脱且情意醇厚的长者。他向来慈悲为怀,轻财好义,舍已为人。
当时,东西精华协会会员的会费始终是新台币20元(相当于人民币4~5元)。协会经费尽管十分拮据,但先生每年都主持捐出不少资助清寒学子的奖学金、救济金,鼎力赞助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有时还要供养一些出家人的零用金。这几项下来,所须经费全靠先生历年在各大学研究所任教的薪金及讲学、著述的收入来维持。南先生以密宗上师身份为弟子灌顶,其间可得许多供养红包,他从来不拆开,见到有来访的孩子,便将红包信手宋人。南先生一直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来待天下人。受他恩泽的人很多都已事业有成。
南先生的举动可以说是佛家“布施”的一种,不过与儒家的“济世”其实更相似。其实,“布施”和“济世”的意思区别不大,何谓“济世”,从词源上来讲,是说水润泽万物,过不留痕,而万物在其滋润下茁壮成长。水的行迹与禅佛的布施不正是异曲同工吗?
杜甫曾作诗言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的心愿也与佛教的布施和行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是儒生说的也好,是佛祖说的也罢,不必计较,只要人心有仁,慈待万物,该做的全做,但求无愧便可。
爱忍:甘食“忍”果,尘世苦海自己蹚
苦忍的一瞬是光明的开始
在西方学者的眼里:“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好处。”而在中国的古人心中也有同样的含义,例如“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如此一说,忍耐似乎成了人们必修的业绩和成就的必需品。
南怀瑾先生亦觉“忍耐“深得他心,他说,“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个大境界,如想修得大乘佛法,则必须“得成于忍”。忍是修行必须的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人获得成就的不可回避的路程。
山里有座寺庙,庙里有尊铜铸的大佛和一口大钟。每天大钟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发出哀鸣。而大佛每天都会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
一天夜里,大钟向大佛提出抗议说:“你我都是铜铸的,可是你却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对你顶礼膜拜、献花供果、烧香奉茶。但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听后微微一笑,然后,安慰大钟说:“大钟啊,你也不必羡慕我,你可知道吗?当初我被工匠制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点落下的刀锤……千锤百炼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走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类的礼拜!而你,别人只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
大钟听后,若有所思。
忍受艰苦的雕琢和锤炼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而钟仅仅接受一点的锤打之苦就发出抱怨,说明它还没有懂得何谓舍身成仁的道理。佛家的“忍”讲的是忍受一切苦痛,对于别人的责难、欺侮和非议都可以视作无物,并且当被人欺到头顶时,还要将自己的头亮出去,任人欺侮,以息对方的怒火。
人不是佛,拥有佛的忍耐能力,所以不必刻意去自讨苦吃。但是人如果不经历风雨,心中将始终存在着优越感,一旦受到挫折或侮辱,便会变得不能忍受,也就没有办法真正获得成功,得到别人的尊崇。有时还会因为不懂得何时屈就、何时舒张,为自己带来了祸患。
“忍”不但是佛家的智慧,也是儒家的学说结晶之一,孔子所讲的“克己复礼”就是“忍”的一种。中国古代很多名人都凭借着“忍耐”而获得成功:刘邦在取得基本胜利后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是忍耐,终成汉高祖一代帝业;项羽急不可待,最终却是霸王别姬,饮恨乌江。韩信甘愿受胯下之辱是忍耐。司马迁受到宫刑忍耐而出《史记》。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忍耐,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巧借闻雷来掩饰韬光养晦,日后才有三足鼎立之局面。由此可见,忍耐是一种执著,是一种谋略,也是一种技术,它还是成熟人性的自我完善。
其实,人生的种种都需要忍耐,事业失败、感情受挫、学习刻苦,人际维持、家庭管理,如果你不能忍受这些,你将很难成功。
南怀瑾先生在他的演讲里曾举过日本和尚到中国学佛法的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一定要有忍耐和坚持的精神,他认为这是一种完全正确和不可或缺的人生观。
一个日本和尚要翻越重洋和高山,到中国唐朝学习禅学。有人对和尚说,到中国的路途太遥远,危险太多,万一你回不来怎么办?和尚说:“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到外地留学,学不成的话就死在他乡。这是何等的追求精神。没有一颗坚忍的心,和尚如何能学成?
据说唐朝时期,日本派往中国留学的人有数千,他们在长安刻苦学习数十年,大部分都因学习过度而累死在中国,顺利回国的人很少。但他们将中国的文化精华全部传送到了日本,为日本古代文明的塑成做出重要贡献。
也许你不比别人聪明,也许你有某种缺陷,但你却不一定不如别人成功,只要你多一份坚持,多一份忍耐,就能够度过困境,成就他人所不能。山洞的开凿、桥梁的建筑、铁道的铺设,没有一个不是靠着人性的坚忍而建成。
通往成功之路通常都是艰巨的,绝不可能垂手可得。生活中的苦涩,曾使人失望流泪;漫漫岁月的辛苦挣扎,曾催人衰老。人的一生经历机遇、打击、磨炼,这些都将化为百折不挠的意志,为事业的永恒做足心理储备。修行佛禅也好,成就人生也好,始终都要从困境里苦苦挣扎,最后臻至化境,而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颗能够忍受痛苦和孤独的心。
人世苦海自己蹚
生活中有很多苦难和不通,有来自家庭,有来自事业,也有来自身体。许多人因为无法承受难熬的痛而选择结束生命。在西方的基督教里,自尽被视为不受上帝的原谅,这样的人不能上天堂。另一面,有的人选择信仰宗教,希望仙佛能够度自己,帮自己化解苦难。然而,真正能度人的不是神佛,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许多时候,是人们无法原谅自己,才让自己变得更加痛苦。
南先生说,没有一个方法可使一切众生皆入涅槃中,因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与佛,不过是自度的过来人;一切明师只是把整个经过的经验告诉你。人毕竟要自度,一切众生皆要自度。
得道禅师云门上堂说法,对众弟子说:“我说一句话,教你们直下承当,早已经是把屎拉在你头上。即使拈一毫而顿悟山河大地,也不过是剜肉作疮。别去抓捞那些空洞的东西,要在自己脚下寻找,不作丝毫的理会,也不带丝毫的迟疑。大丈夫做事应当独自承当,不可受人欺慢。”
他又说:“你们不要只知道吃别人的口水,记住一大堆废话,担着无数老掉牙的古董到处行脚,而且不管驴唇马嘴,四处夸耀自己什么都懂。就是你能从早说到晚又怎么样?死后阎王面前他可不会听你说。你们都是舍离父母、师长而出家,踏破草鞋,千里迢迢,在外面经冬历夏的人。你们要小心,不要因为图人一粒米而失掉半年粮。”
云门的话其实就是告诉众人,只有自己来承当自己,才能真正走上解脱之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头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以认识苦海需要自己自救,坐等他人来度自己,无疑是痴人说梦。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自救故事。一天,农夫的驴子掉进一口枯井,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一直没有结果,驴还在井里哀叫,令农夫不忍耳闻。最后,农夫决定放弃,想到驴子已经老了,每日干活对它来说恐怕是痛苦,不如就此让它不再受苦。于是,农夫叫来帮手,让大将将沙子填入井中,准备将驴活埋。
当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叫得凄厉,后来他便不再叫了。农夫以为驴死了,低头往经历一看,却见驴子平稳地站在土上。原来每当一铲沙落到它的背部时,它便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展开四蹄拼命的将泥土踩实,自己站在上面。就这样,驴子很快地升到了井口,然后跳出了很可能会成为它墓坑的枯井。
在生命的旅程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陷阱”,沦入痛苦的境地。依靠别人来拯救自己哪里是容易的,即便是神仙也无法帮你尽数脱离苦海。